(对韵律这东西,不懂不行,太死板更不行,学习它,应能钻进去爬出来方可。韵律只是一种手段,工具而已,诗言志方是目的,如被条条框框吓的连笔都不敢动了,不如没条条框框。)
诗词和音乐的渊源决定了诗词也是韵律艺术,严格地说没有韵律的诗词是不能称其为诗的。诗歌的最大特性是宜于诵读和歌唱,所以它必须能够与音乐合拍。尤其是汉语,由于它特有丰富的声调,所以即使是我们平常说话和写文章,如果词句组合不当也会造成拗口而缺乏美感,更何况用汉语做诗,那就更需要掌握其韵律。在古代汉语和文言文时代,在语言基础理论方面有音韵学,学习诗词有专门的诗韵和词汇方面的训练,做诗时要符合格律和词曲牌。这样创作出来的诗词言简意赅,诗句顿挫合拍,流畅而不失音乐之美感,可诵可唱,读得顺、听得懂,能让人充分领境。
如何写好诗词[1]
写诗主要掌握好“意”、“景”、“情”。意境,也称“意象”、“境界”。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是意境在艺术表现和艺术成果上的主要特征。意境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体,它是真景真情真实的感受,是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完整的感受。用字、词力永平稳、清晰,切忌生搬更套,少用泠僻字去追求华丽。好诗百读不厌,是以意境取胜的。如马致远的: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苍茫的暮色中,枯藤垂挂在古树枝上,刚从天边归束的鸟鸦正绕着古树寻找窝巢.小桥下潺潺流着溪水,溪桥旁几户人家的屋顶上垂起傍晚的炊咽.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泠冷的刮着,一个孤单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着一片瘦马,低垂着头慢慢地朝着运远的天边行走。这是一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这图展现在我们在我们脑中,是多么悲凉凄惨,具体真切,牵动人肠。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尝其悲,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美的感受。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人”等都有是客观景物,但一旦与带有主观色彩的“断肠”两个字连贯起来,使主客合一,便成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这就是通常讲的“情化了的物,物化了的情”。
(1).什么叫形象?
形象是指根据社会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的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等。
什么是形象思维?其特征有哪些?
形象思维是创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上所进行的不脱离形象、凭借想象、伴随情感和审美评价的主要思维活动方式。
形象思维的特征:
一是思维是全过程始终不离开形象。创作中的思维过程是:“物象——直感印象——审美意象——艺术形象”这样一个形象思维过程。用画竹来概括就是:“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的思维始终没有离开“竹”这个形象。
二是创造性的艺术想象起着特别突出的作用。艺术形象是艺术想象的产物。(1)、创造性的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的感性特征(包括微小的细节)再现在知觉表象中,使作者从直观点中把握事物本质。(2)、艺术想象可以补充直接经验的不足,使作者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从更广阔的领域里去组合、创造。如《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然而他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写出了千古名文。(3)、通过艺术想象,可综合改选素材、集中突出地显现事物的本质和个性特征。
三是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感情的波动,情感渗透于想象之中。情感波动表现为“进入”和“跳出”。进入,即指作者不能一味沉浸于对象的体验之中,必须跳出来,站在一定高度审视自己的情感体验。
为什么说“诗要用形象思维”?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为什么“诗要用形象思维”呢?
第一,形象是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和形式,也是文学创作的手段和形式。文学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作家是用形象思维“艺术地掌握世界”,反映社会生活;而科学家认识世界是用抽象思维“理论地掌握世界”,用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例如:同是毛泽东、同是写长征,在《长征的意义》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运用的是概念、是判断、推理、论证的抽象思维方法论述反映长征的。而在《七律;长征》一诗中,是通过“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具体、生动、感人的画面来描绘长征的历程,是用形象来反映长征的。
第二,象思维是诗歌创作中必备的思维活动方式。是把抽象变为形象,将无形变为有形的形唯一方法。风力无形,画家将风赋形于树枝。花香无状,画家将花香赋状开马蹄和蜜蜂(如画家要表达“踏春归来马蹄香”的“香气”,便在马蹄后面画几只蜜蜂跟着飞)。“愁”是抽象的、无形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但通过诗人形象化的描写,就成发有形的、具体的东西了。如李白的“以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秦观词:“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就有了具体的形状(流水不断,细雨如丝)。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深度。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赵嘏诗:“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有了倍数。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体积和长度。贺铸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
第三,形象思维是把客观与主观融为一体的最佳方式。如前面(什么是意境?)所举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的例子。
总之,诗词作品必须用形象思维的特殊的方法进行创作,反映社会生活,才能使作品读起来感到具体、生动、感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美的享受。
(2).什么是诗兴?
诗兴是做诗的最初动力和情绪。唐诗人贾岛说过:“闻说又寻南山去,无端诗思忽然生”。诗兴是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景观激起诗人进行创作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它是导致进入创作的第一个台阶。写诗必缘发于诗兴,没有诗兴,断然写不出诗,勉强写出来的也只是“无病呻吟”。诗兴从诗人对生活强烈感受中和深切体验中来,生活是诗兴的源泉。
(3).什么是灵感?怎样才会有灵感?
创作中的灵感是作者因偶然而引起的创作力高度发挥的一种精神状态。思如涌泉,情如狂涛,想象飞腾,下笔如行云流水,一挥而就,这就是灵感爆发的表现。
灵感是与长期的生活积累,艰苦的艺术探索,紧张的构思劳动分不开的。灵感虽然具有偶然性、爆发性,但必须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感情积累和对美的执着追求作基础。正如黑格尔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周恩来也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可见,有积累,有追求,才会有灵感。
(4).什么叫触发?
所谓触发,是指作者在素材积累过程中,在对生活进行反复观察、体验、分析、研究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人物、事件、环境)的强烈吸引或同于心灵的内在因素(情与境,意与形)的偶合、暗合、领悟或发现了生活中的某种意义、价值和美,产生了一种要予以艺术表现的念头或强烈的冲动,这种精神状态,就是触发,或称之为形象的受胎。
(5).什么叫古体诗?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和近体诗相对,产生唐以前之古代,故称古体诗。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比较自由。
(6).什么叫近体诗?
近体诗即广议的律诗,与古诗相对的格律诗,亦称“今体诗”“唐诗”。是唐代形成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免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押韵和平仄的位置都有极严格的规定。
(7).么叫五言诗?
五言诗,诗体名。即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志于汉代、历魏晋六朝,至唐宋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
(8).什么七言诗?
七言诗,诗体名,即由七字句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民间歌谣。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
(9).什么叫律诗?
“律诗”,诗体名。近体格律诗之一类。格律严密,故名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永明体”),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皆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两句)称“尾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外,中间句数无论多少都在并相对偶,句与句的联接在合乎粘对法,周而复始,一贯到底。排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偶有七言排律。
(10).什么叫“绝句”?
“绝句”,亦称“截句”、近体格律诗之一类。截、绝都有短截之义。每首诗仅有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钽不多见。平仄的安排与五、七言律诗的前四句相同,亦有正、偏格之分。押韵上,五言,二、四唏或一、二、四句押韵;七言,二、四句或一、二、四句押韵。结构上,有起、承、转、合关系,但对仗关系。
(11).什么叫“押韵”?
“押韵”,亦称“压韵”,作诗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除首句可用邻韵外,其余不许邻韵通押。古体诗的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押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音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入声韵则独押。
(12).什么叫“通韵”?
“通韵”,诗韵术语,也叫“邻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近的韵都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13).什么叫“换韵”?
“换韵”,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绝句、律诗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但必须四句以上才可转韵。
(14).什么叫“平仄”?
“平仄”,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志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声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中阴阳上去四声用符号表示是“-/∨”,“-”“/”相当于古汉语声调节器中的平声;“∨”相当于古汉语声调中的仄声。现代汉语将一些古“入”声字派入阴平、阳平中者仍作仄声字用。
(15).近体诗音韵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的格律要求,可以概括为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句。
关于近体诗的字数篇幅,相信大家都很能理解,如五律为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七律为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七绝为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五绝为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字等等。
在此额外说一下,近体诗中除上述四种常见体式,还有六言律诗、三韵小律和排律三种特殊格式。其中六律为六字八句;三韵小律每首六句,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排律则是五律、七律的延长,每首至少十句,多的有几十句乃至上百句。
这里,我们先从近体诗的音韵部分说起。
(一)、 什么是“韵”
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几乎可以说,没有韵,就不能称其为诗歌。
所谓“韵”,是指一个字音的收声,大致就是我们拼音中韵母发的那个音。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同韵字”。诗人在他的诗作中使用同韵字就叫做“押韵”。诗词中押的韵字,均放在句末,所以又被称为“韵脚”。
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韵脚即为“寻”、“森”、“音”、“心”、“襟”,也许有人会说,它们的韵母分别是un、en、in,怎么能说为同韵呢?那是因为这是按照现代语音来读了,在唐代,这五个字音的韵母是完全相同的,《平水韵》中,它们同在下平声“十二侵”韵部。
(二)、 近体诗押韵的规则
近体诗在押韵上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其规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其一、韵脚的位置是固定的。
无论律诗或绝句,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至于首句是否用韵可由作者自定,,一般七律、七绝首句用韵的居多,算为正体,不用韵的为变体。五律、五绝却以首句不用韵的为正体,用韵的为变体。
其二、一般用平韵,且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律诗或绝句的韵脚,都必须用同一韵部的字。作诗押错了韵,叫做“出韵”,这是近体诗中绝对不允许的。不过,首句的用韵,倒是可以通押邻部的韵,称为“借韵”。如东韵和冬韵通押,青、蒸、庚三韵通押等等,都不算换韵。
如欧阳修的《田家》:绿桑高中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其中首句末字“川”,属“一先”韵部,而“喧”、“繁”却属“十三元”韵部,这也是邻部通押,合律。
其三、不能凑韵、叠韵或同义相押。
所谓“凑韵”,是指为了押韵,所选的字与全句不能自然贯通,而是勉强凑合。所谓“叠韵”,即“重韵”,是指一首诗里某个字做两次韵脚。凑韵和叠韵,都是作近体诗的大忌。
所谓“同义相押”,指同韵而又同义的字,在一首诗里同时做韵脚。如“忧”和“愁”、“芳”和“香”、“花”和“葩”等,这类字如果同押,即使在诗中含义不同,也尽量应当避免。
还有,一首律诗或绝句,只短短几十字,除非特殊需要,通常要避免重字。而所谓“重字”,是指一首近体诗里,出现相同的字和词。
(三)、 古代的诗韵
古时候没有汉语拼音,为了方便了解哪些是同韵字,人们就根据当时的语音,编撰了“韵书”。所谓“韵书”,就是将同韵的字分别编成若干部属的字典,作诗时用来翻阅。韵书中,同韵字集在一起的若干部,叫“韵部”,每一韵部取一字作代表,叫做“韵目”。
例如:天、迁、先、边等字同为ian韵,就编到一部中,取“先”为代表,“先”就是该部的“韵目”到今世所最为通用的一本韵书,名为《平水韵》,是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所编撰的。由于平水韵是由唐韵所产生的,所以后世按平水韵写的诗,其实用的就是唐韵。
编入诗韵的字,通常只是作诗词用得到的字,当然为数有限,各部字数多少也不等,以字多的韵部作诗,相对更容易,反之则难度增加。习惯上,把字多的韵部叫做“宽韵”,字少的韵部叫做“窄韵”,字少而又不常用的韵部叫做“险韵”。
(四)、 诗的和韵
传统诗词有“和韵”一说。和、即一唱一和的意思。诗人们彼此赠寄酬答,或对前人的诗篇再作一首,或自唱自和。这样的作品称为和韵诗。
和韵诗又有次韵、用韵、依韵、叠韵等分类。
次韵(又称步韵):是指不仅用前诗的原韵字,而且韵脚的先后次序也不改变。
用韵:限用前诗的韵字,但韵字的先后次序可以变动。
依韵:依照前诗所用的韵部来押韵,但不一定采用相同的韵字。
叠韵:依照自己前诗用过的韵字及其次序,再作一首或数首,即自唱自和。
不过此种诗作,与回文诗、鹤顶诗等一样属于文字游戏,不能用来当作衡量诗词水平的标准。现代的诗词作者,为炫耀自己的学识,追求步韵者极多。须知若自由创作尚没有佳作,况步韵乎?无异于舍本逐末!至于不懂格律的人写步韵诗词,更是东施效颦了!
下面我们以杜甫的诗为例,来具体说一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就是很好的起。它告诉我们,作者要去瞻仰诸葛亮的祠堂,这个祠堂就在锦官城外。那里松柏茂盛,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接着,他在颔联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来具体写祠堂周围的景色,渐渐地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这里出句是草,对句是鸟,不重复,而且有声有色。接下来,便开始转。当读者对这个地方稍微熟悉些的时候,作者开始带领我们回忆丞相的生平。他选取了三顾茅庐的历史以及托孤治世的历史,还是个流水对,里边有一定的因果成分,来表明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结尾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用丞相的无奈早逝,倾情一叹,来悼念这位先贤,多少有些惺惺相惜的成分在。综观全诗,我们虽然是到结尾才知道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但我们读前边的时候,也是很清晰的明白作者的思想脉络的,这就是章法的完整和清晰。
律诗的章法,不是这样一种单一的形式。刚才的这首作品,是标准的正叙。章法除了正叙外,还可以倒叙和插叙等等。而根据不同的内容,安排不同的章法,是更为深邃的道理,因篇幅原因,先谈这些。
其他就不用再累及,可在《香山词谱》中去查首句仄起不入韵或等等。
多读、多练、多思、多想。勿求华丽,表达意、境、情,上口即是一首好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诗要锤炼,古人有“一诗百改方觉始”之说,何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