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之恋》巧合多
湖北保康 马维友
《赤地之恋》,张爱玲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8月典藏初版。32开287页,全书共20万字,定价新台币300元,约合人民币53.2元。自2013年8月18日起阅读这本书,到8月21日读完。
作者在这部长篇小说的“自序”开头说:“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十倍。”“我确实爱好真实到了迷信的程度。”并且强调“《赤地之恋》所写的是真人真事”,方法是“把许多小故事叠印在一起,再经过剪裁组织”。其实这是一部作者“精心”创作的一部“反共”小说,因为要囊括新中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抗美援朝”三大政治事件,需要几个主要人物将三大事件串在一起,还要加进作者特别擅长的情感描写。读罢这部小说,有些失望,除了文笔仍然生动形象以外,在艺术结构和刻画人物的合理性等方面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结构上写了三大场景:东北农村土地改革、上海都市文艺宣传和朝鲜战场的溃败,贯穿始终的人物是刘荃。刘荃作为知识分子,除了有一定正义心、同情心之外,没有多少文化色彩,这种人作者不熟悉,没能写出个性:他的成长历史模糊,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亲近的人对他的影响,除子工作上所遇的黄绢、张励、戈珊、叶景奎外,其他人没有什么联系。
如果说刘荃作为文化人被派去农村参加土改还有一定合理性的话,他与张励突然调到上海搞宣传就缺乏合理性和必然性(包括黄绢调到济南,后到上海亦如此),完全是为了更换场面,表现新中国新闻宣传的造假的主题,后来参加朝鲜战争更显得勉强(他是文人),特别是上战场,叶景奎在军的遭遇也缺乏合理性。
到是戈珊的刻画比较为成功,但并不似打过游击的干部,更像上海的三陪歌女,作者对她们倒是很熟悉。由此可见,再伟大的作家,对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单靠艺术构思去编故事,虚构人物,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也就是鲁迅迟迟写不出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原因,倒是他不早死,可能创作一部以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心理史为内容的长篇小说。
2013年8月21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