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方法、知识点总结一 高考诗歌鉴赏

目录:

一、鉴赏手法

(一)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三)修辞手法

(四诗歌结构形式

二、鉴赏意象、意境

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

四、鉴赏创作风格

五、诗歌中的形象分析

六、词句作用有

七、诗歌体裁和题材的区分

附:诗古词鉴赏十读法

一、鉴赏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如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作》:“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位。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理成章。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二)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1总论情与景关系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②“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④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3)、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3、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4、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6、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7、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8、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9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0、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铺垫: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6、虚实: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7、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8、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19、倒装: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0、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1、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2、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3、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2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25、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6、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11、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中的“红杏”与听觉和视觉中的蜂蝶在花丛中起舞,嗡嗡嘤嘤的声音沟通了,因此,用“闹”将春天的景物写活了。这里将视觉与听觉沟通的情景。
12、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2、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13、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难理解的一下两种手法:

14、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 兼及“明月”和“关”。
15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② 简远美。③ 含蓄美。


(四诗歌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其一)》:“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这是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五绝》的第一首。第一句“绮阁飘香下太湖”,从正面着笔写吴王如何迷恋声色,不能自拔。第二句转到对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爬上姑苏台的情景的描写,说是“乱兵侵晓上姑苏”。前二句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然而从三、四句看,诗人不去指责吴王,却把矛头指向了越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难道吴越的兴亡真就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么?显然不是。但写诗忌直贵曲。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批评越王打败吴国太容易了,只靠一个西施。但仔细玩味全篇,是在说,越国只靠一个西施,怎么能够打败吴国呢?可见,打败吴国的,只能是吴王的荒淫腐败而已。这种转换,是作者在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鉴赏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

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

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二)常见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和平。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

破晓:初现希望时段。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 深夜:愁思怀旧。

8、场景类: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9、日月类: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古人、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

常见意象所含意义: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芳草: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之音。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芦花:顠零之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莲: 喻高洁,或表达爱情。

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

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成熟的梅子:少女怀春。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

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了解意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因为这些意象虽然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但它付托的思想感情,传承至今,一以贯之,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感,所以,解读它,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作者早期在画上的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画上画的是鹰,真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诗作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不愧为托物言志之杰作。

(三)意境的把握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写出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1、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2、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鉴赏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2、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如:《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情景交融)

(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一)明确主旨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2、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 “喜”、“愁”、“忧”、“愤”、“怅”、“哀”等词。

3、答题模式: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等。

(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

1、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

咏史诗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它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古代咏史诗歌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1、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仰慕,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2、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3、对历史兴亡的评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4、对统治阶级的愤怒与不满。
2、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高考诗歌鉴赏方法、知识点总结(一) 高考诗歌鉴赏
3、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4、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6、长亭送别送别诗)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想象别后的思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搞懂常指的“作用”范围: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7、写景诗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归隐 生活的向往。

2、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

3、对青春、年华流逝的苦闷。

4、表现羁旅之愁,乡国之思。

5、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志向,或表达自己的品质。

8、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当然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1、表现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渴望建功立业。

2、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4、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愤怒。

9、闺怨诗

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1抒发对出征在外或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2表现宫中妇女长期与世隔绝的哀愁和幽恨,表现出诗人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3反战,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家人得以团聚。

4对封建社会被遗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10、咏物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爱情诗

一般来说,爱情诗很少直接抒情,诗人常常采用比喻、借代手法来抒发情感,赋比兴手法最为常见,借景抒情也很常见。

1、表达对爱人的无限相思。

2、抒发热恋的甜蜜或者失恋的痛苦。

3、抒发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

4、对婚姻的深刻反思。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悲凄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6103.html

更多阅读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与经验总结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理科生来说,尤其如此。要学好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建议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与经验总结

中考英语 初中英语知识点总结:形容词和副词

初中英语知识点总结:形容词知识点总结一、 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说明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 形容词往往被译成“···的”。用法如下:1.做定语。e.g. This is an old house.2.做表语。e.g.I am sorry to hear that.3.做

声明:《高考诗歌鉴赏方法、知识点总结一 高考诗歌鉴赏》为网友或许卜该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