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时舞女看到了“我”,竟然光着身子跑出来跟“我”打招呼。
“我”对这一幕的想法:她真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许是看到了我们,所以她高兴得光着身子跑了出来,看着她高兴的样子,我的心突然像被清水洗涤过一样。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年轻的舞女对于“我”的爱慕是那种没有夹杂着性的爱慕。
而在这之前,舞女在给“我”倒茶水时,却表现的很害羞。
电影用蒙太奇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情怀,但是我想如何使阅读原作的话,作者应该会把这种内心的活动刻画的更加细致。
读了原著,感觉对于这部分的刻画,还是电影表现的更好,也许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吧。
电影里面多了一个舞女的朋友——阿君的角色。
阿君应该是得了肺结核,死了,两个人抬着她的棺材。
舞女在离开阿君的所在地的时候,对着大山喊:阿君,你要早点好起来呀。
阿君这一角色的出现,恐怕是电影导演想要更加突出舞女——熏子的纯真吧。
“我”要回东京上学了。熏子的妈妈临时决定今晚参加一场演出,打乱了我和“熏子”的约会。妈妈认为一个舞女是不可能跟一个读书人结合的,这样的话只能给熏子带来更多的苦难。“我”跟大家告别后,出来跟“小白”告别:
很喜欢电影里的这只小狗,感觉挺有灵性的,它应该是日本的萨摩耶犬。东西小了,就有灵性,喜欢这些小东西的灵性。
“我”没有找到熏子,以便跟她告别,其实在“我”跟小白告别时,熏子就在一旁偷偷的哭泣。
但是第二天一大早,在码头,“我”看到熏子蹲在那里。
“我”问熏子的这句话其实很可爱,也透露出作为“少男”的“我”的那份纯真。
“我”跟熏子要了她的梳子作为留念,这画面很感人。
熏子虽然是来送“我”的,但是她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她只是默默地低垂着头,惆怅地看着海水。
一声轮船开船的启迪,惊醒了她。
熏子跑到高处,挥手与“我”告别。
![电影《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版 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裸](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50343t0143922e0c66fee529.jpg)
她拼命地向“我”招手。
但“我”却因为没有看见她,而更加失落。
突然“我”看见了,
远处向我招手的她。
我也摘下帽子向她挥舞,但是我不确定她是否能够看见我。
于是,“我”向她呼喊。
但是“我”的呼喊却淹没在轮船轰鸣声中,“我”离她越来越远了,她也许没有看见“我”在看她,也一定听不见“我”对她的呼喊。
“我”心中充满了惆怅,“我”为没能跟她最后的告别而难过。“我”也为她没能看到“我”对她的召唤而替她难过。
“我”不由得想起初见熏子时,那位乡间老太太跟“我”说的话:谁知道那些卖艺的会在哪里歇脚呢?哪有客人就会到哪去,在那里歇脚。谁叫她们是卖艺的呢!只有四海为家。我劝你呀,别跟她们在一起,这对你不好。
“我”不禁在想:“难道这会是真的吗?”
这是影片最后的镜头,也是对熏子命运的总结。
《伊豆的舞女》最华彩的部分就是最后的这场告别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