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历史跟人生一样,总是充满了遗憾。
就大明王朝的历史而言,曾经产生过一位明代历史上最好的老师,也曾经产生过明代历史上一位最好的学生,而且这个学生的身后,还有一个最好的家长,和一个最好的陪读,当然了,还有当世最好的教学条件,而这一切最好的因素,加在一起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您大概绝对想不到!一个最好的老师,加上一个最好的学生,加一个最好的家长,还有一个最好的陪读,四个一加在一起,它并不等于四,甚至不等于三,不等于二,不等于一,它最后的结果,竟然是等于零!等于一场几乎是有史以来最失败的教育!
这一场最失败的教育,在大明王朝1582年的夏天,突然爆发出惊人的毁灭力,直接为明王朝的终结,拉开了真正的序幕。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场教育事件,是不是特别值得我们来研究分析一下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最好的老师。
说起这位最好的老师,他第一个突出的特点倒不在他的教学上,而在他的长相上。这个《明史》里头,记载他的长相,说他“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明史张居正传》)
这19个字,交待了两点信息。一个是纯粹外形上的,说他“颀面”,颀面就是很英俊的面孔,秀眉目是什么呢,是说他在这张英俊的脸上,长着一双细眉毛、长眼睛。这个细眉毛、长眼睛,换作专业术语来说,叫什么呢,那就叫卧蚕眉、丹凤眼。这还不算,颌下还有一缕长髯。须长至腹嘛,说这个胡子长得太漂亮了,一直垂过胸前,那就是一个标准的美髯公啊!你说这要是,左手拿把青龙偃月刀,右手再一捋长髯,大家说这是谁啊?对,关公嘛,活脱脱就是一个关羽关云长在世,那关公长得多漂亮,在三国里怎么排,也算四大美男子吧,刘备那边也就赵云,跟他有得一拼,对不对?问题是关公,还不只是长得漂亮,除了漂亮之外,人家关公特别有气质。
这位最好的老师,第二个特点,跟关公一样,说他“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就是说他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特别有气质。什么气质呢?和关公一样,男子汉那种豪放、勇敢与沉稳的气质。
搁到现在,这长相,这气质,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酷!
有人会说,这么帅的一位大帅哥,怎么去当老师了呢?
这话说得,好像古代当老师的,只能是私塾里那种干瘪的小老头,就不能有英俊潇洒的帅哥,去当老师一样。这位明代历史上,非常英俊的大帅哥,还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教育岗位,用毕生的心血担负起了一项特殊的教育工作。为什么说他从事的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教育工作呢?是因为他这辈子只教过两个学生,而且是两位极为特殊的学生。这两位学生是父子,他是教完了爸爸教儿子。如果不是因为他病逝得早,我估计他教完了儿子还得去教孙子。
那么,这两位父子学生凭什么能请得动这位明代最好的老师呢?而这位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又要为之倾尽毕生的心血呢?那是因为这一对父子学生的身份太特殊了。爸爸的名字叫朱载垕,他又被称作是隆庆皇帝,死后庙号为明穆宗。儿子的名字叫朱翊钧,又被称为是万历皇帝,死后的庙号是明神宗。
这两位就是明代历史上第十二任和第十三任皇帝,怪不得人家能请到天下最好的老师。
那么他们请的这位最好的老师是谁呢?
这个人在历史上可是鼎鼎有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他是近300年大明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政治家。美学家朱东润先生称他是“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同时又陶熔了一个时代的人物”。明代的大史学家王世贞称他是“救世宰相”。他生前的对头明代思想家李贽在他死后称他是“宰相之杰”。而《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则称他是“智慧的象征”。他在一些历史课本与教材上最常见的情况是与商鞅、王安石等人并列,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
这个人,就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四最”组合。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指出来,你说了这么多后人的评价,虽然都很推崇张居正,但没人说他是明代最好的老师啊?你凭什么这么说呢?
确实,前人是没有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评价这位大明王朝最杰出也是最英俊的宰相张居正,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就不是大明朝最好的老师。我们从他的从教经历里就可以看出,这个“大明朝最好老师”的评价并不过分。
张居正给隆庆当老师的时候倒并不突出。隆庆登基之前就有一个讲师团在负责他的教育工作,张居正只是这个讲师团中的一个,而且在这个讲师团里按资历和地位他只能排老末,所以他并不是隆庆老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按现在的学校教育打个比方来说,他也就是个年轻的副科老师,并不是主科老师,对隆庆的教育也不负主要的责任,所以至于他在教隆庆的时候,他的教育事业到底怎样,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史料可以提供参考。
我们说他是明代最好的老师,那主要是从他教育小万历的过程中看出来的。
隆庆六年,也就是公元1572年,隆庆帝突然病逝,才10岁的小万历就接替了皇位登了基。当时小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很着急,急什么呢?一怕小皇帝的位置坐不稳,二怕小皇帝的教育抓不好,这两个担心让这位孀居的李太后心里很是着急。
这时候,从小就带万历的大太监冯保就给李太后出了个主意,说他可以推荐个天下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位老师的指导,小万历的教育自然不成问题,而小万历的江山也将因此固若金汤。
李太后忙问是谁?冯保就说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张居正!
冯保为什么会推荐张居正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冯保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位最好的陪读。他是看着小万历成长的,不仅照看小万历的生活起居,还要陪着他玩儿,所以小万历从来不叫他的名字,只叫他“大伴”,就是年龄很大的伙伴。冯保当然跟小万历是有感情的,他也希望能找到最好的老师来教他,正好他很了解张居正的才华,于是就推荐了张居正。
第二个原因大概更关键些,《明史》里不止一次说“保与居正深相结”,也就是说冯保与张居正在政治上是同盟关系,由谁来做皇帝老师这个关键的位置,冯保当然要推荐自己的政治盟友!
冯保一推荐张居正,李太后当时心中一动,一下就想起那张“颀面秀眉目”的俊美脸庞来了。在隆庆登基前还是做裕王的时候,李太后当时还是李才人,她在裕王府里就见过张居正,但也只是见过面而已,并没有交谈过。
这时候,冯保把张居正请来,李太后当面跟张居正就有了一番交谈。
我们说李太后虽然因为小万历的登基而成为了太后,但她的年龄这时候其实也就二十多岁,而死了丈夫的李太后在孤独无助的时候领教了张居正的热情与才华,一下对这位张老师就佩服得五体投地。打这儿以后,她就把大明朝的江山和她那位皇帝儿子都托付给了张老师,而且从此以后,她对张老师在小万历教育上的各种做法一直都是绝对无条件支持的态度,这种支持与配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最好的家长才会有的表现。
但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太后在张老师面前之所以成为一位最贴心、最通情达理、最好的家长,是因为她爱上了张居正。
那么,年轻的李太后与英俊的张居正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情感纠葛呢?他们是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发展成了秘密情人的关系?还是像另外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二人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暧昧关系?我们暂且先把这个有趣的谜题放下,留待后文,自然会有一个详细的分析。
不管张居正与李太后、冯保之间有多么“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反正在这位最好的家长与最好的陪读的支持下,张居正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对小万历的教育工作中。
跟做隆庆的老师不一样,给小万历当老师的时候,张居正身份已经相当于是“校长”兼“班主任”再兼“语文老师”了,他是所有老师的总负责,而且是万历所有老师中最尽心尽力的一个。
说他是最好的老师,从他做这个“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了这个10岁小朋友的学习,张居正不仅要编定全年以及之后数年的教学大纲,还要非常仔细地亲自审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每次上课的时候,他总是要提前一个小时到课堂上做好准备。他一生只为两件事付出过全部的心血,一个是他的改革大计,另一个就是他对这位学生的教育。
最能说明他为教育这位学生付出巨大心血的一个细节是,他在教授“古代皇帝治国策略”这门课的时候,考虑到小万历还是个小孩子,就辛辛苦苦地在备课的同时,在教学内容旁边画上连环画,以使得故事生动形象。
要知道这虽然不是最早的插图本读物,但也可算是颇有创意的“连环画”或“小人书”了。《明史纪事本末》里说小万历看了这本名叫《帝鉴图说》的书之后“喜动颜色”,当时翻得就很勤,可见这本教材的魅力了。
我读遍明代的典籍,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位为学生画插图本教材的语文老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称张居正是明代最好的老师,我想也不为过。
有了好老师,没有好学生,那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张居正应该没有这个遗憾,因为在他眼里,小万历这位学生一直都是个难得一遇的好学生。
按道理,虽然张居正是小万历的老师,但从更大的礼法上讲,小万历是皇帝,张居正是大臣,小万历是君,张居正是臣。我们知道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大义才是根本。可是身为皇帝,小万历从来不以君臣之礼来对待张居正,他和张居正之间几乎只有师生之情。
小万历尊敬张老师到什么地步呢?
他从来不称呼张居正的名字,甚至不称他的官职,不论人前还是人后都只称张居正为“先生”,而且不论是在私下还是在朝堂上都这样称呼。在万历朝的头十年里,“先生”一词在朝廷里那就是一个专有名词,几乎就是专门为张居正而设的。你说这种尊师重教之心,真可谓是天下学生的楷模了。
最重要的是这位小万历同学不仅是在形式上尊师重教,而且在内容与精神上完全能领会这位张老师所传的道、所授的业和所解的惑。一般张居正要是讲个道理,问小万历能否领会时,这个小小的学生总能深刻领会,并适时地做一些精辟的发挥,这让张老师非常感慨——能教到这样天资聪颖的学生实在是一个当老师的幸运。
要说师生间也推崇“理解万岁”的话,这个已经成为皇帝的小万历的理解能力在当时可足够称得上是“万岁”的水平了。
在张居正教他练书法之后没多久,他的字就写得非常好了。小皇帝爱上了书法这门艺术,很快就能写出斗大的字来,而且还很有水平。有一天,他很得意地在书法课上写了两个大字,并请张老师评点一下。结果张居正在夸了一番之后却话锋一转说:“一个皇帝,有一些爱好是可以的,但绝不应该在书法这些艺术领域上有太大的偏好,否则精力就不会放在励精图治与治理国家上了,你看当年的宋徽宗,书法独步天下,可是玩物丧志,最终丢掉了大好河山,做了亡国之君,前车之鉴啊!”
张居正说了这话之后,这位号称是“十岁天子”的小万历当时就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最终认为张老师的观点无疑是极有远见的,于是第二天就主动要求取消了书法课,也就不在书法这门艺术领域上多花心思了。
这对于一个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的10岁孩子来说,这种理解能力是多么不同寻常啊!
正是缘于师生间的这种理解与默契,小万历在母亲的支持下全力依赖并支持张居正的改革,以至于张居正在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的执政期间大张旗鼓地搞了一场名为“万历新政”的改革运动,把大明王朝从泥足深陷的困境里一下就拯救了出来。
对于在万历母子支持下,张居正所搞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的成绩,我们只要看几组简单的数据就可以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第一,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财政赤字逐年累积。户部,也就相当于财政部,几乎一分钱也拿不出来,连国家公务员们的工资几乎也发不出来了,国家机器眼看着就没有钱(money)这个关键性的“润滑剂”了。
可万历新政施行两年之后,国库每年财政盈余就能达到300万两,到1582年,也就是张居正去世的时候,光中央库存白银就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1250万两,仓库储存的粮食足够支撑10年,当时明王朝的GDP总量全世界第一,远胜于所谓的欧洲列强。
第二,万历新政之前,百姓民不聊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垄断已经到了危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地步。
张居正断然推行了著名的“一条鞭法”,改革税制,清丈田亩。到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重新核查到全国的耕田数为7013976顷,比弘治十五年(1502年)增加纳税田亩近300万顷。这300万顷是个什么概念呢?它大概相当于半个荷兰,而它产出的粮食在当时几乎可以养活整个欧洲。经过这一次彻底清查,整个国家的税收,陡增了将近1.5倍。
第三,万历新政之前,国防上大明王朝更是千疮百孔、疲于奔命。南有倭寇横行,西南有少数民族暴动,西北、东北两线面临蒙古人的铁蹄践踏,局势最为吃紧。蒙古人的一支俺答曾经在嘉靖二十九年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大明王朝差点儿在当时就国破家亡,明朝那些事儿差点儿提前将近100年就早早结束了。
在张居正主政之后,他在强大的经济改革的后盾下狠抓国防,先用俞大猷、戚继光彻底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又用殷正茂平息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暴动,再施反间计瓦解了一直威胁北方的俺答。成功瓦解敌人之后,又派王崇古、谭纶守宣大一线,戚继光、李成梁镇守蓟辽与辽东,从而彻底解除了北部边患。
反过来,国防的加强又为改革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这样,政治、经济、军事就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所以在张居正死后,明朝的军队可以抗日援朝,在中国与日本的第一次全面战争中大获全胜。很多人认为原因主要是日军主帅丰臣秀吉的突然逝世,其实,张居正改革为明王朝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底,才是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这些转变,张居正还利用“考成法”整顿了官僚队伍,还派潘季驯治理了黄河水患,又在湖北开展填湖造田运动,以至于两湖地区成了重要的农业基地,所以到了晚明和清代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这么多改革成就在张居正主持万历新政的10年内出现,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史上的一个奇迹。到了大明王朝1582年张居正去世的时候,明朝的国力由弱变强,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了。
清人蔡岷瞻评价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明代近300年的历史、前后共167位阁臣中,也只有张居正能算得上是个有本事、有成就的宰相。事实上,很多史学家也认为,明朝276年的历史,这尾巴上的76年那都是靠张居正一人之力才赖以延续的。
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和张居正的变法号称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为著名的两次变法运动。但王安石变法却是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的,甚至在后来的700多年里,历代封建王朝都认为宋代之所以灭亡,根源都在王安石那场失败的改革。
但张居正的改革,就当时的成效来看,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次彻头彻尾的成功的改革。到万历十年,也就是大明王朝1582年张居正死的时候,经历了改革洗礼的明王朝已经彻底扭转了嘉靖以来的颓势。
而这,张居正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然,这一切跟张居正的才华与能力不无关系,但也跟他这位最好的老师教了小万历这样一个最好的学生,以及这位皇帝学生背后的那位最好的家长、还有那位最好陪读的支持不无关系。应该说,是这个大明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四最”组合为万历新政提供了最理想的权力保障。
可更让人奇怪的是,也正是这个最为理想的“四最”组合,在万历十年,也就是大明王朝1582年,突然把创造力改变成了毁灭力,在张居正死后没多久,就把张居正苦心经营的万历新政的成果一下子就吞噬殆尽了。
正是这位曾经最好的学生万历皇帝,亲手把他最敬爱的老师张居正一生的心血都摧枯拉朽似地毁灭掉。这还不算,张居正一死,他就对他这位曾经最敬爱的老师反攻清算,把张家逼得家破人亡,甚至差点要把张居正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
一直到了万历朝结束的时候,那个长大了的万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全消耗和毁灭掉张居正改革所获得的一切成果。
而那位最好的家长李太后也一改常态,不再管自己儿子的倒行逆施,眼睁睁地看着小万历把大明江山的资本给挥霍一空。万历朝结束之后,世间再无张居正!大明朝自此算是真正踏上了走向灭亡的不归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头固然有很复杂的发展过程,但我觉得,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这个最理想的“四最”组合上。这也是我们说这“四最”加起来等于一场最失败的教育,而这一场最失败的教育才是大明朝最大遗憾的道理所在。
反思一小下
还是要来看一下这个教育过程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在小万历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李太后每天一大早就会拉他起床,哪怕这个10岁大的孩子赖床不起,李太后也会让人把他给架起来,替他洗漱完毕,最后看着儿子上学去,临走前还要热切地嘱咐一声:“儿啊,一定要听张先生的教导,要听张先生的话啊!”
到了课堂上,每堂课不论上什么,那个“大伴”冯保都会站在小万历的旁边陪着听。每当小万历学累了有些懈怠的时候,或者张居正张老师讲到人生大义、慷慨激昂的时候,这个陪读的冯保都会大声地在旁边喊皇太后的那句名言:“皇上要听先生的话啊!”一堂课至少要喊上个七八遍。他一喊,小万历立马就又老实了。
等到放学后,李太后还要亲自检查小万历的功课,若有生疏、不会的地方,最严厉的处罚就是让他那个已经当皇帝的儿子罚跪,而且一跪就是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这就是最好的家长与最好的陪读经常干的事儿。
那这位张老师呢?更不用说了,扼杀小万历学书法的兴趣那还算是比较委婉的。
据《明通纪》记载,万历帝渐渐长大之后,有一天上课,一位助教在给他讲《论语》,讲到“色勃如也”这一句,朱翊钧把它读成了“色背如也”。因为这个“勃”字在做通假字的时候就读作“背”,但明人通常读“勃”。这时候在旁边听着的这位班主任张老师突然大喝一声:“当读作‘勃’。”结果这一嗓子喊出来,万历帝当时的反应是“悚然惊起”,就是被他吓得一下子就站了起来,而且浑身直打哆嗦。
要知道这并不是普通的课堂,万历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作为一个皇帝,张居正这一嗓子就能把他吓成这样,这孩子要是有朝一日回过味来,他会怎么做呢?
到了万历18岁那年,据《明神宗实录》(卷一○六)记载,万历帝犯了个大错。说起来是大错,但其实他只是饮酒大醉,闹事打人。现在的中学生有时还打架斗殴呢,这完全可以看做是青春期的一种躁动。可这件事,冯保打了小报告,张居正与李太后的表现则是极为气愤。
张居正上书激烈批评万历帝“宫中起居颇失常度”,就是说这种生活作风太不像话了。
李太后因此气得甚至要废掉万历,另立万历的弟弟潞王为帝。最后虽然在万历的万般哀求下原谅了他,但还是逼着万历写了一篇《罪己诏》,也就是写检查,而且还是一篇向全天下公开的检讨书。
这件事之后,万历帝就彻底开始消极怠工了,而他这时最宠爱的一个姓郑的贵妃也开始代替母亲与张老师成为他的情感支柱。就这样,一年半后,也就是在大明王朝1582年的夏天,等那位既慈祥又严厉的张老师一死,他就开始了对张居正本人以及张居正改革的清算。
我们列举了这些教育事件说明了什么?
无疑,张居正是个好老师,他也教到了一个好学生。作为一个改革家兼皇帝最敬爱的老师,张居正确实是想通过教育把小万历培养成自己改革事业的接班人。但应该说,也正是这位张老师的强势教育最终毁灭了这种完美的组合,也最终毁掉了他自己的改革成果。
他一生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两件事——一个是培养一个改革的接班人,一个是完成一场成功的改革——这两件事儿最终竟成为了一对矛盾体!
事实上,创造这对矛盾体的人——张居正,他本人也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矛盾体。他一方面无私,另一方面却又有些偏狭;他既励精图治,又有些贪图享乐;他既勇于实践,巧于谋划,又有些固执己见、飞扬跋扈,以致为身后的悲剧埋下了祸端。
他身上有着数不尽的优点,这些优点促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促使他一手开创了一个中兴的万历王朝,这完全值得后人去深入研究与学习;但他身上也有些去不掉的陋习与缺点,这也使他没能够很好地筹划到他的身后事以及将来的改革发展,以至于多年心血功亏一篑,这些更值得我们反思并引以为鉴!所以让我们走入张居正的世界,来重温一下这位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明代唯一一位政治家”的风雨人生。
说到张居正的家长式教育促使万历皇帝长大后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来,我们不由得会猜想,张居正他自己小时候又会是怎样成长的呢?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据史料记载,和唐伯虎、徐文长一样,张居正少年时就是大明朝有名的天才,可这位天才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居然以最好的成绩“落榜”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