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氏孤儿案》的讨论 赵氏孤儿案片花
一次体现悲剧正能量的经典改编
魏 青
2013年04月10日15:33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历史题材电视剧《赵氏孤儿案》4月10日晚上将迎来大结局。最近,关乎该剧艺术得失的争论也热闹纷繁。一些批评者认为,该剧是“古装警匪剧:趣味的死穴”,“厚黑学的忠奸界线”,“世俗意趣的编造”,“《赵氏孤儿案》注定'孤独’”等等,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有话要说。
这些批评的观点,少有涉及电视剧本身情节安排的合理合适与否,少有从电视剧艺术的角度进行的积极建言,未免显得有些刻薄和尖酸,这不仅不利于以后此类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妥善改编,也不利于弘扬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正能量作用,不管怎么说,该剧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如果能够多些鼓励,多些发现美的眼光,多些拯救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责任感,也许就会发现,《赵氏孤儿案》瑕不掩瑜,是一次体现悲剧正能量的经典改编。
电视剧只是一种娱乐,并不一定需要严格考证历史,更何况赵氏孤儿的故事也仅仅是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即使司马迁的《史记》上有零星的记载也还是一种传说,是野史而不是正史,因此,经典的故事情节才是最需要考量的成败因素。作为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不但在细节上与元杂剧的情节不同,最后大结局也彻底颠覆。在网上提前曝光的剧情梗概中可以看到,在大结局中,无姜以死相逼,赵武不得已放屠岸贾出府。早在城外等候已久的程婴见到屠岸贾,道出他出城是想做饵引开追兵,以救无姜,却不知景公已经知会列国,收留无姜就是以晋国为敌。程婴表示自己会想法营救无姜,并劝屠岸贾回城受审。屠岸贾心无牵挂,最终用赵朔的宝剑自刎而死。病重的宋香在程婴怀里去世,程婴也以一壶毒酒追随而去。这样的悲剧结局,不仅体现了程婴的大仁大义,更体现了奸臣屠岸贾的人情味和罪有应得,更展现了程婴对爱情的忠贞和忠烈,引发了观众强烈的人生思考和共鸣,难能可贵。
过去,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对于程婴的刻画和描述,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重视复仇而忽视了复仇的心理铺垫,大家看到的,就是程婴为了拯救孤儿,献出自己的孩子,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能说是出于“忠义”,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比较“消瘦”的程婴,但是,在《赵氏孤儿案》中,程婴不但深明大义,具有大局意识,而且足智多谋,仁厚有加,虽然是个普通的草野医匠,但是却是一位身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用医病的心术和眼光看待社会,洞悉时局,充当了社会医生的角色,暗合了医病和医世相同的境界,是一位不平凡的医匠,也是一位藏龙卧虎的民间高人,这就让程婴的角色不但得到细化,而且人物更丰满,更传神,更有力,自然就让程婴在戏中和观众眼中“高大”起来。从创作思想上回归经典,诠释小人物开拓大境界,其核心皆在忠义二字,在一派戏说和翻案的语境中,这是该剧的最大亮点。
《赵氏孤儿案》里的权臣屠岸贾更是改变了读者和观众的固有印象,即他是一个慈父,毕生的追求只是为儿铺路,更是一个爱家爱妻的好丈夫,虽然在事关权力生死的紧要问题上表现出残忍凶残的一面,但是也掩饰了权力丑恶下的人性之善,虽然这种善是有限度的和有选择的,这和当今一些不良官员和贪官为了给子女和家属营造一个未来的安乐窝而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如出一撤,屠岸贾身处权臣之位,同样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俗子,自然也有人情,奸臣和爱家庭一点也不矛盾,恰恰是他的家庭私心过重,过于追求后代的权贵奢华和贪图享受,也就自然诠释了他为什么在政治方面有野心。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和欲望做动力,就不可能残忍、“变坏”和异化,屠岸贾爱家庭,对孩子更是寄予厚望,所以他会用尽各种方法剪除异己。他为了寻找赵氏孤儿,不惜杀掉那些无辜的孩子,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不受到任何威胁。如果说诠释程婴这样的小人物开拓了人文的大境界,核心皆在忠义二字,那么诠释屠岸贾这样的大人物也开拓了奸臣人性的多面性和骨肉的真情,也极大地丰富了坏人一无是处的俗套,编剧将人性始终置于屠岸贾的戏份的自始至终,用心良苦,立意高,人物自然就丰满可信。
故事再精彩,情节再好,忠义再伟大,没有演员入木三分的到位表演,同样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同样影响人物的刻画和吸引力。作为戏中的主要人物,演员吴秀波在剧中扮演的程婴,貌似的漫不经心中,常常成竹在胸,虽然没有满腹经纶,但是关键时刻总能够显示过人的智慧,不悲催,不自卑,不骄傲,言谈举止中散发着诚心诚意的真情,在没有重大事情来临的时候,一副淡然处世的样子,说话慢条斯理,夹杂些许诚惶诚恐,十分隐忍、内敛,但是一旦事关国泰民安的危机时刻,马上像变了另外一个人一样,据理力争,不厌其烦,不厌其诚,不厌其真,脖子青筋暴起,语气铿锵有力,此事的刚强和担当和平时的柔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时柔和的眼神此时也变得大而着急,充满了些许的“凶光”,如此一张一弛的形象刻画,一下子让人物生动和“伟大”起来,用眼睛和面部表情已经诠释了台词,细腻和到位的表演,也让人物形象的思想也立刻跃然屏幕上。
《赵氏孤儿案》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呼之欲出,活灵活现,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和忠义仁厚的门客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侠肝义胆和不畏艰难的担当责任感令人敬畏,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在宫廷戏特别是清宫戏为了所谓的宫廷爱情争风吃醋、明争暗斗泛滥的今天,该剧将仁爱、道义、诚信、礼智等种种我们日渐淡漠的精神内涵融入电视剧中,传递大仁大爱,引领人间正道,特别是程婴虽然身处草野和庙堂之远,但却以自己的江湖仁心深忧其君,并为此不惜献出生命,其身上彰显了草根的爱国情怀。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 ”泛滥的今天,《赵氏孤儿案》用忠义的情怀和仁厚人性的伟大同样生动道出了历史兴衰的原因和价值,更道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是多么伟大。对于观众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精神洗礼,而对于当今该怎样做有责任感的仁义公民,报效国家也有很积极的借鉴启示意义。
如果说该剧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无非是细节处理显得粗糙了些,一些故事情节的细节违背生活逻辑,让观众看起来感觉不顺畅。比如晋景公命令杀死身为姐姐的公主的孩子赵武,连屠岸贾都估计到公主面对失子之痛,会为此哭的死去活来,人也会无比的憔悴,甚至会疯疯癫癫,但是,该剧在表现这个戏的时候,公主依然面容姣好,甚至连眼泪都难以流出,这既不符合一位母亲失子之痛的心情和表现,也不符合赵氏被灭门自己丈夫被杀的多重悲痛心情,若无其事,公主的这番表现究竟是为什么?
还有,屠岸贾的管家将赵武偷偷送给程婴后,按照程婴的足智多谋的性格,他应该能够想到日后屠岸贾必然要寻找赵武,为了不让屠岸贾找到或者给屠岸贾找到制造周折,程婴应该想到将赵武隐藏到偏远的农村去,而不是隐藏在都城,如果剧情能够顺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不仅合乎逻辑判断,还会让情节更生动,有更多的农村故事可编,但是最终剧情没有这样发展,而是在都城上演追杀赵武的故事,就显得比较虚假。
程婴带着赵武和公孙杵臼找韩将军,希望能够获得安身之所,韩将军获悉来意后,表示可以给程婴寻找一个安身之地,并给了一个装着钱的包裹。后来公孙杵臼问程婴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程婴说那日韩将军教、交给他的包裹中韩将军早已放好了地址条。自始至终镜头都没有交代韩将军给包裹里塞地址条,而且情急之下也不可能想的如此周全,真是不可思议的地址条啊。
在程婴摔子的戏中,本来程婴已经做好了妻子宋香的工作,妻子同意为了赵氏唯一后裔能够将来完成复仇大业,用自己的孩子冒充赵朔的孩子。如果按照人之常情来推理,屠岸贾逼着程婴摔子,宋香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亲骨肉被自己的丈夫活活摔死的惨烈,也就不去摔子现场,为的是“眼不见”,可是,宋香却亲自赶到了现场,亲眼看到丈夫摔死自己的亲骨肉,这样的处理原本是为了增加悲情的气氛,但是导演却没有考虑到情节失真。
话又说回来,40多集电视剧版的《赵氏孤儿案》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现赵氏孤儿的成长过程,也能够以更从容的篇幅来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是,篇幅的长和短也是一面双刃剑,电视剧版的《赵氏孤儿》篇幅长,但是却需要在细节上做更多的情节推敲,如果导演不能够在细节上做到足够细致,那么就很容易漏破绽,导致情节失真,从而影响真实感,最终影响整部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也难为了编剧和导演,也是为什么一些细节失真的原因,在所难免。
不该怎么说,《赵氏孤儿案》是久违了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同时表现大人物和小人物悲欢离合的官场较量的很有深度的探索之作,既然是实验和探索,就更多的应该给以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板砖和批评,唯有如此,以后类似的佳作才能够更多出现。正义与邪恶的斗争险象环生,最终正义的力量取得胜利。《赵氏孤儿案》的播出对于弘扬传统美德,赞颂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所言,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已经是遥远的过往了。消费社会不会有这样的残酷,也缺少这样强烈的深度,人们常常浮在生活的表面,而生活中的悲欢也不过是小小的忧患,似乎难以有这样的严峻。但这其中所蕴含的让人震撼的一切,既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残酷和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命运本身。20世纪中国人曾经的苦难中何尝没有这样的悲情故事。今天,我们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也有深沉的感慨和缅怀,我们仍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强度和残酷。(责编:王倩、张玉珂)
《赵氏孤儿案》:“奸臣”与“好人”的颠覆
文/宋连友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是我认为,目前为止拍得最好的一部历史题材的古装剧,它颠覆性的改变了传统印象中人们对于历史剧及历史作品的认知、观感。
《赵氏孤儿案》剧照
一、颠覆性的改变传统艺术作品当中奸臣的形象。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当中,奸臣,包括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甚至于博物馆中的奸臣,都多以尖酸刻薄、形象龌龊、阿谀奉承、跋扈恣睢、祸国殃民、残暴狠毒等形象出现,如赵高、李林甫、秦桧、严嵩、魏忠贤等等之流。而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中屠岸贾(孙淳饰演)的形象颠覆性的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中奸臣的嘴脸。
博物馆中的屠岸贾
颠覆一:奸臣形象不奸反忠。
《赵氏孤儿案》剧中屠岸贾外型富态、相貌端正,用今天话讲长得确有一副当大官儿的像,跟早不前的“伪钦差”一个样儿,面善;考虑问题沉稳周详、遇事冷静淡定,思维敏捷睿智,颇有正派角色的风骨;处事谨慎,心思缜密,大有运筹帷幄之雄材。剧中屠岸贾,官拜大司寇,为国君、为国家、为民众也算是尽心尽力,剧中在屠岸贾的儿子屠岸无姜与屠岸贾的一段对白中有表述。
《赵氏孤儿案》剧中屠岸贾
颠覆二:奸臣痴情伟岸丈夫。
奸臣屠岸贾还是位绝世痴情汉。剧中屠岸贾对妻子的钟爱虽然只聊聊几笔,已然将这位深爱妻子的伟岸丈夫的形象刻画得情深意切,煞是当下的人们好生羡慕啥啥啥呀!
颠覆三:奸臣爱儿慈爱父亲。
说屠岸贾在剧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奸臣不假,但是人家对于儿子的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父亲。用屠岸贾的话说,那叫“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哪!纵然是这大奸之人,心怀的还是儿子的未来天下,只不过,这手段硬生生使得极不光彩,以奸盗取国,虽为子亦不能青史留美名。要不怎么说咱们中国人活得真够累的,想必世世代代为下一代花费心思考虑未来也是有说道和出处的。
这二条也是在过往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难得一见的景儿。在人们所熟知的记忆当中,但凡大奸大恶之人,尤其是历史剧中的人物,无一不是妻妾成群,仍四处欺男霸女,沾花惹草;虽也有对儿子厚情浓爱的,但都不如屠岸贾这般对家庭、妻儿的来得痴情与深厚。
屠岸贾位居显赫,然而一生之中仅一房妻室,中年伤妻之后再无续室,这与先古年月亦绝对算得上“痴情”之重哪!屠岸贾绝别亡妻一节,硬生生让人觉得这大奸之人的另外一面。亡妻遗子屠岸无姜,是奸臣屠岸贾唯一独子,屠岸贾将对于亡妻的爱加倍移加在儿子屠岸无姜身上,抛开其他因素不说,单单是这情这爱,对比当下,数有为官者“包二奶”、“养情妇”,屠岸贾何尝不是位伟岸丈夫与父亲呢?
二、“好人”程婴的艺术形象的颠覆。
程婴,晋国赵朔军中一医吏(相当于现在说的战地医生),小人物,是剧中与公孙杵臼、韩厥等在观众印象中的为数不多的“好人”之一。
《赵氏孤儿案》剧中程婴
如果说赵氏孤儿是大冤之案,那么程婴无疑是一位大悲之人。
程婴冒死以自己亲手摔死亲生儿子相救,使得赵氏留下了血脉,而换取赵氏孤儿的幸存展开《赵氏孤儿案》剧中这位伟大的小人物在奸臣恶势力下苟且逃生,并潜心抚养赵氏孤儿,暗中以弱微一已之力与奸臣屠岸贾智斗谋勇直至扳倒奸臣,助赵氏冤案得以平反召雪,最后以一壶毒酒了却自己的生命追随娘子宋香而去,这是一个极度悲催的人物角色。
1、“好人”不“好”,里外都是“恶人”。
程婴,作为一个以亲手摔死亲生儿子换来“好人”活在剧中,仍然被剧中两派势力同时视为“大恶”之人。在以公主、韩厥一派为代表的剧中“忠”字派人物当中,程婴无疑是一位助纣为虐的“恶人”,剧中曾有公主不惜贵为皇家身份市井般波泼口大骂、韩厥恕骂程婴的桥段;而对于屠岸贾一派来说,这程婴又是一位让他们侧枕难眠的“恶人”,他们一十九年无一日不担心这程婴这位“恶人”将为赵氏翻案。
2、“好人”不“好”,极度悲催的大悲之人。
赵氏孤儿案发,与其说程婴是巧妙地栖身于屠府,倒不如说,程婴成为屠岸贾监视的“人质”而苟延残喘的活着屠岸贾的府上。说巧妙地栖身,倒也符合“大隐于朝”的道理,那样的势力情形之下,也或许只有屠岸贾的府上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一十九年,程婴无一日不如履薄冰的活着,处处事事小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否则都将使赵氏复仇大计毁于一旦而功亏于溃。
一十九年,程婴日日面对屠岸贾这个大奸大恶之人,试想心中的怨恨该有多么的深重,可是又得强作欢颜的应对着屠岸贾的“临检”。
一十九年,程婴夫妇日日目睹这赵氏孤儿“程大业”,试想心中何尝不追痛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当需是何等强大之心理所能承受得起的?说这事摊到谁人头上,哪个又能若程婴夫妇这般自若?
3、“好人”不“好”,一壶毒酒了却残生。
赵氏冤案,在历经千转百回的曲折之中终得以平反召雪。虽然,剧情及终结前,交待了这前前后后,程婴都是一位在为赵氏复仇的“好人”。然后,剧情之中似乎并没有对程婴的“义举”给予彰显,甚至毫无笔墨。从观众的情感来说,这多多少少有些与“善有善报”的宗旨不符。程婴忍辱、忍痛、忍恨,一心为赵氏,舍子救孤、抚孤若已,可终了连句“好”也不曾落下,岂悲熟不悲?这让人颇为有些费解,作品是否是在宏扬正义、仁道?
《赵氏孤儿案》剧中程婴怀拥亡妻以毒酒自尽追随
《赵氏孤儿案》结局,程婴在郊外堵住屠岸贾潜逃。想必大家对于一向温和,话语沉稳的程婴为何会在此节说出那样变了腔调的声情话语还颇有印象吧。
是啊,程婴何以会在这里说出那样变了腔调的声情话语?会不会是影片剪辑上的失误?可以肯定的说,不是,绝对不是。剧中,程婴给观众的印象一向是说话漫条斯理,不愠不火,虽卑微苟延,但仍不失礼。那么程婴何以会在这里说出那样变了腔调的声情话语?
个人认为,这个情节可以称得上是本剧中至重的部分。
程婴,活“人质”苟延在屠岸贾府上一十九年,面对“恶人”屠岸贾,程婴有的是恨;面对以亲生儿子换来的赵氏遗孤“程大业”,程婴有的是悲;面对娘子,程婴有是愧疚;面对世人的误解,程婴有的是冤;程婴心中有太多的恨、太多的压抑。
扳倒了屠岸贾,程婴终于可以挺起胸膛在屠岸贾面前做一回人了,积蓄在程婴心中一十九的年恨、怨、恕、悲交织在一起,在那一刻瞬间崩发。这对于程婴来说,是一种解脱,是一种义举善了后的责任解脱;同时,也是对愧疚娘子、亲子的解脱,更是程婴对自己生命的解脱。
那一刻之后,程婴该做的,唯一还能做的就是用一壶加了“雪片”的毒酒了却残生追随在自己怀里死去的娘子而去,这也是这个极度悲情的小人物的完成了他的使命,也是他最终命运归宿,更是一个悲剧式的结局,不免有些让人唏嘘。
《赵氏孤儿案》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的树造上,完全与以往人家所熟知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有着颠覆性的反差,这也是本剧最成功的所在。
厚黑学的忠奸界线
http://www.sznews.com 2013-04-10 11:11深圳新闻网
○官剑丰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西方也备受推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曾将此剧改编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各大剧院上演,据说一时盛况空前。忠孝仁义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为忠义而牺牲小我的生命,程婴与公孙杵臼可谓是古代中国杀身成仁的典范。赵氏孤儿最后复仇成功,也体现了邪不胜正的传统信念。自我牺牲与复仇是西方悲剧的两个主题,从悲剧的感人程度上看,《赵氏孤儿》与古希腊悲剧相比也毫不逊色。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对此剧的理解也不免有差异存在,但都一致肯定了伸张正义的自我牺牲与正义的复仇精神,这是《赵氏孤儿》历代相传不衰的根本原因,即使在现代也还有旺盛的文学生命力。
如今国人把《赵氏孤儿》搬上了荧幕,前有陈凯歌的电影作品,现在又出现了正在热播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一看之下,不胜悲悯。这两部剧丝毫没有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反而以现代的厚黑学肆意篡改《赵氏孤儿》,剧中人物面目全非。最可悲的是,观众还认为篡改后的角色比较人性化。程婴使赵氏孤儿认贼作父,赵氏孤儿变成了复仇的工具,这算是哪门子的人性化?程婴泉下有知,必托梦给导演及编剧曰:狗贼,为何以汝区区小智,污我千古忠义之名!屠岸贾则哭笑不得,不禁发问:我会这么傻吗,我怎么会变这么傻了,你个二货!平心论之,以骨肉亲情为诱饵,君子不为,何况程婴乃一义士。而不察己之子为仇人之子,即使庸夫愚夫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何况屠岸贾是极为奸智之人。既弘忠义,又崇智斗,必然两失之。一个震撼人心的悲剧就变成了一幕阴谋厚黑剧,而且又是不合人之常情的变态剧。此外,剧中所犯的史实错误也令人发指,例如庄姬本是晋成公的姐姐,也即是晋景公的姑姑,却被编剧改成了晋景公的姐姐。剧中台词更使人喷饭,屠岸贾为一太监求情说他也是孝道善良。不知这是否编剧匠心独造的舶来品,法语中形容词一般都后置于名词之后,似此“孝道善良”四字庶几近之。
据说,这样拍剧避免了历史剧人物的脸谱化,形象更为生动,易于为观众接受。其实,传统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容易接受的东西必然是转基因的假传统。这里要说到京剧,现在很少人会喜欢听京剧,但京剧正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产物,凝结了中国人内心的忠孝仁义。在京剧中人物脸谱化得很,但喜欢的人照常喜欢,因为脸谱化正体现了古代人忠奸界线分明、爱憎亦分明的性情。《赵氏孤儿案》最可悲的地方也正在于忠奸不分,却假人性来淡化罪恶,大肆铺张厚黑的权术盛宴,取媚观众以牟票房之利。
媚众是现时代的普遍现象。近年来,人们疲惫于现代紧张的竞争生活,饱经患难的中国掀起了国学热,不论朝野皆热衷于谈论一下国学,民间甚至兴起了众多的国学培训班。有人把国学用来指导追求功利,国学应用大师通街皆是,这些不学无术的“大师”出身民间,大讲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政治权术及生意理念等等,以满足现代中国人的丛林竞争的需要。《赵氏孤儿案》与此种国学应用学乃一丘之貉,对古人没有丝毫敬意,任意摆布他们以讲述权谋与“人性”之间的变态关系。然而,多数观众尚意淫不息,可悲也哉!(来源:深圳商报编辑:潘东)
世俗意趣的编造
http://www.sznews.com 2013-04-10 11:10深圳新闻网【字号:大中小】
○罗杵增
当下大家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基本来自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此杂剧原是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改编,为了突出悲剧性,改成了程婴用亲子代赵氏孤儿送死。
然而《史记》对这段历史故事的描述跟早出的《左传》出入很大。在左传的记载中,没有程婴,没有公孙杵臼,更没有屠岸贾,赵氏孤儿一事的出现,完全由其母亲一手造成。
历代均有学者论证为何《左传》及《史记》的偏差会如此大,结论偏向于《左传》,而认为《史记》所本恐为赵氏后人之传说。
但历史的吊诡在于,人心普遍接受的竟是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此后所有的剧本、电影或电视剧的改编演绎,亦均出自此,包括最近争议不休的《赵氏孤儿案》。
抛开此杂剧作者隐含的寄托不说,单纯看剧中重点表现的忠诚、仗义、孝顺这些品德,自古以来,它们从不缺乏肯定。
具有这些品德的人在悲剧中走向自我牺牲,以争取正义的回归,这本身已足够震撼人心。何况如公孙杵臼、程婴者,在面临生死关头时,仍能忍受巨大的心灵折磨与痛苦,作出他们认为正确的抉择:为存赵孤,不惜抛弃生命;为救天下婴儿,不得已割舍亲子。他们何等高贵!
士有杀身以成仁。追求正义,捍卫正义,正是这一古老民族的生命力所在。民众太需要正义,渴望看到有前仆后继的勇士为之自我牺牲;在报复邪恶的过程中看到曙光所在,因而愈加肯定自己对正义的信仰,觉得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仍值得期待。
居于此,后世剧作家会对元杂剧《赵氏孤儿》不断演绎。观众也换了一代又一代,痴迷于此,振奋于此。但无论怎样,都会尊重原著的表述,不脱离忠、义、孝三者,仅在更贴合剧种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改编。他们深知,如果出现了偏差,所有的改编将毫无意义。
民众不会接受这种为了迎合趣味、出新求异而偏离正义的改编。且不言编剧将这部剧扩充到四十多集需要填充多少人物、生造多少矛盾冲突以吸引眼球,单说剧中赵氏孤儿认贼作父这一点,尤其放到古时强调忠孝的背景下,无人能接受。即便今日,但凡天性淳厚之人都觉得反胃。
不管编剧如何自圆其说,要作出怎样的无奈与不得不如此之姿态,让观众知道剧中的赵武并无知觉——这种冷漠更令人悲哀,让一个背负血海深仇的幼童接受如此命运,藉此迎合现代人的求新欲望。出发点首先已脱离了原剧对伸张正义的设定,更别谈人们对正义的期许。
扭曲人性,以反孝的卑贱姿态苟存,不知道编剧是如何想到这步好棋的。纵使回归正史,在史料匮缺,无法还原事件本来之面目情况下,任左氏、太史公大笔如椽,也愣是没想到还可以这样。
正义之所以正义,在于它的光明正大,它带来的是阳光,能温暖人心深处的坚冰,而不是阴冷黑暗。在《赵氏孤儿》的设定中,正义的申诉如果要通过非正义手段才能进行下去,那它本身已不能称为正义。
这样的设定,不独《赵氏孤儿案》。早前2010年上映的电影《赵氏孤儿》已是先例。它们都能热播并引来叫好声,真是“斯世乃有斯事”。(来源:深圳商报编辑:潘东)
《赵氏孤儿案》注定“孤独”
http://www.sznews.com 2013-04-10 11:11深圳新闻网
○刘 勇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了程婴和公孙杵臼保护赵氏遗孤的故事,元代纪君祥将其改编成杂剧《赵氏孤儿》,又被京剧吸收,成为老生名剧《搜孤救孤》,广为流传。现在,《赵氏孤儿案》又横空出世,我看了第一集,顿时被雷得外焦内嫩,看来导演、编剧是铁了心,非把观众的“三观”尽毁了不可。
果不其然,网上的收视率不温不火,导演阎建钢表示困惑,纳闷为什么精良制作竟然比不上雷剧。其实,观众们已经作出最正确的选择,只是阎导演不愿意承认失败,才将责任推到观众头上而已。
从二月河的康熙、乾隆开始、到《大秦帝国》、到《赵氏孤儿》,都是一脉相承:想利用古代的故事来为今天的下作做脚注,所以雍正勤政爱民、商鞅大公无私、公孙杵臼变成了威风凛凛的武士……“古为今用”的精神,被导演发挥到了极致!电视题目中加了一个“案”字,分明是拉大旗作虎皮,以阴谋论来重新阐释故事,只会拍成宫斗不像宫斗、武侠不像武侠的“四不像”。
千百年来,赵氏孤儿故事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赵、屠两家的权谋斗争,而在于表彰程婴、公孙杵臼二位义士的忠烈之举。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对《赵氏孤儿》杂剧评论说“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程婴和公孙保护孤儿,是出于一腔忠义、一腔豪气,是自己主动选择了牺牲之路。当我们看到公孙杵臼争先赴死、程婴功成后自杀以报知己之时,定会黯然神伤,低徊不已,赞叹再三。导演、编剧们无法理解古人的义无反顾、无法理解古人对道义的坚持、无法理解古人的单纯率直之心、无法理解古人信诺之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何况放下赵家先人赵盾忠君爱国,数次劝谏君王而险遭杀身之祸;提弥明激于义愤,救赵盾于恶犬之口等传奇不说,反而加了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前因后果、反腐的“爱情”,纠缠不清,让观众无所适从。
中国的戏剧脸谱分明,红脸代表善、白脸代表奸恶,一目了然,直截了当告诉观众,什么是善、是恶,什么人值得尊敬、应该鄙视,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看似简单化,实则已经将善恶高度凝练了,给观众予教育、劝导,看完了戏,也明白了一层道理,茶余饭后必然痛骂屠岸贾的残暴不仁、赞美程与公孙的高尚,这就是寓教于乐——仁、义、智、礼、信等观念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有人会说:“难道屠岸贾之流的奸臣就没有人性?难道就只有将他们脸谱化?”西方史学或注重于人理性与欲望的挣扎,然而中国传统史学则是对“仁”的不断强化,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忠臣义士因善言善行流芳百世,乱臣贼子则会遗臭万年。如果脱离了这个文化背景,信手改编中国的历史,很容易让观众觉得乱臣贼子光彩夺目,博得了同情;英雄人物则迂腐不堪,受到耻笑。
现在所谓的创新和“还原历史”之风,可以说是将传统好处的毁灭殆尽,而导致厚黑无耻、玩弄权术、重利轻义之说趁机盛行,完全迎合了庸俗的口味。但是,当观众们看惯了这一套时,便不由自主产生厌恶之感。当导演们真心真意向回归到古典、把故事讲得生动流畅之时,即使没有那么华丽的场面,观众们是会无任欢迎的。(来源:深圳商报编辑:潘东)
古装警匪剧:趣味的死穴
http://www.sznews.com 2013-04-10 11:11深圳新闻网
●深圳商报 王建明/图
○毛进睿
近来《赵氏孤儿案》热播,网友不乏好评,誉其为大陆影视剧劣片堆中难得的佳作。也有人认为其中商业妥协过多,终究没摆脱历史剧戏说路数的通病。
诚然,许多网友的叫好是建立在与其最近一次改编——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的对比之上,不少人都说该剧相比电影版更好看。《赵氏孤儿》作为元杂剧中被王国维评价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也”的学界热点,也是早在十八世纪就介绍到欧洲为伏尔泰、威廉·赫察特改写的国际名剧,电影版的选材显然充满野心。可惜由于第五代导演的审美趣味的时代烙印,对于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后来又深受英雄人性论与性格复合论的影响,将承载传统道德的程婴解构,将十恶不赦的屠岸贾重构,失去了原作古典悲剧的情怀,却无法提供新的价值体系。该片彻底挑战千百年来出现在各地方剧种的脸谱化形象,同时影片节奏的失衡进一步使其成为老观众不接受、新观众没兴趣的庸常之作。所幸该片成为陈凯歌少数不赔钱的作品,久了也就被淡忘了。
在电视剧的改编上,导演阎建刚与台湾编剧陈文贵面对前车之鉴,最终做了保守处理,将主旨回归到肯定忠孝节义的传统立场上,这一点迎合了许多观众的趣味,认为比电影拍得要善恶分明。然而,一个时代的整体趣味还是相对统一的,我们仍在剧中看到了温情多变的屠岸贾和老谋深算的程婴。笔者的一些猜想在孙淳接受采访时提及马龙白兰度出演的《教父》后得到了验证。
《教父》的原小说在导演科波拉眼中差强人意,直到他别出心裁塑造了一个宗教领袖般的黑帮老大形象,影片大获成功并影响深远。因此孙淳将屠岸贾塑造成一个多面奸雄也符合他过去扮演袁世凯的戏路。屠岸贾、程婴二人的诈力角逐与屠岸无姜、程大业对于赵氏孤儿的身世追寻,则充斥着悬疑推理、宫廷斗争的商业元素。吴秀波将程婴演绎成绝世优质熟男,碰巧也和《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Frank一样是医生,引来倾慕无数。从程屠两代人大玩间谍战、心理战的主线来看,这部戏简直可以说披着狄仁杰外衣搞无间道,是一部古装警匪剧。
古人喜欢程婴,多半重其忠孝节义、维护法统;洋人在悲剧意义上理解了他,则因为复仇的正当性,其决心之深(杀子救孤)、隐忍之久(一十九年)皆无比震撼。其实本来屠岸无姜、程大业(赵武)的身份判定及世仇宿命下的交谊富有悲剧色彩,可惜一旦加入湘灵、草儿与“仇二代”男主角扑朔迷离的感情线,原本可以出戏之处沦为了浅白的青春偶像元素。该剧有吴秀波和孙淳等角儿飙戏,大家对于其中的历史硬伤更加不会讲究。虽然俗云“戏乃屁也”,朝代混淆、事在典前并非中国戏剧传统较真的地方,不过也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西方影视剧传统讲究真实再现,与高度舞台化、符号化的中国戏剧是两个系统,一旦细节出错,容易使人出戏,我们似乎除了胡金铨之外就再没见过能把古人拍得像古人的导演了。
服化道尚且是皮相,关键在于角色塑造与台词设计,不宜充斥所谓人性还原的现代思维。许多影视作品的救赎剧情之所以创作有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观众不相信有真正的好人,除非一上来首先是个坏到超乎想象的大恶棍,那么最后历经九死一生的性格逆转才显得可信,许多偶像派都喜欢接演这类劝百讽一的戏以求转型。这点在对待古人的态度上表现为不相信其人格之完善,总不惮以最大恶意去揣度其动机的卑污与心计的深曲。从许多人面对批评的反应可以看出,有人言之成理地指出硬伤,观众便一哄而上骂其装腔作势不近人情。这种认为人不应见贤思齐、艺术品不应精益求精的观众正是粗制滥造的作者勾引坏的。
笔者承认影片最关键的是价值的判定,绝不等同于要塑造符合价值规范的角色。很多时候具备职业操守的杀手、浸淫传统道德的头目比高大全的形象更为喜闻乐见,只要有戏,在西方的叙事传统中就是上品。而中国人的文艺传统向来是文以人传,戏剧中能够接受对于帝王将相的调侃,却无法混淆忠奸善恶,这是国人趣味的死穴。其实汇集了这么多好演员,完全可以干脆去另拍现代警匪剧,不必编派古人,制造这样的转基因古装戏。既然想利用传统题材的知名度,又不愿意表示足够的尊重,那总是要被人挑毛病的。(来源:深圳商报编辑:潘东)
更多阅读
关于《杨三姐告状》里里外外的故事 杨三姐告状评剧
关于《杨三姐告状》里里外外的故事评戏《杨三姐告状》,是根据民国时期,在滦县发生的实事改编的。现在要说是发生在滦县的事儿,有些不对。有知道详情的朋友,会问:杨三姐和高占英是滦南县人,故事也发生在滦南县,和滦县有何关系?此问在理,可
关于《B区32号》的吐槽 b区32号放屁片段
和我在一间寝室里的另外两个男人还没有睡,一位在读英文,一位在看英文电影练听力,我姑且也应景一下,借着两个小时以前两杯咖啡的效力吐槽一下吧。今天看到一篇以咆哮体评论电影《B区32号》的文章,笑了好久,再到豆瓣上查影评,也是骂声一片,突
转载 关于《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学报》的投稿经验! 生态学报投稿经验
原文地址:关于《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学报》的投稿经验!作者:小尾巴羊《外国经济与管理》也是比较好的期刊(http://wjgl.shufe.edu.cn/),一般也列为2类核心的,文章质量有所提升!这也可能是期刊免所有的费用的好处的体现吧……这个期刊同样
关于《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的韵律分析_冰默樱娘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文/冰默樱娘我看过一些关于英语十四行诗的论著,有学者认为彼得拉克体的十四行诗都是五音部抑扬格。但是就我翻译过的《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来说,却发现不尽然。下面做一些分析与大家探讨:一、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第一首:【用 -表示重
关于张牧笛儿童诗歌《我打开春天的窗》的讨论 有关春天的诗歌
在刺猬诗人的博客读到众多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对张牧笛儿童诗歌《我打开春天的窗》不同角度的讨论,褒贬不一,觉得很有意思,这一首诗的讨论开拓了我们的儿童诗的阅读和创作视野,如果您对这首童诗有什么想法,不妨跟帖一起来评一评。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