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感动过我们的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那些年,感动过我们的乡村教师

中国教师报 2015-09-14 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报

欢迎您光临《中国教师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师报”关注我们。

★★★★★★★★★★★★

小编语:他们是孩子人生的起航灯,是文明的播种机。三寸粉笔,书写人间大爱;三尺讲台,成就无悔人生。我们将继续走进“那些年,感动过我们的乡村教师。

熊贻华:孤岛上的坚守

熊贻华,江西省武宁县横路乡港北村丰良教学点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点评:从霞坑的破仓库,到刘窝的旧戏台,再到丰良的一间砖木结构的平房,熊贻华一直坚守在孤岛。几十年过去了,他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村民们的老师。

港北村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幕阜山区,村里的湖汊库湾中有3所小学,现在只剩下丰良一个教学点。但无论怎样更迭,熊贻华始终在这里。

1974年,高中毕业的熊贻华成为港北村霞坑小学的一位民办教师,在一个破仓库中支起自制的黑板,开始了山村的文化拓荒。从霞坑小学到刘窝小学再到丰良小学,熊贻华从未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这样的地方任教,交通是最大的难题,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每学期开学前,熊贻华都要将学生上学的路修整一番,到了雨季汛期,他还要分批送孩子回家。在他的细心照料下,几十年来学校没有出过一次安全事故。

经过长期的复式教学实践,熊贻华摸索出同堂异向、同堂异科的教学方法,采取两动两静、三动三静的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他还自制教具,培养小助手帮他开展教学。

几十年过去了,熊贻华所教学生的孩子都成了他的学生,他也与村民成了亲人,谁家来了客人,总要把他请去敬一杯酒;谁家孩子上了大学,他总是被请去坐第一大位;谁家的婆媳闹矛盾了,也喜欢请他去说合。在大家眼中,熊贻华不仅是孩子的老师,还是村民的老师!

(原文《孤岛上的坚守》刊登于《中国教师报》2008年1月9日,第234期)

敖双英:我很幸福

敖双英,湖南省桃源县茶安铺镇中心小学教师,“感动湖南十大乡村教师”。

点评:敖双英不仅扎根乡村,更努力探索如何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尽管身处偏僻山区,她却用智慧把窄小的教室扩展为辽阔原野。

敖双英,一位来自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在网上有着居高不下的人气,她自费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为孩子们买书,不仅培育了无数的学生,还影响着同行。

1993年,敖双英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要求自己的学生讲普通话。同事都用奇怪的眼光看她,认为她只是想出风头。不久,学校根据国家规定,开始推广普通话。敖双英觉得自己做对了,很有成就感。她相信,只要是正确的东西,即使暂时不被人理解,最终也会被接受。

2008年,敖双英的几位同事去县里参加班主任工作培训。当讲台上的教师讲到现代班主任必须具备“三件宝”:数码相机、数码录音、教育博客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敖双英——这三件宝,敖双英已经有了。

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敖双英已经用坏了4个MP3,这些MP3都用来录教学、录谈话、录活动。

2004年,敖双英买了数码相机,每一次值得纪念的活动,每一节意义特别的课堂,还有学生不经意的小动作,敖双英都拍了下来。

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用MP3录课堂、拿着摄像机拍活动的敖双英显得与众不同,但她不在乎。

敖双英的业余生活几乎都“泡”在网络上。从2002年开始,她就以“桃花仙子”为名创建了自己的网上家园,后来又在湖南教育网创建教育博客。

从教近30载,长期教高年级、带毕业班。没有过硬的证书,没有得过县级以上的奖项,但敖双英对教育全身心投入,始终充满幸福感。

(原文《桃花仙子敖双英》刊登于《中国教师报》2009年5月27日,第297期)

张桂梅:“我的生命在讲台上”

张桂梅,云南省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十大女杰、全国农村中小学十佳教师。

点评:她是当地人口中的“高原圣母”,从一个幸福小女孩到失去丈夫、身染重病的顽强女人,张桂梅始终心怀学生和他们的未来。

身为人民教师,张桂梅却同时干着两份工作:乡村教师及不拿薪水的“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她如此忙碌,只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润泽下长大。

20岁那年,张桂梅放弃了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好工作,选择了讲台。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让她很快成了孩子王,工作顺利,爱情美满,张桂梅感觉很幸福。但在丈夫因病去世后,倾家荡产的张桂梅自杀过,却在生还后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

张桂梅决定到更需要她的地方,她选择了华坪县中心中学。失去丈夫,又没有孩子,她将满腔的爱和热情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但厄运再次来临,张桂梅罹患子宫肌瘤。由于怕耽误工作,她迟迟未就医,最终手术时切下来的肿瘤有2公斤重。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张桂梅又站在了讲台上,但这次是条件更恶劣的民族中学,以及更加繁重的教学工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其他教师需要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她只用20分钟,其他教师不注意的内容,她却要花上一节课的时间,因为这些攸关孩子的心灵成长。在张桂梅眼中,教学不是职业是事业,不是维持生计的工具,是安身立命之本。“我的生命在讲台上。”她常常这样说。

多年付出,张桂梅成了当地人口中的“高原圣母”,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命运,也影响了人们对民族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看法——只要有心,全力付出,荆棘丛生的密林也会变成一马平川的草原。

(原文《桂子飘香梅花御寒——记全国农村中小学十佳教师张桂梅》刊登于《中国教师报》2003年10月15日,第38期)

资教生群体:青春九歌
那些年,感动过我们的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湖北省教育厅从2004年起,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2011年,湖北省创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做法荣获了当年“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特别奖。

点评: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毕业生,他们远离城市,奔赴乡村的三尺讲台,将知识和希望播撒在偏远乡村孩子们的心田,撑起了农村教育的半边天,他们就是资教生。

马玉辉,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湖北省鹤峰县铁炉乡马家希望小学任教。从马玉辉所在的学校到铁炉镇,要坐半个多小时的“麻木”,从镇里再到县城,还要坐6个小时的长途汽车。

段登朝,从云南省腾冲县来到湖北省长阳县做教师,正常情况下回一趟老家需要4天时间。不正常的时候,比如2008年那场特大暴风雪,段登朝走走停停,转了11趟车,足足花了11天工夫才到家。

就是这群年轻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有的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有的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有的成为省市师德标兵,更多的成为各级教学能手,为湖北农村教育带去了一股青春旋风。

就是这群年轻人,怀着青春梦想,从喧嚣的城市来到乡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同,为乡村教育带去了一缕清新空气。

他们,湖北省的农村年轻教师群体,如同春日烂漫的樱花一般——只有一朵的时候,你或许还发觉不出它的美;但一旦连成一片,那种美,惊艳绝伦,无以言说。

(原文《青春九歌——湖北省优秀农村青年教师群像素描》刊登于《中国教师报》 2010年9月8日,第353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6621.html

更多阅读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非诚勿扰女嘉宾未完待续 非诚勿扰那些年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非诚勿扰女嘉宾(未完待续)喜欢看非诚勿扰,正如曾经有位年轻的男嘉宾用一副精彩的沙画诠释得一样,非诚勿扰,照亮人生。当然,对于这样的一个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大家褒贬不一,各抒己见。以下言论仅属本人观点,绝无任何矫揉

那些年,北京很敏感的政治 政治敏感话题

那些年,北京很敏感的政治【真相】http://blog.sina.com.cn/hnmzt1995年早春的北京并不比往年更热,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却感到异常烦躁,这一切都是由该死的王宝森引出来的麻烦。4月4日晚,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

那些年,我第一次做设计 我为苍生那些年

那些年,我第一次做设计 - 1自从那部台湾电影上映以来,“那些年”多了起来。连堂堂的EETIME也开始“那些年”如何如何了。不知是怀旧的人多了,还是时尚的人多了。我本是个平庸的人,自然也不能免俗,就也跟着凑个热闹吧。- “睏”则思变七十

那些年,那些歌,那些人:一路上有你-张学友

那些年,那些歌,那些人:一路上有你-张学友2007-11-2119:49:20为何你眼光年月未变,思忆怎么要再返旧年……--------张学友 《分手总要在雨天》周末,雨夜,坐在快客上回家。谢天谢地,这次总算放了不同的碟片。我坐这家快客时,常常恨不得送他

全民最爱那一碗浓郁鲜美的老鸭粉丝汤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

好友已经达到上限,喜欢茜子博客的朋友一定记得加关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美食~~~ 不知道什么时候,上海开始流行那一碗热腾腾,散发着浓浓人情味儿的南京老鸭汤。。。 下班回家路过,总是被那飘散的香气勾引不由自主走进, 一碗老鸭粉丝汤才十元,

声明:《那些年,感动过我们的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为网友眼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