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时代 盗墓笔记西王母

  (2012-02-22 17:23:58)转载▼

西王母时代

=====================================================



班固(公元32—92年)《汉书》《汉书.地理志》写道: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班固是从临羌开始,自东向西叙述的,即临羌——塞外——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记载详细,方位明确。与班固差不多同时的唯物论者王充(27一约97年)在他写的《论衡.恢国第五十八》中,由于汉王朝取得西王母石室之地,设置了西海郡而大唱颂歌:至汉,四夷朝贡,孝平(汉平帝公元1—5年),以后至四年,金城塞外羌豪良愿等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周时戎狄(指犬戎)攻王,献其宝地,西王母国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德孰大,壤孰广?王允正式指出了西王母是个“国”,汉王朝在这里设置了西海郡。并且夸跃说,比起周王朝来,谁的德威大,谁的疆土广?不言自明。《论衡·恢国第五十八》中:“金城塞外羌豪良愿等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

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一般认为中国的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氏族成员死后,其财产归同氏族的人所有。同氏族的人有互相援助、保护和共同复仇的义务。氏族首领是推选出来的,一个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一个是军事首领。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早期。母系氏族制又称母权制。按女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氏族形成时禁止内婚,氏族成员进行族外群婚,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故而最初的氏族都是母系氏族。母系氏族的存在是因为当时人类对于自身生理现象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把两性关系与繁衍后代联系起来,只知道子女与母亲有血缘关联,而不知道父亲的存在,更不知道与父亲的血缘关联。随着医学的发展,当人类发现两性关系与生儿育女之间的必然联系时,再由于男性生理条件更容易获得生产生活资料,能承担家族责任,男性也就逐渐担负起当家做主的责任,母系氏族社会就逐渐消亡了。

在原始社会,社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两个阶段。最初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后来的社会组织是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转变为文明社会之前的典型的社会组织,是当时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氏族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历史时期。母系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典型形态,氏族从产生到灭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则处于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

氏族作为原始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它有以下特征:第一,从形成的方式说,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而不是按地域划分的。恩格斯说:“氏族制度的前提,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共同生活在纯粹由他们居住的同一地区中。” 第二,从性质说,它是氏族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产组织和经济单位,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进行管理的自治组织。氏族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系统的采用暴力和强迫人们服从的暴力机构第三,从组织形式说,氏族的最高权力属于氏族成员大会,一切有关氏族重大利益的事务,都由氏族大会决定。氏族首领由大伙推选产生,不特殊、不脱产,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社会的“主人”。氏族首领如果不称职可以随时撤换。氏族首领有很高威望,这种威望来自于他们自己忠诚地为氏族办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国家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警察都拥有比氏族社会的全部机关加在一起还要大‘权威’,但是文明时代最有势力的王公和最伟大的国家要人或统帅,也可能要羡慕最平凡的氏族首长所享有的、不是用强迫手段获得的、无可争辨的尊敬。” (三)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主要有三种:一是习惯。这是最主要的一种。发生纠纷主要是都按习惯来解决。习惯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规定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的习惯,有氏族成员应相互帮助的习惯,有共同防御一切危险和侵袭的习惯,有本氏族成员受到外氏族欺凌和杀害时应共同对外氏族进行报复即血族复仇的习惯等。二是宗教规范。由于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很低,对一些自然现象处于迷惘状况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因而宗教就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基础上也就形成了宗教规范。三是道德规范。原始社会也存在与原始公有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如规定对食物进行集体平均分配,规定氏族成员相互之间以及氏族成员对氏族组织应负的责任或义务等。

这三种规范是互相渗透、交错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往往是三位一体。既是习惯的要求,也是道德和宗教戒律的要求。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特殊的强制机关来保证其执行,而主要是靠人们自觉遵守。这主要是由原始社会规范的性质决定的。原始社会规范反映全体氏族成员的意志和利益,人们没有必要违反它。也是由原始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没有社会各集团之间的对立,人与人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因而他们一般都能自觉遵守反映公共利益的原始社会规范。当然,原始社会规范也有强制力,也有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它,违反了也会受到制裁的。例如,如果有人违背氏族内部不得通婚的习惯,就可能被驱逐出境;违背了某些宗教规范就有可能被烧死。

对原始社会的这些情况,恩格斯在《起源》中有热情洋溢的描述:“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但是,被恩格斯用美丽词句赞美的氏族制度并不是理想化的社会。原始社会的那种公有制,那种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仅仅是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单个人力量太小的结果,而不是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结果。当生产力向前迈进,摆脱了原始状态发展到新的阶段时,旧的氏族制度就崩溃了,新的社制度就产生了,国家和法就出世了。

在我国,母系社会存在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从远古西王母时期直到伏羲、女娲、黄帝时代,母系社会的影响仍然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伏羲、女娲和黄帝都是有母无父,炎帝也是如此。只是到了舜和禹时代,人们才知道他们二人有父亲。所以从伏羲到黄帝的时代,正是我国原始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代。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黄河上游地区,这里住着大量的古羌戎民族,他们这时正处于母系社会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维持我国西北部社会的主要国家始终是西王母国。《尔雅》云:“西荒有西王母国”。《山海经》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瑞应图》云:“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玉环。”《贾子修政篇》云:“尧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易林明夷之萃》云:“稷为尧使,西见王国”。《尚书大传》云:“舜以天德祠尧,西王母来献白环五块。”《竹书纪年·郭注》云:“穆王西征至昆仑丘,西见王母。”还有汉书、晋书、宋书等在谈到上古这一段历史时均有“西王母来献其白玉块”的记载。这说明,即五帝之前始时代,确实存在着一个西王母国。这个国家,从有记载的文字分析,她们从母系部落时代开始,直到周穆王时代;有距今数万年的历史。当然,前期不一定是个国家,也可能只是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但她们确已成为一个西部大国。《雅尔》关于西王母国有一段这样的记述:黄帝在位时,(西王母)曾命使者助帝克蚩尤之暴,舜帝在位时命使者献白玉环,夏献白玉块,授地图明疆分野相和处,后帝德薄,渐不交往,断和平,以武力胁之。这说明,在夏代,西王母国已敢于同夏王朝以武力相对抗。

西王母国在四荒中的“西荒”、“昆仑之阙”、“昆仑丘”、“流沙地”。所谓西荒,就是指西部荒原,西部大草原。中国农民把未开垦耕种的土地称荒地。西荒地可以说成是西部未开垦的处女地。

所谓昆仑之阙、之丘,实际并非指昆仑山脉的某一个具体地方,而是指整个横卧在我国西部的昆仑山系。我们知道,昆仑山脉分为北、中、南三条山系。北山系实际延伸为祁连山;中山系延伸为积石山,直到西秦岭;南山系为巴颜喀拉山,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这三个山系之间夹杂着广阔的草原,也就是古代提及的“西荒”。在这些草原的中间或边沿地区,常有沙漠堆积,也就是古代所说的“流沙地”。
西王母时代 盗墓笔记西王母

从地理区划来落实西王母之国地域。不难看出,今天的甘肃大部,宁夏、青海的全部可划归西王母管辖。从史实的角度看,西王母之国处在中原部族的西部外域也即戎狄族部落。戎狄直到西周时期仍据有渭、泾、洛三河上中游地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西王母之国就是古羌戎之国。她们活动的区域远不至泾、渭、洛河上游,而昆仑之东、西部大漠之南,整个黄河上游广大未开垦的草原地区、河西走廊均属西王母之国疆域。其政治中心随着民族的迁移而迁移。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之所以出现昆仑之丘、西荒、流沙等不同地点,就是因为她们的政治中心在不断迁移的原故。

西王母国何时建国?从黄帝在位时,西王母曾命使者助帝克蚩尤之暴来看,她和西部许多少数民族方国一样,已形成部落方国雏形。夏代,她同中原夏王朝正式用地图划分疆界,并同夏和平共处,说明她已成为一个在政治上能独立自主的奴隶制王国。后来,她又能同夏断交住,说明她已有一支较强大的能保住国土的军队。夏代,周先祖公刘在陇东建立的古豳国同西王母国山水相连,亲邻相帮,和平共处。西周初期,由于周人早已南下,西北五戎便越过陇山,向东侵犯。这五戎即义渠戎、郁郅戎、乌氏戎、朐衍戎、彭卢戎。周穆王曾率大军征讨,虏五戎王,后又将其安置于大原地(即今陇东黄土高原)。这五戎原先实际也属西王母国国民。他们进入大原以后,实行半农半牧,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后被义渠国统一,建立了春秋时期显赫数百年的西方郡国。在西周王朝的步步进逼下,西王母国虽然已经分裂成许多股少数民族部落,难以统一指挥,但国家的格局仍然存在。羌人仍象敬天神一样敬仰着他们的王母。这时的王母只是精神上的支柱。于是周穆王的西征便是西王母国瓦解前的最后的国与国之间的谈判。

周穆王西征一事,被《穆天子传》写得神乎其神。大旷原就是大原,也即今天的陇东高原(包括固原、镇原、董志原),并不是山西太原(古代太大同音),这是多少历史资料所证实了的。《诗经》记述周穆王征戎狄最远到达泾河上游,所以会见西王母也只能是在这一地域。泾川的回山、平凉的白水镇(泉邑)、崆峒山都在泾河上游。这里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和遗迹很多,也曾经是轩辕黄帝、后稷弃到过的地方,他们也曾在这里会见过西王母。所以周穆王在这里会见西王母是可能的。从《穆天子传》里我们只知道周穆王同西王母的会见,好象只是一次礼节性的友好会见和访问。但实际上周穆王这次西征戎狄,大大扩展了周朝的西部疆域。此后西王母国便在中国历史上悄悄消失了,剩下的义渠戎国也臣服于周。

《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海内北经》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郝《疏》云:[如淳注《汉书》司马相如《大人赋》引此经无杖字。”]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上文又云:“西有王母之山。”郝《疏》云:“西有当为有西,《太平御览》九百二十八引此经作西王母山可证。”)此皆以为神者也。《淮南·览冥》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当即指此。《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史记·赵世家》:“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索隐》曰:“谯周不信此事,而云:予尝闻之,代俗以东西阴阳所出人,宗其神,谓之王父母,或曰地名,在西域,有何据乎?”此亦以为神,而其说迥异。《大戴礼记·少间》、《尚书大传》均言舜之时,西王母献其白琯。《新唐书》言尧身涉流沙,封独山,见西王母,(《修政语上》。)《论衡》谓禹、益见西王母,(《别通》。)《尔雅·释地》,以觚竹、北户、日下、西王母为四荒。《淮南·地形》云:“西王母在流沙之濒。”则皆以为国名矣。。

西王母时代燧人氏,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西王母时代燧人氏,在神话中的地位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燧明国简介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鹗,用咀去啄燧木,发出火光。有位圣人,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人们就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氏。《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活神话。

西王母时代燧人氏的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与西王母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西王母弇兹氏的继承者西王母织女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距今三万年前,西王母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弇兹氏的分支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燕然山(即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

西王母弇兹氏晚期分布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西王母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一燧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二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四距今约二万年时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七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号文字,称呼也与现在不同,记录于此,供读者参考。(因上古符号文字无法输入电脑,暂时从略)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九距今约一万年时,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十约公元前7800年,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古籍对钻木取火的记载,西王母时代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尸子》云::“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清末著名学者尚秉和先生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其功又进于有巢,而即以是为帝号,可见当时之诧为神圣,而利赖之深矣。”又说: “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者裹肉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尚先生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还说:“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几,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关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犹后也。当夫登台传教,广播为用之时,万民之感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尚秉和先生认为,戴庆幸为何如,真惊天动地之伟业矣。既有火则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为之,今所谓石器时代也。”

故事还原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人工取火的意义人工取火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所以,燧人氏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并尊他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对远古人类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条件,是人类群居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根源。火的发明创造了中国家文化的妊振期。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燧人氏故事新解“燧人氏”两见于古代传说,其事迹是“教民钻木取火”,这一技术发明,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天然火取得火种。“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现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击出火星。在先秦时代主要是指的是钻燧取火,也就是用一个木棒快速研钻另一木块生热最终而成火的行动。其实遂、隧、燧、邃四个字同音,都与“贯通黑暗”意义相关:遂表示完成,其本义相当从黑暗的隧道中走出来,有豁然开朗的意味,如遂心、遂愿等;隧就是开掘隧洞,隧道中当然黑暗;燧是在木块上钻洞,目的在于取火;邃指空间或时间的深远,如同在隧洞中一样,难以辨明前景。从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极有可能远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已经有了燧人氏的传说故事。“燧人氏”这个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钻木取火这一伟大发明。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在北京周口店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这些证据包括灰烬、炭块和烧过的骨头和石头。由于有的灰烬成堆出现,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如何能够使火不向四周蔓延,也就是说,北京人已经会管理控制火了。北京人用火的证据的发现是当时所知道的人类最早的用火记录。另一方面,北京人所拥有的管理控制火的能力说明,北京人也不是最早用火的人类群体,人类最初开始用火的时间还应该提前。后来,其他国家的人类学家也在非洲等地更为古老的直立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用火的遗迹。比如,在安哥拉发现的原始人旧石器文化中就有用火的迹象。从各种迹象来看,人类用火的历史应该在一百万年以上。其实人类最初用火首先是追求光明的心理需求。与追求光明相对应,人类对黑暗有着与生俱来的深深的恐怖。对黑暗的恐怖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历史,以至后来一切威胁人类的、腐朽的东西,都用黑暗来形容。人有五种知觉,视、听、嗅、味、触,其中视觉是最重要的感知外部世界的信息通道,其获取的信息占到人体所获得的全部信息量的百分之八十,其次是听觉,获取着百分之十的信息量。失去感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九五四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和克斯顿进行了首次“感觉剥夺”实验,让受试者躺在隔音室内的床上,蒙上眼睛,堵住耳朵,戴上手套,基本上剥夺了受试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结果表明,被剥夺了感觉之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大多数受试者只能坚持三天,几乎没有人能忍受一周以上。被剥夺了感觉之后,人的心理会产生异常,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的思考,有人会产生幻觉,有的人则变得神经质,甚至产生恐怖。即使实验结束之后,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仍受到严重影响,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恢复。由此可见,被剥夺感觉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严重破坏。由于视觉获取着我们人类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量,所以,黑暗中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不安。人们在野外过夜时,总要设法点燃一堆篝火,而且篝火晚会是人们最喜爱的娱乐形式,其道理就在这里。由此不难设想,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利用天然火取得火种,以满足追求光明的心理需求。随着用火的技能的提高,人们又发现了火的更多用途,从而更加离不开火。在汉语里,“火”“活”读音相同。按照音同义通的原则,“火”就是“活”,“活”就是“火”,在没有文字之前,两者没有区别,或区别很小。既然“火”“活”不分,说明我们老祖宗对“燃烧着的火”和“生存活命”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有着独特的的认识。“火”“活”不分的本质意义在于:火是活命的基础,有火才能活命,要活命就离不开火。韩非子解释人类用火的原因称:“在没有火之前,民众生吃东西,生的果蓏蚌蛤腥臊恶臭会伤害腹胃,因而容易生病,有圣人认识到这一点,发明钻燧取火的方法以去除。”其实这是韩非子以其所处时代的知识解释远古,并不十分妥当。首先,没有火的时候,人的胃口是能够适当生食的,比例其他动物都是生食的,并不容易生病。其次,韩非子时代没有考古学,不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由来已久。第三,韩非子没能意识到人们对黑暗和光明的心理感受。这是时代的局限所在,现代人不能因此苛求韩非子老先生。其实,在远古先民在追求光明而用火的过程中发现火的另一大功用确实是熟食,但不是去除腥臊或改善食物滋味,而是用火来帮助进食。人类没有强壮的犬齿,无法像虎豹狼那样撕食新鲜肉食,虽然早就发明了石器,但那时的石器非常简陋,切割新鲜肉食的能力很差,而烧烤熟烂的肉食就很容易撕吃了。同样,用火烧烤过的坚果之类也容易剥食。所以,在远古时期,“熟食好吃”的含义不是味道好,而是容易吃进肚子里。有了火的帮助,人类可以取食的东西会更多,大大拓展食物来源,生存能力有了飞跃性进步。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和陕西半坡遗址,每个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个火塘,而且必然设在进门处,这一位置设置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单为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应该设在房子的中间,效果才最好。设在进门处,说明火塘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兽半夜偷袭。现在人们往往先验地认为,人类发明了住房之后,随之就发明了门,用封堵房子进口。其实门也是有一定复杂性的东西,门的发明很难说是一个圣人灵机一动就发明出来。可以合理设想,中华先民发明了半地穴式住之初并没有门,而是用火来作门防止野兽进入房内的,火塘就是最早的门。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说明,那时候的中华先民已经认识到野兽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来驱逐野兽。先民们就利用这一原理,或用火驱赶围捕野兽,或者用火保卫自己,从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由此还说明,成熟的用火技术是人们在地面建房屋定居的技术保障,人类的生存空间因此大为拓展。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火在远古先民中与吃、住两大生存需要密切相关,仅靠从天然火中取得火种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火的需求,人工取火势在必行。我们知道,由于木材的着火点较高,钻木虽然生热,但很难达到引燃木材的热度,所以,钻木取火时要在钻点处放上易燃的引火物,先点燃引火物,再用来别的东西。刘成刚先生曾经分析我国古代另外两种取火方法“以珠取火”和“以冰取火”,认为是都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太阳的光线折射会聚,把艾绒之类的易燃物放在光热会聚的交点上来取火的。很可能钻木取火时的引火物也是艾绒之类的易燃物。发现钻木摩擦可以生热这种现象可以出于偶然,尝试一下钻木生热也可以出于偶然,但是要找到一种合适的引火物则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试验用做灯丝的材料就多达上千种,由此可以想像古人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同样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在数代人探索和知识积累基础上,在某一天由一个痴迷者机缘巧合,点燃了第一株人工火苗。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位点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名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或许那时候的人们根本就没有名字。当后来的历史中突然有一天人们关注火的时候,为了说明问题,而称之为“燧人氏”,其实含义无非是“发明钻燧取火的老祖宗”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古代学者们还把人工取火的发明权记在其他人名之下,《管子·轻重篇》中就说“炎帝作钻燧生火”。

史籍记载其他发明结绳记事简介据古史记载,西王母时代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据说中国的师道之兴就是从燧人氏开始。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的开始西王母时代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历史评价

郭沫若评价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赵朴初评价:赵朴初先生曾作诗道:“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此日日新。”

恩格斯评价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据《韩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惯吃生食,茹毛饮血。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易生疾病。后来,人们发现火烤熟的食品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时间内即熄灭,人们很难得到并保留火种。

燧人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西王母时代《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连山易》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在64个卦的宫变,象变中详尽的应用训词、诰词、象词把《连山经易》及《归藏》中理论体系的精髓忠实地描写出来。

《连山经易》云:天地之大莫过乎风,风运地,地载山、水、泽,风顶天而推离成日光,万物生焉。人居地分男女,一阳爻定男,一阴爻定女,阴阳备索乾坤三爻成卦。六气通,分四季,风雷动,万物生息。定八节,八卦成,尊戊己,帝王居兮。天设险风雷雨骤河流成天网显形,地设险成山川湖海盗贼生矣;高山中藏熊罴白虎威伤,有八卦定八方戊己中央;成帝王九五居中,雷声动相兵戎坎离交锋;争乾坤成值符休咎运行,由六气成生死伤病尚存,逢春震权柄威慑,离文武定帝之本,坎劳役载帝之舟,夺乾坤天下所向。由艮兑人论繁衍,寅申巳亥天网所主司,辰戌丑未父母训教,巽震主权柄,坎智谋,离文武,兑金银,各主所论。由三元和六甲万象之主。由四季运六气休咎已判。六甲者轮值符各主值运,四季者主司万物一春人生一世。六气者三旺三衰主司休咎,决不可推五行谬之人生。立方圆成规矩四季旺衰,有伤符带病符多主不幸,白虎合病符病患满门,吉利宫变凶处奔波伤财,有权柄入墓绝难论长命。有春无夏少年得志恐命难常;有夏旺无春时少年奔波;有秋运无春夏半世作难;春夏秋弱而冬旺只等晚景;春夏秋冬散乱不聚百岁难荣显。病符带贼乘旺冲卦病死难救,贼爻旺处逢白虎盗窃杀人。天网冲合卦处阶下成囚,本卦合伤符无冲处难说不残,本卦值死符又死虎处,谨防贼人伤主之命。卦值太阴逢春夏举世光彩,卦带值符变破碎休说家不破。卦值空日柱合病符病患难逃(不逢冲),卦值破碎转变福处先破后吉昌,卦值福宫带白虎不宜逢冲威震四方。日月逢吊客聪明精业,日柱逢吊客合月上病符要防突病伤命,日柱值病符暗合吊客夫妇各走他乡,日上暗合吊客移情别处。十二值符各有所别,略举片言而通万类。凡推人四柱在年柱前要知六甲,六甲前要知三元九运,亦成六柱。凡八卦者皆六爻定阴阳消长,而命源中确论四柱岂不谬乎?八卦者是假设六柱者为客观,假设与客观对应成应方知事之实处。天下同名同姓者很多,但是同乡同村者不多,四柱前更多两柱代表现在的地区和省城,在旧时代表异国异地。在八卦定男女论之爻不可论其卦,阳爻代表男性,阴爻代表女性是先古而定,“男的耻骨是一根整体为阳爻,女人的耻骨是有韧带的两端为阴爻,古人早已知道女人的耻骨是有韧带有软组织相连的两端,生小孩时便于骨盆打开,生育后又恢复原样。在上古时起先人灵柩骨骸时,先看人骨的耻骨来分辨男女,男的叫“乾元”,女的叫“开元”。有的学者认为应以生殖器定阴阳,这显然是低估了中华老祖的智慧,这种定义也不太玄妙。古人对风水很重视,当然对殡葬也非常重视,上古人起灵柩遗骸时是用耻骨来分男女的,和现在的染色体辨男女作用一样,虽然古时没有现在发达,但也很能解决问题。八卦阴阳卦划分在书中讲的很清楚,古人是用宫变阳爻来定阴卦阳卦;除此外,古人对阴阳卦划分的解释也不拘泥于一种,还用动、静、高大等来区分,乾艮高大属阳,坤兑低静属阴;巽离善动属阳,震坎被动属阴等。本书中的藏干支和其它书著不同,按《连山经易》的理论体系传承文献中十天干藏十二地支如下:干藏地支甲中寅、乙中卯、丙中午、丁中巳、己中丑未、戊中辰戌、庚中申、辛中酉、壬中亥、癸中子。地支藏干寅中甲、卯中乙、午中丙、巳中丁、丑未中己、戌辰中戊、申中庚、酉中辛、亥中壬、子中癸。作为《连山易》的传承者,希望此书使广大的易学爱好者获益启智,以启蒙社会世人,这也算是“江湖派”在易学界具有学术里程碑的一个贡献,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原著《连山经易》的确是在“皇家”及上流社会中流传及应用,由于它对权政,兵论,文习武练,四时农耕,教育后人方面朴素而现实的实用价值,后被“皇家”占有,并尽可能在历代老百姓心目中把它的印记抹去,然而抹去一种证据的最佳方法是覆盖,自汉代起皇家禁百姓演天文,在三国曹魏时代凡演天文者都是重罪;原因很简单《连山经易》是唯物朴素哲学,作为“天子”的神权统治决不允许它的流传,故而历史上也不可能有它公开生存和公开传承的社会空间,只是被少数传人秘密传承;但皇家对老百姓又得用一种学说来愚众,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有造假之嫌,把真实而实用的经典用伪“科学”一层层的隐蔽覆盖,以至于《连山经易》被误认已“失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6954.html

更多阅读

盗墓笔记长评 解雨臣三部曲之三:解雨臣面具下之猜想

解雨臣面具下之猜想by 平淡达人(沉溺深蓝)一直想围绕《盗墓笔记》中解雨臣这个人物写点东西,一直没落下笔。结果一旦写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又是原著角色评,又是同人衍生作,现在还扬言要揭开解雨臣的面具看看下面到底是啥——当然原著是

青雪故事《盗墓》73-76集在线听! 青雪盗墓笔记下载

其一 最近FM103.8节目会有大的调改,《青雪故事》(每晚22:40)、《青雪评书》(每天下午13:00)、《时事惊纬》(周日下午13:30)播出时间不变,《新华文摘》将改为每周一~周六19:30~20:00播出。敬请关注!其二 《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会在8月

盗墓笔记4-蛇沼鬼城改后三十六新的录像带 盗墓笔记5蛇沼鬼城

盗墓笔记4-蛇沼鬼城三十六新的录像带(2008-07-29 20:10:28)我们三个人安静了足足有十几分钟,一片寂静,期间胖子还一直看着我,但是谁也没说话。电视的画面给阿宁暂停了,黑白画面上,定格的是那张熟悉到了极点的脸,蓬头垢面之下,那张我每天都

《盗墓笔记》二新版 01 盗墓笔记电影

再版说明:作为国内最先制播《盗墓笔记》的《青雪故事》,因是追着尚未出书的网络版同步播出,实体书上市之后,对于作者三叔重写的文字部分便也进行了重新制播,从而导致“青雪有声版”的《盗墓笔记》前几季之间的内容

声明:《西王母时代 盗墓笔记西王母》为网友和田暖玉温如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