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文艺青年都是王彩玲
夏日蔷薇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有春的迹象,但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我就可想哭了。”影片《立春》一开始,这样文艺腔的自述注定了女主人公不一样的人生。
大龄女青年,貌不出众,可以说相貌有些丑的王彩玲是一个小县城里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她的歌剧唱得犹如天籁,王彩玲此生最大的梦想是调到中央歌剧院,到舞台上去演出。然而闭塞的环境,残酷的现实,一次次地打击她心中的梦想。为了维持这份人前的显贵,她甚至一次次地撒谎,欲花高价买北京户口,去北京歌剧院一次次地面试……拒绝,再拒绝,她总是这样无情地被拒绝,被现实冷酷地挡在梦想的门外,犹如一心想幻化成仙的小妖,一次次地被打回原形。
即使身处最卑微的环境,一次次地被伤害,王彩玲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目标,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坚定而艰难地跋涉在梦想的路上。爱情上,王彩玲也表现出了和追求事业一样的执拗,希望找到那个和自己一样有文艺情结的男人。面对追求她的钢厂工人周瑜,她丝毫不为所动,无情地说出了“宁吃鲜桃一口,也不要烂杏一筐”的爱情理论。她喜欢画画青年黄四宝,但黄四宝并不爱她,根本瞧不起她,占有了她还殴打她,这导致王彩玲心灰意冷,绝望之下甚至为爱自杀。在被救过来之后,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爱情观,宁肯独身忍受周围人的嘲笑和误会,也不向现实生活妥协,接受一个不爱的男人。最终王彩玲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心爱的歌剧告别,在街头和寻常妇人一样成了卖肉小贩,领养了一个福利院的孩子,和自己相依为命,孤独到老。
当看到王彩玲在街头卖肉情景时,一种悲凉感从心头袭来。曾经唱歌是王彩玲的命,是她活着的唯一希望,是她和平庸生活对抗的武器,然而面对生活这座大山,她还是低下了高昂的头,把梦想抛到了远方。那是王彩玲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是很多和她有过一样梦想人的切身之痛。
影片是文艺片,里面有大量的文艺对白,却用听起来好笑的方言来讲述,这可能是导演想用此片表达的一个主题: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所有看似华丽的梦想,最后都要向生活妥协。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有文艺情结,黄四宝执着画画,十多年坚持考中央美院失败,最后成了一个婚介所小老板。钢厂工人周瑜,年轻时差点成了电视台播音员,会大段背诵普希金的经典诗歌,在上班路上无意中被王彩玲的歌剧打动,一心想追求这个文艺女青年,哪怕她长得丑,身材不好。在被王彩玲无情拒绝之后,毅然娶妻结婚生女。就算那个假装患癌的女学生,目的无非是为了走出县城,去北京参加歌剧比赛,她虽然撒了谎,但因了梦想依然有被原谅的理由。那个跳了十多年芭蕾舞的高老师,在舞台上高贵而专注,在现实中却是一个不断地被误会,被讥笑的人。最后,他以极端的方式告别了心爱的舞台,在监狱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他来说,这或许是一个解脱,因为在那里,再也没有嘲笑,他依然会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梦想,这个看似美好的东西,在这部片子里被现实一点点地撕裂,露出了它狰狞的一面。但正因为这些人心中有了梦想,使得每个人从芸芸大众中区分出来,变得与众不同。他们的身上闪现着梦想的金色的光茫,使得周围的环境也变得温暖起来。譬如王彩玲站在肮脏拥挤的火车上,趴在行李箱上,在周围人的昏昏欲睡中陶醉地哼起了歌剧。那是一种怎样的格格不入,看后格外打动人心。
每个文艺青年心中或许都有过梦想的情结,只是大多数人的梦想被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所摧残,在现实中逐渐丧失,变成了蝇营狗苟的普通人。但还有少数人和王彩玲一样,在苦苦坚持,在绝望中守望,在梦想的道路上孑然前行,他们的坚守让人心生敬意。
“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我就想着发生大事小情,结果什么也没发生,生活还得继续。”王彩玲期盼着春天能给自己带来一些美好的事情,但最终,她心中期望的梦想并没有实现,春来春去,年年岁岁,她在衰老和无望中最终学会了放弃。
影片在王彩玲穿着盛装,站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演唱着自己心爱的歌剧《慕春》中结束,这是导演虚构的一个场景,影片结束时打出了一行字幕:谨与此片献给王彩玲。这是导演对所有王彩玲们的致敬,因为对于曾经有过梦想人来说,我们都是王彩玲,都曾经历过她的那些挣扎和苦痛,都曾经看着梦想在现实中一点点地远离,最终被生活吞灭。
我想,无论如何,如王彩玲一样的你我都是幸运的,哪怕我们是如此渺小,如此卑微,但我们心中都曾有过一座春的城池,容得下我们的梦想。当年老的我们回首这一生,即使梦想亦斑驳,我们都不曾后悔,因为我们都曾经为它付出太多太多。
惟有梦想,可以让我们活得与众不同,苍白的生命变得活色生香。哪怕这世界如何不堪,我们都能保持灵魂的那份高贵:那就是永不向现实社会妥协,做一个像王彩玲那样忠于自己内心声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