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楚汉传奇》边读《史记》《汉书》,发现此剧忠实于这两本史书所记载的历史。《楚汉传奇》中主要故事情节,《汉书》与《史记》中均有记载。
于是便对这两本历史书和它们的作者产生了兴趣。
《史记》《汉书》在二十四史中,算是佼佼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这样评价这两本史书——“在封建主义的正史体历史书中,《史记》《汉书》是最成熟的两部巨著,后世用纪传体编写的正史,没有一部能超过它们。”。
此评价相当高。
两书之中《史记》尤有特色,鲁迅曾对《史记》作出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既褒赞它的史学价值,也褒赞它的文学价值。
这两位历史学家,虽然同在汉朝,司马迁在西汉,班固在东汉,两人生活和著史的时间大约相隔一百六十多年。但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这两位伟大史学家,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他们的家庭背景相似。他们均出身于史学世家,家庭的教养和影响,家庭的史学背景,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史德史识史才均发生了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担任西汉的太史(汉代史官)。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亦称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出《史记》这样的巨著,可谓有家学渊源。
班固的父亲班彪,也是一位有志撰史的人物。司马迁之后,汉朝有好些人写过《史记》续篇。但班彪都不满意,于是博采遗事异闻,作成《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班固决心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开始撰写《汉书》。班彪所留下的后传六十五篇,也成为班固撰写《汉书》的重要参考。《汉书》的“前半部分,多取自《史记》;后半部多取自《史记后传》”。班固死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汉和帝命班固的妹妹班昭替他补作,又命马续帮助班昭写《天文志》。所以《汉书》的作者是四位:班固、班彪、班昭、马续。
二、这两位史学家都不同程度上都卷入汉代的政治漩涡。
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受到极大的羞辱和打击。司马迁是强忍这种极大的羞辱完成《史记》这部巨著的。
班固的情况有所不同。司马迁写《史记》是他的本职工作。但班固继承父亲遗志写《汉书》时并非史官。他开始写《汉书》时二十三岁,有人向汉明帝告发他“私改国史”,他因此而被捕入狱,“所有书稿都被抄”。当地官员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城。好在汉明帝看了书稿后,觉得他“才能卓著”,把他叫到京师,并派他做“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皇家藏书之地),叫他把未写完的书继续写下去。
这一次倒是有惊无险。但第二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班固后来受外戚窦宪牵连,被捕下狱,死于狱中。年仅61岁。
三、这两本史书,均得到汉代皇帝的认可。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的历史剧,戏说的内容太多;在初看《楚汉传奇》时也有这样的疑虑,即此剧是否忠实于历史。但要得到答案,得看剧中的故事情节是否忠实于史书所载。但问题接着就来了,这两部书得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
实际上,这两部史书均得到皇帝的认可。
《汉书》得到皇帝认可,非常明显。汉明帝听人说班固私写历史,把他抓起来,读了他的史书以后,不但放人,还任命班固担任兰台令史,让他以史官的身份继续写史,本身就表明对《汉书》的认可。
再说《史记》。司马迁本人就是太史,撰写历史是他的本职工作。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班固记载了《史记》一书的面世过程。“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司马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也就是说,司马迁在世时,《史记》还没有公布。他死后,他的书才开始逐渐流传到社会上,到了汉宣帝时候,此书才正式公布。由此可以断定,《史记》也是得到汉代朝廷的认可的。
这一点很重要。
在《汉书》《史记》中,对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特别是对于他的缺点,对于他的糗事,两位史家都不隐晦,书中都有记载,而且写的地方还多。我们在后面的文字中还会提及。电视剧中都作了形象的解说。陈道明也演绎得相当出色。而对于项羽,这位开国皇帝的死敌,优点也写得不少。这种史观至少表明汉代皇帝对这段历史,基本上还是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