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有想到,三十年前我在如皋曾经住过的集体宿舍,竟成当地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更没有想到,那座当时便有些年头的房屋,竟是近代风云人物康有为题名的“石合泰”。前些日,当过去的如皋同事偶然告诉这一消息时,我简直难以置信,惊诧莫名,大有往事如烟、沧海桑田之感。当即与家人商定,清明回乡祭祖,一定前往如城,重游那曾居住过的百年老宅。
石合泰,原本如皋城内经营五洋杂货的商号。主人石筱舫原系如皋江安人,自幼贫困,后迁张黄港,到“包氏客栈”学徒,20岁自立“广济客栈”。光绪年间,海门基督教堂传教士随美孚洋行经理到客栈住宿,遗忘内有两万两银票的钱包,石拾金不昧,明榜招领,传为佳话。次年,洋行经理再到如城,石在得知传教士痛失修建如皋教堂巨款抑郁而终的消息后,遂将钱包、银票完好无损归还教会。洋行经理念石仁慈仗义,资助其扩展生意,并授权经营欧美洋货,石从此发家致富,渐具规模。1912年,石筱舫在如城大寺巷(解放后更名大治巷)建成前店后宅的宅院,并于次年委托如皋知名士绅沙元炳延请避居上海的康有为题名。康当时正客住一家酒店,遂以日语对宾馆、酒店称谓的谐音“合泰”题名“石合泰”相赠。“石合泰”从此声名远扬,生意兴旺发达,分号遍及南北。石筱舫去世,极尽哀荣,家业则由三个儿子分别经营,后因遭遇本票“挤兑”风波,“石合泰”声誉遭损并随之倒闭,不得不举家北迁。解放后,“石合泰”大院收归公有,先后成为我后来工作过单位的办公地、职工住宅和集体宿舍。
三十年前,我被分配到如皋工作,住在单位安排的前些日才知道名叫“石合泰”的集体宿舍。那时的石合泰,位于如城大治巷北首西侧,前面是南北走向的大治巷,后面是水面不宽的丰乐河,北边是东西走向的剧场街,南侧是蜿蜒狭窄的碗店巷。宅院系民国初年建筑,座西面东,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宅院为三进院落,前院为三座排房并与两边围墙构成两个狭长的四合院,排房中间有一丈余宽的走马廊檐通道连通中院;中院有一明显高于排房的正屋三间,一明二暗,并与南北厢房和前面的排房构成一个近百平米的正方形四合院;后院由客厅、车库和围墙构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园,中间有一口水井,中院与后院在正屋南侧与厢房之间有一条一米余宽的通道相连。宅院青砖黛瓦,木柱石础,横砌砖墙,斜铺地砖,排瓦屋脊,封闭短檐,雕梁画栋,卷型弧椽,房门雕花,窗牖花格。与江南、扬州一带的深宅大院相比,商住两用的宅院没有威武凌空的门楼、宽大高耸的大门和张牙舞爪的石狮,没有亭台楼阁、九曲回廊、水池假山,显得朴实、谦逊、低调,但又不失闲适、典雅和别样风韵。
初住“石合泰”的自己,最早被临时安排在中院正屋的的南侧房内单住。那是一间十几平米的宽大房间,左边是木质墙板,右边是砖砌山墙,前边一米高的墙体上镶嵌着直至屋檐的花格窗牖,后边墙体的上方开着两扇透着光亮的玻璃窗户。房内空无什物,只一单床,地砖潮湿,散发霉味。扫干地面,抹净灰尘,铺上被褥,支上蚊帐,一个陌生地方的新家也就安顿妥当。走出正屋,院中地缝中的青草和地砖上的苔痕,诉说着有些沧桑的过往;墙角的树叶和围墙上的青藤,点缀着有些破落的院落。左侧临街的厢房单住着一户季姓人家,他们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竭尽了地主之谊、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并令我至今难忘。不久,单位重新分配集体宿舍,我被正式安排到前院中间排房右侧两个房间的外间。房间不大,面积比原先的少近一半,好在那样的面积已足够一人栖身。虽是单住,但里间的同事必须路经外间,使得我的房间成了一个并不设防的通道。在那间有些暗淡、潮湿的开放式房间里,我度过了异乡工作的孤独时光,留下了两地情书的初恋记忆。
清明时节的如城,风和日丽,桃红柳绿。我推开悬挂着康有为题写着“石合泰”匾额的侧门,映入眼帘的竟是狭长的院落,静静的,好象没人一样。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向右拐入排房的通道,记忆中的中院、正屋顿时近在眼前,原来经过修葺保存的“石合泰”侧门东移了一个院落。正屋的客堂,一户人家正在午餐,不速之客的打扰,即刻引来一个主人模样的中年男人。我们说明来意,主人喜出望外,连声欢迎,并立刻放下碗筷,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宅院。后院的水井仍在,只是原先的客厅、车库被改造成院外的经营用房;中院的环境依旧,只是左侧临街的厢房换了另外人家;前院的排房如故,只是自己当年住过的房间紧紧地关闭着。坐在排房通道的靠椅上,屋前的盆景郁郁葱葱,围墙上的藤蔓缠绵交织,地逢的青草顽强生长,墙角的树叶随风摇曳。阳光从正屋的瓦脊上斜斜地射入院中,古老的四合院,充满着久违的生机和气息,我在这柔美的光影中悄悄追寻早已远去的灿烂光阴,在这安详的院落中静静搜寻有些模糊的美好记忆。
走出“石合泰”侧门,当年幽静的剧场街已是飘着菜香的美食街,铺着青石板的大治巷也已被新起的高楼覆盖。“石合泰”,在钢筋水泥的林立高楼中那么渺小、低矮和陈旧,显得孤独、凄凉和怪异,与在宅院中的美好、和谐感觉犹如天壤之别。望着当地政府镶嵌在砖墙中“如皋市文物保护单位——石合泰民居”的石碑,我真有些担心,这十年前如城一批老干部竭力呼吁保护下来的百年老宅不知还能保存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