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村是拆建中山公园时将那里的住民就近安置所建的方圆不过一公里左右的一个生活区,据说总共建了百余间房子,百家村因此而得名。
除了老别墅,百家村里最常见的建筑物就是当时为拆迁安置而建的百余幢石头房。这种墙体坚固耐用,历经几代人,至今仍供人居住。
这里毗邻中山公园和植物园,离老市区中山路也很近,因此也受到了不少回乡建房的华侨青睐,百家村里的各式住房和别墅也渐渐多了起来,人一多就热闹,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日趋成熟和便利,一时间,百家村成了厦门一个“模范村”了。我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讲起百家村,用现代的话讲,是个宜居的所在。
注:“所在”二字就是直接从闽南语中音译过来的,现代汉语一般用“地方”来表示,我感觉“所在”很贴切。闽南语是门很有意思的语言,既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读音,也融进了外来语的元素,比如“肥皂”这个词的闽南语读音就是直接从英语中音译过来的。如果有机会,真想好好的学习、考证一下闽南语这门语言,写点文字,我想应该是件十分有趣的事。
各式各样的老房子。
真古意:闽南语这三个字是形容一个人忠厚老实、本份的意思。我觉得“古意”这个词汇很妙,古意古意,兼得古貌、古心之意。
几个在老厦门中叫得响当当的品牌
利友盐水鸭
店老板不管生意多么好,坚持中午休息晚上早早收摊,也许他们在做生意的同时,也在享受知足、悠闲的厦门生活方式,多做几只鸭子也许会令他们觉得破坏了高兴的心情,想吃的话要挑对时间去。如果说泉州人喜欢唱“爱拚才会赢”,那厦门人则更愿意唱“高兴就好”。
买上半只盐水鸭和二个鸭畛回家喝点小酒或者配饭都很爽
林扁豆腐
现在已经发展成系列豆制品了,但犹以它的豆腐为最传统、最上乘,不过它的鲨鱼丸、鱼羹也很不错的,鲨鱼丸很Q、鲨鱼味很足,做汤实在美。如果到老店买,常能遇上一位阿婆,热情地边与你打招呼边唤出小妹来卖,看到她,你会产生老厦门的亲切感,更有种岁月沉淀出的淡雅和从容。
在百家村开店做生意,最常见的就是这种被我戏称为“公务式”的店铺,中午是一定要休息的,就象林扁老店,也只留一个小门面卖点豆腐等,更多的产品要等下午“上班”后才有售:))))
姜母鸭
我最早吃姜母鸭是在轮渡附近那里有一家台湾人开的姜母鸭店,但那家店的姜母鸭做法是带汤的,不象现在很多姜母鸭店的做法都不带汤,不知哪种做法更正宗呢。不过,哈哈,姜母鸭的香味绝对诱人,而且走过三十米开外还可以闻到,你有时会忍不住那种馋涎的诱惑而回头去买上一只半只的。:))))
煸豆干
煸豆干是一种最厦门的下酒菜。将豆干切成边长约三厘米的正方块,然后放平锅上煎。老厦门常喜欢几个聚一起,喝点小酒,配上几块煸豆干,有时再来一盘加椎螺(学名叫织纹螺,是一种小海螺,椎形,长度约2--3厘米,吃的时候要在底部剪开一个小口,才可以吸出里面的螺肉),或者再炒上一二个小菜,就这么漫无边际地谈古说今,看世事变化,看沧海桑田,把悠闲的生活方式煎熬到极致。
二位老伯在边喝茶水边等店铺开张,煸豆干一般晚间才营业,晚上这里生意很好。
第六晚咖啡:为百家村注入一股新生元素
厦门日报社老址,现为一家信息文化传播公司的办公地(百家村深田路)
和老建筑相比,现代建筑物大都缺少美感,更少了一种气场。
又一处老房子要拆迁了,取而代之的不过又是多添了一座水泥怪兽,多添了一面玻璃幕墙和里面的那些与现代感相衬的冰冷的面孔。
百家村是属于老厦门的,她的体验于匆匆的行者无关。在中国愈演愈烈的为千城一面而努力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她的坚守还能撑起多少岁月,而沉积其中的那个时代的温润丰华怕早已不堪历史演进的冲击而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