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失败》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理论结晶,虽然它的目的是丑化、否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是,布热津斯基在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仍值得思考。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一方面,共产主义在预期能取得胜利的地方失败了;另一方面,在依据共产主义理论实行共产主义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的地方,它却胜利了。”这很令人回味和反思!
众所周知,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中国的发展前景变得光明。而在后来的革命历程中,列宁主义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一齐被中国人接受。列宁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不仅仅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国家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就被发展成为所有被压迫人民寻求自我解放的社会理论。事实也好像正是如此:苏联成立,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就超越了英法仅次于美国;中国三大改造完成,沿袭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瓦解,同时也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工业化基础。此时,也许有人会惊叹马列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有效的将稀缺的资源集中起来,去完成一些重大的建设。也就是俗话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绝对控制,也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是一种两面性很强的经济形态,它随着国家建设阶段的变化,负面影响会逐渐显现并变大。这一认识直到80年代才确立。列宁主义主张先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再反过来发展经济,诚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推动作用,但是在一个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国家建立一个大大超越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是极其危险的!苏联在这方面有着血的教训:列宁逝世后,由于小农思想的残余,苏联逐渐在蜕变,特别是官僚阶层。虽然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巨大光环的背后隐藏着失败的危机。二战后计划经济开始出现问题,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但是官僚们生活却是另一番场景。不仅如此,政治生活十分僵化,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顶峰。到戈尔巴乔夫这一代,人民已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社会思想出现大混乱(虽然与改革方向及和平演变有一定关系)。最后以致彻底自我否定并瓦解。
列宁在苏联的尝试虽然成功,但是并没有摆脱人民政权“年轻有活力——达到辉煌——没落消失”这样一个历史周期律。为什么会这样?还是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能过分夸大上层建筑的推动作用。生产力的落后导致人民精神境界受到局限,许多需要人高度自觉才能完成的事情得不到落实,渐渐的社会效率就会下降,社会发展开始变得不可持续。
因此,我们不能再一味强调制度,而是把社会主义当成一种要完成的目标。回过身去,采用适合适应生产力的方法来发展经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力水平必然提高,只有到这时才能说水到渠成地完成社会主义,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正是邓小平和刘少奇同志曾经的主张)。
当然,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个阶级不会主动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为了避免欧美19,,20世纪的社会动乱,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在利用资本主义有利东西时不能让脚领导头脑,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有限范围内运行并为日后生产力提高时完全实现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证。而列宁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过低估计了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和变化能力,过分强调了制度的推动作用,这就像鲨鱼离开水再凶猛也要死亡一样。让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发展(仅限于经济范畴)这是比较符合国情与生产力的。
但是,这种道理并没有落实,我们只截取了资本主义的经济领域中有利于政府和官僚既得利益阶层的某些部分,而像政治领域的竞争机制,经济领域的少政府干预还有社会领域的纺锤形结构等都没有被采纳。我不知道它们怎么理解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的特色又在哪?如果我们不完全抛弃计划经济残余,又想引进资本主义,后果可能比单纯用计划经济的更坏,有可能引发灾难(即计划经济中的绝对权力与市场经济中的金钱流动相结合)。
现在已是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用事实打破了《大失败》书中“21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的在历史上衰亡”的论述。但是,我们都不希望我们重蹈古代中国的历史周期律。我们真诚的希望政权能稳定的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