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 19岁的格里菲斯](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52443t015a33e8a6dd8689fd.jpg)
格里菲斯1916年制作了规模宏大的巨片《党同伐异》,体现了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有可能卷入这场战争的社会现实的某种关注。与他之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具有相同的主题,并较《一个国家的诞生》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挥,即,从古至今,各民族之间的流血、杀戮和战争,都是由于仇恨和偏见。《党同伐异》由四个独立的故事情节组成: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特洛缪节大屠杀、巴比伦的沦陷。格里菲斯将四个发生在不同时代但都含有人类自相残杀的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将惠特曼的诗句“摇篮不定的摇摆,将历史和将来连成一线”抽象地表现为一个母亲摇摇篮的镜头,穿插在四个故事之间。《党同伐异》作为格里菲斯电影的艺术高峰,揭示了具体、鲜明和尖锐的思想主题,也体现了格里菲斯在电影时空结构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卓越的创造能力。·在电影的叙事形式方面——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在电影的叙事时间方面——将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这样就大大超越了影片的实际叙事时间,扩大了影片叙事的心理时间,给人以感染力和震撼力。·在电影的叙事空间方面——强调不同的照明效果和摄影角度,使得摄影机从“一个单纯的记录工具”发展成“一个能动的造型工具”,增强了银幕叙事空间的视觉效果和真实魅力。另一巨大贡献就是冲破了空间和画框的束缚的空间观念。·在电影的叙事语言方面——“一幅图画是普遍的象征,而一幅动的图画则是普遍的语言。”对特写镜头、远景镜头、摇镜头和移动镜头的运用。最重要的是,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但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却成为了格里菲斯艺术创作的终结,因为他超前的电影理念,和超长的电影时间,这部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巨片在商业上遭到了惨败,这使得格里菲斯的剩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偿还负债。但由于《党同伐异》在艺术方面的巨大价值,它被后人称作是电影史上有口皆碑的“辉煌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