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地分南北,谓曰北宋与南宋。杨业与岳飞,一是北宋名将,一是南宋名将。传统历史学家认为,杨岳两家,英雄无比,满门忠烈,可歌可颂。则我,另有看法。
在说杨岳两家前,须了解一下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讨论起来方不显突兀。咱们先来看看北宋的治国理念。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皇权后,他怕手下的将军们学样,就在一个宴会上,举起酒杯,祝将军们的退休生活幸福美满。将军们闻言,立感周围杀气腾腾,皆举杯相符。宴毕,将军们就各奔温柔乡去了。这就叫杯酒释兵权。然赵匡胤仍坐立不安,接着开始考虑,从政府组织这个源头,切断一切篡权夺位的机会与念头。
赵氏一族是怎样做的呢?说来有趣,也很无聊,就是严格实行“一个政府,两套班子”的组织制度,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糊格局。这种组织制度,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各个官员都有一个又一个的职务,但又都没有实权。军队亦然,将领皆有衔无权。比如枢密院(即现代的国防部)的首长、战术单位的首长,统统由文职人员担任。这一制度的好处是,基本杜绝了兵变。同时也带来一个严峻的问题,宋军一旦对外作战,部队就要干瞪眼。这就是北宋的政治环境(这种组织结构,从精神上,也影响了后来的南宋)。任何一位将军,一旦名声鹊起,别说文武大臣忌妒,就连皇帝也心存疑虑,怕你翅膀硬了搞兵变。
杨家将就处在这样一个偃武时代。在专制社会,文臣武将,可以不懂经济,也可以不懂军事,但绝对不能不懂政治,否则,就会被专制王朝的巨石碾子轧成肉饼。作为一代名将的杨业,该有起码的政治嗅觉。但我们发现,不仅北宋时期的杨业不懂帝国政治,就是南宋时期的岳飞,亦不懂帝国政治。所以,他们两个都成了政治斗争(说白了就是窝里斗)的牺牲品。无论传统社会怎么看,我的观点是,杨业死于同僚的坑害,岳飞死于同僚的谋害。总之,他们二人的死,非英雄壮举那一类。
宋元以来,民间以杨家将为题材的戏曲、小说等等,可谓不胜枚举。总体来说,故事旨趣,尽在“忠孝”二字上做文章。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忠勇至孝,甚至把北宋功臣潘美(即小说戏曲中的潘仁美)描写成大奸臣,是以衬托杨家满门忠烈的爱国形象,其拙劣,无以复加。可以想见,为了衬托岳飞一家的忠君爱国情怀,传统的写手们,同样也会添油加醋地塑造秦桧之奸。
秦桧的罪名是卖国求荣,陷害忠良。实际的情况是,早在北宋时期,其军事组织就已经被皇权荡涤得形同虚设,不然,金帝国也不会一次掠走北宋的两位皇帝。这一现实,赵构皇帝门清,秦桧丞相也门清。在这种困局下,南宋主和,未尝不是一个适当的选择。毛病主要还是出在岳飞身上,他声称直捣黄龙,迎回两位皇帝,这是赵构所最不愿看到的。金帝国的人也曾以此相威胁,说你们不让岳飞退兵,我们就把两位皇帝送回去。尤为甚者,岳飞带兵在前线打仗,还不忘干预皇家私事,催促赵构快立太子。
咱们来梳理一下,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两位皇帝;他催促赵构快立皇储,给南宋敲定一个未来的皇帝;再加上现任皇帝赵构——按照岳飞的设计,到时候,南宋就会出现四位皇帝共是天下的格局。无论岳飞有多大的善意,作为赵构来说,这都是不可接受的。迎不迎二圣回来,立不立太子,这都是他赵家的私事。天无二日,何况弄出四“日”来呢?到时候,谁又是射掉另外三个“日”的后羿呢?谁又是能惟一保留下来的那个“日”呢?赵构也会想,哦——你岳飞还有“这个”心思,大事不妙!于是指示秦桧,赶快把岳飞从前线调回,以除后患。
咱们想想,岳飞乃皇帝眼里有数的名将之一,借秦桧个胆儿,他也不敢擅自处置了岳飞。岳飞临死前,也一再说,是圣上让他“去”(死),所以才坦然以对。对于愚忠的人来说,皇帝赐死,也不失为一件荣耀的事。
最值得一说的是,岳飞不仅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受死,还带上了自己的儿子岳云。隐隐约约让人感到,宋江的榜样在岳飞身上起到了作用。宋江喝了有毒的御酒,担心李逵知道后带上人马去造反,怕误了他宋江的忠孝清名,是以将李逵骗来,转赠毒酒,一同死了。岳飞也一样,临刑前,他惦念的不是家人的安危,而是朝廷的安危,他怕自己死后岳云、张宪有变,去反朝廷,便叫狱卒把他们请来,一同去受死。岳云不肯,岳飞就亲自绑了儿子和张宪,然后叫狱卒把自己也绑了,三人就这样被活活勒死在风波亭上。岳飞为了自己的忠孝名节,为了自己流芳百世,不惜让自己的儿子陪死。我对这种愚忠,对这种英雄,力持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