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天童荒太的书还是在高中的时候,是一本叫做《永远是孩子》的长篇小说,这应该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吧。当时完全是因为被名字吸引,犹豫了几次之后还是买了下来,大概是花了几天的时候看完,也就喜欢上了这位作者,后面也陆续看了他的《爱的病理》和《孤独的歌声》。
最近两次读到他的小说是《绷带俱乐部》和才刚刚读完的《哀悼人》,前者真心让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许那样的情节和内容比较适合文艺青年阅读,大概能从里面读出一些“明媚的忧伤”。而我这种普通到2B青年夹层的人,实在是提不起一点点兴趣,要是第一次读的是《绷带俱乐部》,我想我也不会喜欢天童荒太吧。不过我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要是第一本书很喜欢,不管后面作者写的再让我想抽人,我都会买下去。还好《哀悼人》这本书还不错,值得看一看,不过我仍然觉得这本书是属于文艺青年到普通青年中间偏文艺的范畴,很早之前我就和一个同样爱好的朋友开始用这三个标准定位书籍的性质,简单易懂,也算是我们两的心有灵犀。
开始因为《绷带俱乐部》对于《哀悼人》没有什么期待,倒是同城一位挺有名气的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定义他,他读书很多,写很多书评,也会帮出版社写书评作为书籍出版的前言之类),告诉我说这本书还不错,和《绷带俱乐部》不是同一性质的。但还是拖拖拉拉到现在才因为买《推理要在晚餐后2》一起买了回来。花了一天半看完,的确是还值得一读。不过最近看书速度好慢,人懒惰就是退化了啊。
这个人在活着的时候爱过谁,谁有爱过他。这是书中一直出现的两个问题。因为哀悼那些去世的人而在全国进行旅行,每次都会提出这两个问题。
要是人死了,谁还会记得他?
其实我在很久之前也纠结过这个问题,大概还是在我相当文艺青年的时候,有过这样的可以说是痛苦。要是我死了,只有父母会记得我吧。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就是一直纠缠于此久久不能解脱,总希望找到一个或者一些人会因为我的离开而不舍而伤心。我爱过谁?谁又爱过我?现在看来倒是有些可笑,死了就是死了,记得与否真的很重要么?
我居然也有想成为文艺青年的时候,现在想想也有点不可思议。那时候对于自己的所谓文学素养是不是有点看高太多?虽然现在的导师评价我是文学青年,这点让我很无语,但又无力反驳,每每写论文的时候总是能够验证他这个定位,我到底是在写论文还是在写什么,我也不知道,好吧,就在文学青年的路上越走越远,不过也好过文艺青年吧。
《哀悼人》值得一看,不过对于里面提及的生死问题,没有必要深究,只不过是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