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
( Lin Qiaozhi )
1901 ~ 1983
林巧稚于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徒家庭,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因第二天夜晚就是圣诞夜,父亲视这个女儿为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故给她取名叫"巧稚"----"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林巧稚父亲林良英早年随祖父去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的教会学校学习英文。祖父离世后,林良英返回故乡鼓浪屿,与一位本地姑娘成亲后,以翻译和教书为生。巧稚上有一兄两姐(一个是领养的)。五岁时,母亲不幸患子宫颈癌去世。其后,父亲对年幼的巧稚疼爱有加。父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带领孩子们信仰上帝,常带他们去海边看落日,给他们讲圣经故事。
巧稚五岁时进入英国传教士所办的幼儿园读书,每逢星期日,随父亲到教会去做礼拜,参加儿童主日学。每年圣诞节的钟声、烛光和优美的赞美诗歌声,都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林巧稚十岁时进入厦门女子学校读书。该校于1900年为周寿卿牧师所创办,是一所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式学堂。当时的教务主任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玛丽•卡琳小姐(MissMaryCarling)。她为人谦和热情,办事认真严谨,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仅看重学生的学业,也看重学生的品行。她在教授英文、地理和钢琴的同时,也把主耶稣的"爱人如己",以及如何在主基督里得享平安喜乐等信仰精髓传授给她的学生。林巧稚在这所学校中一学就是十年,期间受洗成为基督徒。每年圣诞节和复活节,她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平时她还经常到教会去做义工,学习事奉,为那些有需要的信徒提供帮助。
在林巧稚成长的过程中,卡琳小姐对她的影响最大。卡琳小姐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谦卑柔和的品格,以及独立而又优雅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濡染着林巧稚;而从林巧稚身上所表现出的聪明、勤奋、诚实、责任感等优秀的基督徒品格,也深得卡琳小姐的赞赏,故二人之间的感情如同亲人一般。
林巧稚时常随卡琳出去探访教会中的信徒家庭,无论贫富,卡琳都一视同仁。有时,路上听到有人叫她"女鬼佬",她从不生气。她也从不抱怨在异国他乡生活的辛苦和不便。卡琳的一句口头禅是:"上帝第一,他人第二",这是她行事为人的准则。她曾借给林巧稚一本书名叫《心灵小史》,是由一位法国修女所写的灵修日记。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林巧稚,使她像作者一样,甘心成为彰显耶稣基督荣耀的一朵小花;也使她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因为他(她)见证了基督的福音并彰显了神的爱。这些帮助林巧稚确立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
高中毕业后,林巧稚获得一份令人向往的工作----留校任教。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并想成为一名医生,像圣经中《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一样,一面传福音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正在这时,她从朋友和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一所美国人所办的医学院将要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但她当时有些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考取。这时,卡琳小姐鼓励她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生,应该接受更完整的教育。面对这麽大的决定,你应该恒切祷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考虑自己行不行。把它交给主,听从主的安排,祂会带领你前面的路"。听了卡琳的话,她回去关起门来祷告,从中获得信心和平安。
在卡琳和父兄的支持下,林巧稚第一次离开厦门,到上海的一家教会学校参加考试。三天中,她充满信心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最后一科是英语笔试。正当她聚精会神地笔答问题时,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监考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从容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林巧稚也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未能完成英语笔试。
林巧稚回到厦门后,将考试情况如实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当时她亦想到在150名考生中,只录取25名,恐怕自己因为英语笔试没有完成而无望被录取了。父亲安慰她说:"你这样做是对的,救人最要紧"。没想到一个月后,林巧稚惊喜地收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卡琳小姐兴奋地拥抱她说:"感谢神,赞美主!我知道你一定会成功的"。事后她才了解到,原来是监考老师将她不顾自己,乐于救人的事迹写了份报告,附在她的英语考卷后面报了上去。校方根据她的综合成绩和这份报告,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就这样,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时在1921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协和医学堂",最初由外国教会机构和清政府合作办学,1915年由中华医学基金会接管,直到1949年,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分支机构。该院培养高水准的医学人才,学生要先读三年预科,再读五年本科才能完成学业,毕业时可以同时从北京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经过八年的艰苦学习,在父亲去世,大哥的鼎力支持下,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并获得应届协和医学院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该奖授予她,以表彰她的优异成绩和热心公益,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毕业后,她为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
林巧稚是在杨崇瑞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实习工作的。杨崇瑞比林巧稚大10岁,也是基督徒,并先于她从协和医学院毕业。1929年,杨崇瑞在北京开办了第一助产学校,邀请林巧稚给学生讲授产科课程;她也是最早倡导计划生育的医生。林巧稚同她一起深入民间,做过许多公共卫生检查,流行病调查,以及宣传防病保健知识和关心妇女健康等。可惜,杨崇瑞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此后便在医学界销声匿迹了。
协和医院的晋升制度非常严格,林巧稚却一年一个台阶地升上去:从助理住院医生,到住院医生,直做到总住院医生。1932年,即担任总住院医生一年后,林巧稚被协和医院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妇产科医院进修。1939年,她又被派赴美国芝加哥学习,故一直涉足于妇产医学研究的领先领域。当1940年林巧稚完成在美国的学习时,被授予"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并荣获该学会颁发的金钥匙。回国后,她成为协和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关闭。林巧稚坚持留在北京,在东堂子胡同 10号开设妇科门诊,为各阶层妇女看病,并经常对那些贫穷人予以优惠或免费施诊,甚至有时骑上毛驴到农村去为穷人看病。她医术精湛,为人谦和。她常常一边为病人诊治疾病,一边耐心地教她们如何自我预防,和自我护理。她也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病人省钱,可以用药的决不打针。她更同情、体贴病患者的疾苦。她的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对病人的关心和爱,常令病人与其家人感激不尽。
1942年,林巧稚担任北京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主任;1948年重返协和医院任职,直到去世。在其六十年的医务生涯中,林巧稚除了做研究和带学生外,还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很多父母以"林"字给孩子命名,例如"念林"、"爱林"、"敬林"、和"仰林"等等,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着名女作家谢冰心的三个孩子都是由林巧稚接生的,她曾深情地写道:"她(林巧稚)用敏捷的双手接下了成千上万的孩童。她不仅把孩子带到世界上,还教父母如何用有限的食品喂养孩子。她为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的战士"。
20世纪50年代后,林巧稚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主席(首位女性副主席),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并且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这一时期内,她致力于妇产科科研队伍的建设,指导主编了中国医学杂志。在她的主持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形成了一个高水准的医疗科研团队。1958年,林巧稚在北京组织医护力量对80万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尤以宫颈癌作为普查的重点。这是关注妇女健康的一大突破。在其带动下,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普查。此后,妇女罹患宫颈癌的比率大大下降,孕妇开始受到医疗监护,妇女孕育期也开始享有产假。
1953年,林巧稚赴奥地利参加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59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作为一个知名的妇科医生,林巧稚常有机会给政府高级官员看病,如已故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就曾多次约她为其诊病,因此她成为周、邓的好朋友。那时,许多知名人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人也鼓励她如此行,为此她思想上颇为挣扎。有一次同周总理一起接待外宾时,她借机向周谈了自己的想法,她说:"由于自己长期信仰基督教,思想上受基督教的影响很深......。如果自己昨天还是个基督徒,今天又提出要加入共产党,担心会给党造成不好的影响"。周总理对她表示理解,并告诉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身在党外照样可以为祖国和人民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协和医院被改名为"反帝医院",林巧稚也受到冲击。造反派勒令她剪去长发,不许她穿"封、资、修"式的旗袍。她也被剥夺了主任医生的职务,成为一个每天推着四轮小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洗便盆的老护士。但她仍以基督的爱心,以当年她培训护士时所说的话去做事:"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这些事,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
1965年,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于是卫生部以声名显赫的医疗专家组织了一支巡回医疗队,深入到湖南洞庭湖地区农村,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时64岁的林巧稚和别人一样,身穿布衣胶鞋,去到无电、无电话,交通不便的关公潭公社,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到最基层的生产队出诊。因着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不久,许多妇女前往诊所找这位救死扶伤的"林奶奶",为她们治疗羞于启齿的妇科疾病。在短短三个月的巡回医疗中,林巧稚救治了1300多个农村妇女。
文革后期,在林巧稚的主持与参与下,在全国各地农村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培训了大批的农村"赤脚医生"和接生员。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所缓解。1965年,林巧稚主持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2年,林巧稚作为副团长,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医疗代表团赴北美考察;1973-1977年间,她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1974年,她以团长身份,率中国友好参观团访问伊朗,同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赴瑞士和法国等地考察。1978年,她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并以副团长的身份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出访欧洲四国。在访问英国途中,不幸突发脑血栓,住院六个月后才返回中国。1980年,林巧稚再度入院治疗,此后直到去世,都住在医院里。期间她仍然参与编写《妇科肿瘤学》、《家庭育儿百科》和《农村妇幼常识》等书。林巧稚毕生对妇产科学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以及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1年,在80岁生日前夕,林巧稚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说:"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我不怕死,圣经上说:'我必往他那里(耶稣那里)去'"。在遗嘱里,她把自己的全部遗产捐赠给北京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她最后的请求是死后葬在家乡鼓浪屿。为了她所钟爱的医学事业,林巧稚终身未婚,她把她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在为其举行的追悼会上,其遗像两旁悬挂着两幅4.5米高的挽联,上联曰: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下联曰: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这60个字可谓其60余年奉献人生的概括。林巧稚把毕生精力和无私的爱奉献给了人民,因此也深受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遵其遗嘱,林巧稚最后被安葬于厦门鼓浪屿。1984年,故乡人为她修建了名为"毓园"的园林和纪念馆,园林中央是她的汉白玉全身雕像。在一块石头上,刻有林巧稚的遗言:"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1990年10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其中包括林巧稚。2001年12月23日是林巧稚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当日,中国政府和卫生部许多官员,以及医学界名流齐聚人民大会堂,纪念这位杰出的女医学家,并为林巧稚铜像举行了揭幕仪式。北京协和医院内中国医学科学院妇产科研究中心亦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林巧稚妇产科研究中心",以纪念这位妇产科医学前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9275.html
更多阅读
原文地址: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作者:尚律师的博客第一部分:研究篇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 一、关于对联 1、作为国粹的对联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
单雄信: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飞将”之死与“好人淘汰”定律单雄信(581-621)姓单名通字雄信号“飞将”,家住山西潞州(长治)天堂县城南八里二贤庄赤发灵官,祖籍曹州单父(单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
那天我在想,聊聊《浪客剑心》里的历史人物到底有趣没趣,想来想去,对于看过漫画的人来说,能有”原来他是真实存在的啊“哪种感觉,但是对于没看过漫画,又对历史不太有兴趣的人来说,聊一堆历史的东西,似乎就有点无趣了。后来一想,如果真的愿意看
原文地址:《基督教历史人物小传》【11】作者:靠主得胜弟兄《基督教历史人物小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