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老师聊课之八 :关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浙江名师姚闯兄弟邀我谈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这本是他的一篇约稿。他觉得实在很难处理。这篇课文是我2011年上的一堂很重要的研究课。学生学习效果不错。朋友们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想让我说说。那我就说说。

这课文确实比较难上。也就是因为难上,所以去年我决定啃啃这硬骨头。那段时间,我状态比较好。人绝不是在所有时候状态都好的。我的经验是,一般来说,一年里,总会有一半的时间处在创造力高涨的状态。而另外一半时间就很难说。严重些的,许多日子是根本写不出东西来的。但你要相信,“糟糕”的日子是肯定会过去的。只要你咬咬牙,挺一挺,也许在某一个清晨醒来,你突然就发现一切复原了。我这么说,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屡试不爽。如果你觉得这段儿思路比较堵塞,不出东西。那就安心接受这种状态。不着急,也不急躁。换个思路,换种活法,安心地等待好状态的来临。没有谁会永远在高潮。低潮就是常态。或者说,低潮也是一种高潮。身体总是需要休息的。老在高潮,那是会短命的。

当你对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生物钟有了了解之后,你就淡定了。你就知道,有些时间段非常宝贵。状态好的时候一定要用到极致,去攻克难关,去刷新自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设计就产生在2011年高潮期。那时我定下了一个目标:要去啃啃一些难点儿的课文,平时不喜欢的课文,一般会绕着走的课文。我呢,文言啦,小说啦,散文啦,诗歌啦,甚至作文,还真是上出了不少好课,但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这样的文体,我向来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这样当然不行!我得超越自己!

于是就选择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国宝大熊猫》、《松树金龟子》、《松鼠》等几篇文章来挑战。

我先琢磨,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难讲?是课文内容真的无趣吗?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

没有无趣的文章,只有无趣的人。这个话有点儿绝对,但基本上是有道理的。课文而已,不过就是些材料,遇到好厨师,怎么也能鼓捣出一盘好吃的菜出来。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肯定错。学生是活的,但课文是“死”的;学生是发展的,但课文是恒定的。课文比学生好对付得多。因为我们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

总之,我信这个理:有情趣的人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趣;有情趣的人才会教出情趣。教法就是自己的活法。

作为经典,它的魅力是明摆着的。那为什么我们却在经典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呢,是什么让我们无情无趣,把鲜活的文字教得味同嚼蜡呢?

也许是我们最初的定位就错了。我们总把这则新闻当成写新闻的范例来教。我们在潜意识中就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处理为了写作型文本。好家伙,全国人民都一个思路。这样一教下去,课文就纯粹被功利化了。而生活和教育的大部分问题追根究底,无不出在“功利”这两个字上。

起码我认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最好不要当成写作型文本来处理。

首先,教写新闻最好用实实在在的“新”闻,最鲜活的,最和学生贴近的。横渡长江在过去算新闻,在今天只能算是旧闻了。以这个东西来做模板,不妥。加之文字中的议论的穿插呀等等还是有难度的,总之,它绝不是最佳的写作模板。

其次,这则新闻的特质该如何定位?我想教材编写者选用它应该不是因为它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而更是因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本身就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在字里行间,它藏着那个特定时代的情怀密码。舍这些而只谈如何写新闻,我觉得方向就不对。

另外,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新闻到底应该怎么教?

去年七月底,在宁夏,我参加了一个由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重要会议。我恰好和王荣生教授同一天讲座。他先讲,正好谈到新闻的教法。他有一个观点:教新闻,怎么能够用诵读的方式呢?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平时读新闻,你可能诵读吗?你只会默读呀,浏览呀。

我不以为然。虽然我对教授是很崇敬的。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该我讲座时,我便和老师们重新探讨了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按照王荣生教授的逻辑,语文教材的课文处理都最好不要用诵读的方式。哪怕是小说戏剧。因为,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谁会傻乎乎地拿着小说和剧本大声诵读呢?

其实,课堂教学已经不是一种常态阅读了,其目标和日常阅读也不完全相同。课堂学习,是为了获得技能,激发潜能,点燃智慧,培养情怀。而常态阅读,一般不是为了训练,而是为了获得资讯,求得情感享受等等。

所以,在常态阅读中,哪怕是诗歌,我们也习惯默默读,而不大声诵。而在课堂教学中,就算是教应用文,如果需要,又为什么不可以吟一吟,诵一诵呢?

我们只有在文体知识和文体教学方式上打破框框套套,才可能寻找到新的路径。因循守旧,沿着老路子走,是肯定越走越窄的。

这就是我在教学这篇新闻之前首先琢磨的一些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想通了,思路就打开了,于是就有了我的设计。这个课的实录,在我的书上有,博客上也有,就不再多说了。前后上了好几遍,效果最好的一次是第一次,在自己的班上,为海淀区的青年教师们上的。后来的几次,都再也没有第一次的精彩了。我们最熟悉的,还是自己的学生啊。可惜,没有录像。

还有人批评说不应该上这样的写战争的文章。一将功成万骨枯,国共之争有什么好说的呢?

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没有这么保守。有些时候,我们得站起来不是。超越某某某某之争,从人类的,历史的这个角度去审视一篇文章。忠实地回到现场,去体验一个时代的脉动。如果摒弃特定的历史背景,一味批判战争,那么,人类就不会再有任何英雄。因为按照那种逻辑的话,一切战争都是有罪的。

因为是约稿,文字就写得很俭省了。也好,不罗嗦。

读新闻如读小说

──谈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


听王君老师聊课(之八):关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能不能读出文章的趣味儿,关键是看你这个人有没有趣味儿。书教得智慧不智慧,也关键是看你这个人有没有智慧。

就比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样的文章,不说学生不喜欢,就连老师也很少喜欢。不喜欢并不一定是人家文章不好,也有可能是自己的修养不够,阅历不够,情怀不够,智慧不够。

如果都只把新闻当成个写作模板,都只关注“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这些死知识,新闻当然没有意思。如果我们换一种读法和教法,趣味儿就出来了,智慧也就出来了。

我以前也不喜欢这样的新闻,真正喜欢是近两年的事。因为,年龄渐长,慢慢在新闻中读出了一些别样的味道。一个总体感受就是:新闻并不古板,新闻鲜活着呢。跟小说一样,新闻中更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更有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新闻,其实是另外一种表达形式的小说。因为文体特征的缘故,所以新闻一般是含蓄内敛的,不肆张扬。所以读新闻,更需沉下去读,飞起来读;更需咬文嚼字地读,纵横捭阖地读。只有把新闻中的“那一个”形象读了出来,你才算读懂了,读透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人物形象吗?

当然有!我们先说有群体形象──百万大军。

怎么才能读出这个形象?方法很简单,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间去还原形象。

比如可以先嚼嚼这类词: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好个“同日同时”,写出了两路大军双管齐下相互呼应的赫赫声威。好个“所有”,写出了解放军的所向披靡。好个“至发电时止”和“大部”,写出了战斗的严密筹划和紧锣密鼓。好个“整天”,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残酷。好个“一切”,解放军的排山倒海之势都在这两个字中了。

这些词语,表面上看都只是在时间和程度上在进行限制,表现的是新闻语言的严谨。其实不然,那字字句句中都是英雄的群像啊。

又如,还可以品品这类词: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请注意句子中一气呵成的动词群: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如果你是一个对生命格外用情的人,这些动词,一定会像火把点燃你。你的眼前看到的,一定不仅仅是战士们气冲牛斗冲锋陷阵的场面,而是在和困难的决战中生命的豪迈出击和如花绽放。

我们再说说群体形象中的特写人物。这个特写人物是谁?这需要你非常用心才能读出来。

这个人的表达很高妙。你看,他不说: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等县的广大地区

已经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而说: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发现奥妙了吗?这个特写人物是个“文言控”,善用文言,喜欢文言。文言的表达已经渗透进了他的血液。这让新闻的文字显得异常典雅。

咱们再看。王老师手上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教材中有一个微妙的不同。

课文中的导语是这样: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而在教材“注释一”中却是这样表达的:

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到江阴,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

两段文字的意思基本相同,差别是微妙的。比如“1000余华里”和“500余千米”。你会选择用哪个?你从作者的选择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怀。哪一种表达更广阔深远意味深长?这就是汉语的奥妙,也是汉语的魅力。我们如果能够在这些细微之处用力,人物形象慢慢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用横跨全文式的整合式阅读来感受形象: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发现了吧?那一个又一个的“我”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一个又一个的“我”会让我们顿生豪气,思维驰骋八荒横跨四涯。长江的惊涛骇浪会在眼前翻滚,领导者们谈笑间运筹帷幄天下大定的场面在眼前定格。我们的头脑中,会瞬间奔涌出一连串的经典诗文。比如: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又比如: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文中这个大江东去,也淘不尽的“我”是谁?你读出来了吗?他就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就是那“风流人物”的领导人物──毛泽东自己啊!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确实是一篇新闻,但又何尝不是一篇精彩的小说,一篇生命的檄文呢?

读到这个份上,你还觉得新闻枯燥呆板吗?

是,读新闻,如果我们有开放的眼光,有深刻的情怀,有丰富的积淀的话,有足够的我智慧的话,读新闻如读小说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946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听王君老师聊课爱莲说 王君 爱莲说 课堂实录

原文地址:听王君老师聊课(爱莲说)作者:荼蘼花开——兼评甄方圆和梁素丽老师对《爱莲说》所作的解读和设计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王君(拟发2013年0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从来没有抽象的语文。从来没有抽象的学生和教师。从来

三十六计之八:暗度陈仓 (敌战计) 三十六计敌战计

三十六计之八:暗度陈仓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1. 成语解释暗渡陈仓(1) 渡:越过。

转载 王君老师的《夏感》的教学设计 王君背影教学实录

原文地址:王君老师的《夏感》的教学设计作者:彭莉教学内容的确定确实是语文教学所有问题中的“皇冠上的明珠”。这段儿时间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书,有些收获,但总的来说,还

末世的疯狂之路尽在《疯狂的麦克斯4》 疯狂的麦克斯4

黄沙、荒漠、酷车、狂飙、重金属、烈火、鲜血、杀戮、帅哥、美女、暴力末日的疯狂尽在《疯狂麦克斯4:狂暴之路》中!2015末日科幻动作巨制《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近日首度曝光先导海报与预告,预告片火爆刺激令人期待!在《疯狂的麦克斯

声明:《听王君老师聊课之八 :关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网友惆怅暮烟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