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北约 50公里,海拉尔南偏西约200公里的哈尔哈河以东,汗达盖--将军庙--阿木古朗一线以西地区,东西约30公里,南北约70公里。
这一地区的边境线原是有争议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认定的边界线是汗达盖--将军庙--阿木古郎一线,伪满洲国则坚持边境线应以哈尔哈河为界。
张鼓峰:又名刀山,位于吉林省延边敬信镇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国界线上,海拔155.1米。山的东面和北面是俄罗斯的哈桑湖和波谢特草原,西北与沙草峰相连,西南与141.2高地相望,南面是防川村驻地,东南约2.5公里处是中、俄、朝三国的交界处。
沙草峰位于张鼓峰西北2公里处的我国境内,海拔77.1米,东隔沙草峰泡子到中俄边界线1.2公里。
诺门坎战役的前奏"张鼓峰事件"
1936年3月,苏联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苏盟友好互助条约》。
1938年7月9日,苏军开进张鼓峰,并在主峰构筑工事,"张鼓峰事件"爆发。当时日本陆军正全面侵华(武汉会战),伪满兵力薄弱,日军在华32个师团,东北方面8个,其中有4个是甲种师团,3个新建的丙种师团,还有一个第8师团原驻日本本土。日本政府打算对苏忍让,关东军不服,组织部队反击,抽调了驻朝鲜的第19师团第38旅团。
1938年7月20日,大本营决定停止使用武力,并把这个决定下达给朝鲜军司令部。在鸭绿江西岸集结完毕的第19师团38旅等部,根据朝鲜军司令部的命令,返回原驻地。
1938年7月30日,日军第19师团第38旅团在得到关东军加强后,猛攻张鼓峰。31日上午5时,占领山峰阵地,6时占领沙草峰。苏军没有退却,反复争夺,以炮兵猛轰日军炮兵阵地。
8月2日,苏军大批飞机轰炸日军前线部队,并猛烈轰炸庆兴、古邑等朝鲜各地日军。尽管如此,日军守住了张鼓峰至沙草峰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进攻行动,未经过军司令官(朝鲜军司令官)许可,是19师团尾高师团长违背违背大本营和军司令官所坚持的不扩大事件的方针,抗命下达的。
1938年8月3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下令编成步兵第39军,由3个步兵师、1个机械化旅、1个国境警备队和航空队等组成,任命远东方面军参谋长希特仑为军长。
8月5日,苏军开始猛烈反攻,并出动坦克、飞机支援。
8月6日傍晚,苏军前锋部队占领了张鼓峰,日军组织夜袭,并反复争夺。
1938年8月10日夜,双方就有关停战规定终于达成协议。
张鼓峰
11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下令朝鲜军司令官,停止攻击。同时苏军也停止了炮击,双方军队从实际战线各自后退500米。
8月11日12时,交换战俘,军事冲突完全停止,双方都未完全占领张鼓峰(苏军占领大部)。
"张鼓峰事件"后,苏军拥有了张鼓峰的实际控制权,日军损失惨重。但客观的说,苏联的胜利是在集中了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获得的。
大概是受制于侵华战争(武汉会战),日本政府始终比较克制,在苏联大举反攻时没有增兵扩大事件。而远东苏军杀鸡用牛刀的用了一个集团军规模兵力,坦克飞机支援下,也没能完全攻占日军两个联队防守的张鼓峰阵地,引发了日本关东军对苏联红军战斗力的轻视。直接证据就是,大本营没有追究第19师团长尾高在扩大事件中应负的重大责任,反而提拔为军司令。
与此对照的是,苏联在战后的论功行赏中,首功的第40师师长获得了列宁勋章。当时担任苏联远东军司令的布留赫尔元帅(国共合作时的"加伦将军")却什么奖励都没有。8月18日,希特仑取代布留赫尔,被任命为远东方面军司令。布留赫尔元帅不久即受清洗,于10月下旬被捕,11月下旬被枪决,据说罪名为"充当了日本特务",成了张鼓峰事件苏军实质上的失利的替罪羊。
关东军司令部研究了张鼓峰事件后,1939年4月25日关东军总司令植田谦吉大将签发了《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纲要指出,再遇到类似国境纠纷,就学习朝鲜军第19师团步兵38旅团,坚决回击并借机占领争议地区,并坚决守住,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苏联承认关东军的领土要求。张鼓峰事件不久关东军又组建出了第24师团与第23师团,实力有所增强,其中24师团为野战师团,23师团则为国境警戒师团。
苏联也检讨了在张鼓峰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解散了苏联远东方面军,改为2个特别集团军,找了布留赫尔元帅做替罪羊后,迅速结束了远东地区的大清洗。11月,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在总结这次战斗时,指出了苏军自身建设上的种种不足。随后,国防人民委员部的总军事委员会采取一系列重大步骤,以改善远东军队的战斗状况,为之后的诺门坎战役打好了基础。
诺门坎战役第一阶段
1939年5月11日,蒙古军队在诺门坎地区哈拉哈河畔与伪满军发生冲突。
1939年5月13日,日军驻防海拉尔的第23师团报告到达关东军司令部,司令部依据才下发不久的《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作出决定,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中将,向诺门坎派出了一个骑兵联队(指挥官为东八百藏)援军,并迫使蒙古军队撤退.
与此同时,苏联依据36年签定的《苏盟友好互助条约》,出兵蒙古。
1939年5月22日至24日,日本陆军航空兵与苏联远东空军交战,苏联空军因受大清洗等因素影响素质下降而处于劣势,日本陆军航空兵掌握制空权(朱可夫到后特别提出要求,抽调白俄罗斯的空军飞行员参战--支援过西班牙内战经验丰富)。
1939年5月28日,日军第23师团的骑兵联队(指挥官东八百藏),成功偷袭蒙古军第6师的师部,蒙军骑兵第6师师长沙日布阵亡。但日军骑兵随之遭到附近的苏军和蒙古军余部夹攻,于次日被全歼。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本骑兵
同日,日军第23师团的步兵第64联队(指挥官山县武光),攻占742高地,并构建工事。在东八百藏的骑兵联队被歼后,遭到苏蒙联军的围攻。
1939年6月7日,伤亡惨重的第64联队接到师团部的命令,撤出战斗,归队的不足400人。
第一阶段小总结
苏蒙联军方面,蒙古军一个骑兵师受重创,师部被袭,师长阵亡;日军第23师团一个联队被全歼,一个联队受重创,双方战果大致持平。考虑到蒙古军战斗力不强,日军实质上损失更重。
诺门坎战役第二阶段
1939年6月1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收到第23师团的"捷报",宣称取得重大战果,司令部马上上报给东京大本营。很快收到来自总部的"参字547号电",对取得的"胜利"表示祝贺,并暗示可以扩大战果。得到授意的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于6月20日向伪满州国内的关东军下达了集结的命令:将第23师团和第7师团的26联队加上28联队的一个加强大队调往诺门坎一线,同时将第二飞行集团调到海拉尔一线,为了对付苏联的装甲部队,植田谦吉还将当时东北日军唯一的装甲部队,第1装甲师团也调往了诺门坎一线。
1939年6月21日,嵯峨彻二中将率领着第二飞行集团总部抵达海拉尔机场,随后第7、9、12、15飞行旅团先后抵达,完成集结。
1939年6月22日,第二飞行集团的120架战斗机与苏联空军的95架战机在哈拉哈河上空遭遇,日军被击落30架,苏联的损失不详。
1939年6月27日,关东军出动137架飞机成功轰炸蒙古的塔木斯克机场,苏军远东空军受重创。
1939年6月29日,第1装甲师团到达诺门坎的集结地点,第23师团全部人员和第7师团所部也都到达集结地点,至此完整了关东军司令部的部署。
诺门坎前线的日军兵力大致为4个步兵联队,即第23师团的64、71、72和第7师团的第26联队,外加第7师团第28联队的一个加强大队;大半个骑兵联队,也就是5月被打残了的东八百藏的第64骑兵联队;2个坦克联队,即第1师团的第3、4联队;2个炮兵联队,即独立野炮第1联队和野炮第13联队;2个工兵联队,即工兵23、24联队。外加一个飞行师团,一个汽车联队。武器大致有212门火炮,速射炮(反坦克炮)128门、山炮24门、野战炮36门、90式野战炮24门,飞机180架,坦克82辆,装甲车26辆,汽车400辆。
1939年6月8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任命朱可夫为第57特别军军长。
在详细分析和讨论后,朱可夫得出结论:我驻蒙古的第57特别军的兵力无力阻止日军的军事冒险,特别是如果日军同时在其他地域和其他方向发动进攻的话,就更无能为力了。
朱可夫向国防委员会递交报告,简述苏蒙联军行动计划:增加兵力坚守哈拉哈河东岸的登陆场,同时准备从纵深进行反突击的作战计划。第二天得到答复,国防人民委员及总参谋长完全同意朱可夫等人对情况的判断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朱可夫还要求加强空军力量,增调不少于3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的兵力,并要求加强炮兵和航空兵。国防委员会不久就回复,满足其要求。增派的空军力量中,还包括21名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领队的是朱可夫在白俄罗斯军区就很熟悉的著名飞行员斯穆什克维奇。同时还送来了新型飞机。
1939年6月22日,得到加强的苏联空军与日本陆军航空兵打成平手,随着苏联后方源源不断的补充,苏联空军才逐渐压倒了日本陆军航空兵。
1939年6月27日,日军第7飞行旅团团长宝藏寺少将率领100多架飞机空袭远东苏军的3个空军基地,事后宝藏寺少将给关东军总部发了"捷报":击落苏机99架,击毁地面苏机25架,共124架。但苏联方面战后编的苏军简史里并没提27日的损失,有种说法是朱可夫早先预料到了空袭,特意放的模型飞机迷惑日军。
1939年7月1日,据朱可夫战争回忆录所说,空战一直进行着,但苏联空军仍然没有夺取制空权。
1939年7月2日,认为摧毁了远东苏军空军的关东军发起了进攻,而朱可夫要求的增援还没有到达,日军兵力占了优势。
日军诺门坎前线总指挥小松原中将制订了两岸夹击苏蒙军的作战方案:以日军第7师团的步兵第26、28联队为主力,从哈拉哈河上游渡河,进入西岸哈玛尔达巴山,歼灭苏蒙军炮兵阵地,居高临下以炮轰东岸苏蒙军阵地;将军庙的第23师团和第1战车师团及满洲国兴安骑兵师,从正面进攻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军,形成夹击,全歼苏蒙联军。
1939年7月3日凌晨,日军一部(第26、28联队,指挥官小松原)顺利偷渡哈勒欣河,强攻巴英查岗山,由于日军的兵力优势,加上蒙军准备不足,日军上午就占领了巴英查岗山及其邻接地区,防守的蒙军骑兵第6师撤到巴英查岗山西北地区。但蒙军骑兵第6师的顽强抵抗,为朱可夫赢得了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
朱可夫接报后火速赶到了巴英查岗山地区,连发三道命令:命令炮兵第185团的重炮营派出侦察群并对日军集结地域发动炮击;命令位于河东岸用以支援摩托装甲第9旅的炮兵向巴英查岗山上的日军炮击;命令所属苏军飞机接到战斗警报后全部起飞。
10点45分苏蒙联军的反攻开始,航空兵轰炸浮桥及桥头阵地,而其重装甲部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渡河后的日军没有想到兵力占劣势的苏军还敢反击,虽然配置的反坦克火炮击毁了上百辆苏联装甲车和坦克,但面对滚滚而来的几百辆红军坦克和装甲车的钢铁洪流,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中午,苏军突破了日军防线,装甲部队一部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迂回到了渡口处的第7师团26联队侧翼,切断了日军的补给,一部直插第23师团的师部,23师团参谋长大内少将阵亡,师部汲汲可威,师长小松原中将准备带头切腹效忠天皇,幸好一小队速射炮兵及时赶来打退了苏联坦克。小松原随即命令撤进山上。
对岸当任正面进攻的日军第23师团和第1坦克师团其实并没闲着,30分钟炮火轰击后,轻型坦克87辆,装甲车37辆,在第23师团步兵联队、互兵联队的配合下,分左、右两线发起进攻。两道苏军步兵防线被迅速突破。这时,朱可夫的装甲指挥优势得到良好体现,在第三道防线遭到苏军大炮阻拦后,日军坦克和步兵联队被分割,缺乏"协同作战"的,呆板的日军始终没能突破苏蒙联军防线。
1939年7月4日,被切断退路的小松原中将度过一个难眠之夜,组织突围一次次都被击退,坚守至5日下午,苏联红军终于夺回了巴英查岗山头。小松原率队撤回了对岸和安冈中将会合。
1939年7月7日,地面战争降温,空战进入新高潮。
朱可夫一面构筑河岸工事反登陆,一面安静的等待后方援兵到来。日军毕竟在兵力上占了优势,苏军损失也很惨重,如果不是靠那几百辆装甲车和坦克,苏蒙联军恐怕早全军覆没了。
而对岸则坚挺不已,合兵后的日军8、9、10日连续三夜猛攻,但都被苏军击退。之后也再没气力勃起了,眼吧吧的等增兵,以期挽回局面。
1939年7月15日,苏军已经秘密组织反攻,把第57特别军改编为第1集团军,由朱可夫担任集团军司令官,所属部队有:第36师(摩托师),第57师,第82师,装甲兵第11坦克旅和第7、8,9摩托装甲旅,并配属第212空降兵旅。
1939年7月23日,蓝天碧水,万里有云,得到休整和补充的日军集中了数百门火炮,发射炮弹15000发,试图全面压制苏军火力,但得到的是猛烈的还击。日军终于认识到与苏军的差距,重装甲、大火炮的重要性。最后关东军司令部无奈地下达了命令:立即停止进攻,占领东岸战线,构筑阵地,准备持久战。
1939年8月12日,日军在22架轰炸机和炮兵的掩护下,一个加强有装甲车和坦克的步兵团终于攻占了对岸蒙古军防守的一块高地,并固守。之后的日军再没气力反攻了。
诺门坎战役第三阶段
1939年8月20日,就在关东军骑虎难下,半死不活时,朱可夫谋划已久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
为了实施包围计划,朱可夫建立了三个集群,即南部集群、北部集群和中央集群。
南部集群编成内有:步兵第57师、坦克第6旅、蒙古骑兵第8师、摩托装甲第8旅、坦克第11旅的两个坦克营、一个自行火炮营、防坦克第37营和一个喷火坦克连。北部集群的编成内有:坦克第11旅、摩托装甲第7旅、步兵第36师第601团、蒙古骑兵第6师和防坦克第87营。中央集群的编成有:步兵第36师和第82师、步兵机枪第5旅和两个炮兵团。朱可夫的预备队是摩托装甲第9旅和空降兵第212旅。
5点46分,苏蒙军首先对日军的高射炮阵地进行猛烈地炮击,接着以150架轰炸机和1OO架战斗机向日军轰炸扫射。
8点15分,各种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向日军阵地轰击。
8点30分,空军第二次向日军前沿阵地轰炸扫射。
8点45分,空中升起了红色信号弹,苏蒙军部队在炮火掩护下,渡过哈拉哈河,开始全线总攻。
在苏空军、炮兵的强烈压制下,一个半小时内日军炮火无力进行还击,观察所、通信联系及炮兵阵地均被摧毁。但日军仍很有斗志,在混乱中拼命顽抗,战到最后一人也不投降。因此苏联伤员多,日本亡员多。
21日、22日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在大沙地域,苏联红军遇到了异常顽强的抵抗,这是苏军也没有想到的。为此,朱可夫开始动用战略预备队,他命令摩托装甲第9旅投入战斗,并加强了炮火支援。
26日傍晚,苏军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完成了对日军整个第6集团军的合围。随后开始穿插分割,分片分块歼灭被围敌军。由于流沙、沙坑、沙丘遍布,加之日军顽固抵抗,红军仗打得很苦,全在啃"硬骨头"。
8月26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决定增派第7师团给第6军,还计划将第2、第4师团也调往前线。同时令第23师团死守待援。日军的数次突围也都被击退。苏军投入了新型坦克和战斗机,夺取了战场制空权。仅8月24日和25日两天,苏军飞机出动了218架次,进行了10次空战,击毁日机74架,成功地阻止了敌人向作战地区调集新的预备队。
至此,第23师团覆灭已定,日本人输了这场关键性的战争。
31日,小松原带领残部2000余人突围而出。
尾声
1939年8月30日,东京大本营方面的中岛参谋次长来沈阳,向关东军方面传达了"诺门坎方面,作战不应扩大,立刻设法终结"和"关东军兵力不足,应该立足于长期坚守"的命令。实际上是要关东军认输放手,不过措辞相当委婉。
然而关东军极力游说,认为应当"以四个师团全力攻击,然后再转入冬季防御。"中岛和随行人员居然被说服。8月30日晚宴上,关东军司令部充满了和大本营和解的欢喜。
然而在中岛回东京的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洲战火爆发。为了预防世界局势的波动,大本营的态度再度变为谨慎。中岛再次来到关东军时,已经完全反对原有的攻击计划。关东军司令植田大将几乎是哀求要东京准许至少发动一次"收容死难将士尸体的进攻,否则就将我解职。"作为对他请求的回答,关东军主要首脑被解职,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参谋本部作战部长与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
1939年9月3日,日军大本营彻底否定了关东军调动兵力重新发动攻势的计划,日本政府开始通过外交途径收拾局面。
1939年9月9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同苏联外交当局谈判停战问题。
1939年9月16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主要内容是:日满军和苏蒙军于9月16日上午2时(莫斯科时间)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双方军队停止在9月15日下午1时的控制线上。双方同意交换战俘,并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划定哈勒欣河地区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满洲之间的边界。
通过诺门坎战役,可以对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与认识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军第6军团是日本军部特意从号称"军中之花"的关东军抽调组成的一只王牌部队,且在整个战役中都得到了日本最精锐的空军联队的全程空中支援,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代表了日本陆军最高的战斗力水平。
战后,朱可夫元帅曾这样评价这只日本部队: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下级指挥人员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
但就是这样一只作战勇敢、作风硬朗的日本王牌部队,为何会在诺门坎得到了一个被全歼的下场?这要从整个日本陆军体系中去找原因。
"日军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朱可夫语)。机械化战争的概念,对于日军军官来说,是如此之遥远。日军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机械化装备,包括坦克、装甲车等,但在运用上还未脱离康布雷战役的窠臼,这一点在哈拉哈河战役中体现无遗:关东军两个装备精良的师团被兵力并不占优的苏联红军轻轻松松打垮,主要原因就是朱可夫更精于坦克战。同时,战争中的日本军队,师从一次大战以前的德国,大搞正面进攻和单纯防御,其进攻完全乏善可陈,一上来就是三件套:飞机、大炮加毒气,当空军受挫,毒气被有效防御,大炮被苏军坦克得以压制以后,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此外,从装备角度来讲,日军的技术装备过于落后。这从日军与苏军的编制情况就可以得到印证:苏军一个步兵师编有3个步兵团、2 个炮兵团、1个反坦克炮营、5个侦察营、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按战时编制一个师有14500人、78门野炮、54门45毫米反坦克炮、12门高炮、66门82-120毫米迫击炮、16辆轻型坦克、13辆装甲车、3000多匹马。
日本一个师团虽有21945人,但支援的炮兵联队(相当于团)只有一个,只装备有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只有苏联一个步兵师火炮总数的70%。但苏联一个步兵师比日本一个师团人数要少,人均火力日本与苏联相差就更大了。连反坦克炮、高炮也没有装备,更不用说直属步兵师的装甲车和坦克了。从单兵装备来讲,日本装备的是三八式步枪,这种步枪的火力之弱,连国军的"中正式"也比不上,而苏联很早就进行了冲锋枪的开发研究,1936年西蒙诺夫冲锋枪就开始量产装备部队。
至于坦克部队的比较,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仅相当于苏联MC-1式坦克的水平,非常落后,最大行程也很小,在面对苏军的中型坦克集群冲锋下,几乎无还手之力。
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军部一直贯彻重海空,轻陆战的原则,日本军部将主要的战争的资源都用在了海空军的建设,而陆军的装备特别是坦克装甲装备一直受到忽视,再加上陆军主官对装甲作战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日本陆军根本没有适用于大规模装甲作战的坦克装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抗战末期,日本军部才由于形势所逼,开始全力研究"五式"中型主战坦克,但为时已晚矣。
纵观整个二战战场,人们常说中国陆军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其实,日本陆军来说最多也不过是了钢炮加步枪,面对属于技术装备同一层面且缺乏灵活的战术战略原则的对手,比如诺门坎战争初期对费克连科领导的苏第57特别军(该军主要为步兵),对印度支那的英军(同样是一只以步兵为主的部队)的作战,还可以凭借士兵的顽强取得战争的主动地位,那么当和美苏陆军这样的由坦克加冲锋枪组成的重机械化部队对决时就完全处于了劣势地位。日本陆军的精锐基本上是亡于美苏陆军之手也正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抗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中央军在装备上与日军有一定差距,战略战术则更是极其落后(国军的很多高级军官均毕业于日本的士官学校,因此战略战术同样乏善可陈),且日军掌握着完全的空中优势(日本空军具有极高的技战术水平与优良的装备)。就在这种情况下尚能坚持抗战达八年之久,更能充分的验证日本陆军作战水平之有限,也正因如此面对八路军、新四军这样装备很差、但战术灵活的本土作战部队,日本陆军虽然无所不用其极,八路军、新四军却依然能够在日军的眼皮底下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由弱到强,逐渐的发展壮大。
纳粹德国军事观察员看过1939年苏日诺门坎战役之后发给国防军大本营的一份汇报。
报告说,小松原喜于行色的告诉帝国观察团,日军一个师团可以击败苏军三个师,帝国军人对如此狂妄而又无知的态度非常吃惊。
日军的战前训练令所有在场的德国军官非常目瞪口呆,日军居然主要练习白刃战和冲锋,大多数军官认为日本还以为是在日俄战争时代。
日军的坦克技术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都不够,整体设计非常落后,装甲薄弱,火力很差,很难称之为坦克,且全国只有一个坦克师,战斗力难以想象。5月27日第一次战斗中日军坦克像军用罐头一样被一个个掀开,骑兵愚蠢的进攻苏军喷火坦克连,很快被全歼,据我观察,日军的战术还停留在一战之前,非常呆板和僵硬。6月20日起,日军开始攻击,使用坦克师团正面强攻,步兵迂回,这简直匪夷所思,在平原上不用机动装甲部队迂回包抄,却使用步兵,完全是装甲作战的门外汉。7月4日苏军击溃日军后迅速使用两个坦克旅穿插日军坦克师团,日军坦克很快被打成废铁,坦克师团基本被歼灭,苏军损失很小。
小松原固执的不听从我们的意见,命令士兵发动夜袭,值得一提的是矮小的日军士兵装备的是一种刺刀长达半公尺多(实际为60厘米)的步枪,明显是为了白刃战而设计的,但愚蠢的密集冲锋被苏军自动火力击溃,小松原说伤亡不足一千,但据我观察不下三千人(其实为五千人),苏军战报伤亡263人。
日军完全的失败了,战术的陈旧,装备也运用不得当,为了珍惜坦克居然使用步兵掩护坦克这种不可思议的战术,日军的战争水平,完全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日军为了显示其勇猛居然允许高级指挥官和部队一起冲锋,代价是非常惨重的,而且这完全是缺乏必要军事指挥常识的愚蠢蛮干。
日军的战斗力是非常薄弱的,帝国与之结盟实非明智之举动,卑职惟恐其挑衅苏联之举动破坏帝国计划,应在外交上格外谨慎,不可与日本过分亲密。
另:我观察团回到汉堡时接到东京发来电报,指挥战役的小松原已经切腹自杀了。
诺门坎战役的影响和意义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当局讨论"南进"、"北进"方针时,军方认为,在正常动员的条件下,日苏双方师的战斗力大体为一比一,而由于苏德战争,远东苏军整备状态欠佳,战斗力只及日军师的七成五。因此,对付苏军远东15个师,日本只需动员11个师,也即东北现有兵力即可胜任。但如考虑保证全胜,须2倍于敌之战斗力,即动员22个师,就需要从关内抽兵。
但这一估算的基础为远东苏军为应付德军进攻抽调一半,即30个师中的15个(70万人中的35万),以后才成为"熟柿"状态。结果至8月初,苏军在远东始终保持20-25个师,成为日军所谓"涩柿"状态。且日军情报部门研判德军本年内无力迫使苏军投降,而明年形势也不一定有利于德军,所以日军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北进"计划。而日军始终无法下决心抽调更多一些兵力北上的原因,即在于中国战场对其的牵制。
诺门坎战役确保了二战中苏联东部边境的稳定。1939年9月15日,日本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为追究责任,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关东军内的对苏"强硬派"几乎被一扫而光。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日军看到了苏军的强大战斗力。这场战役树立了苏军对日军的心理优势,也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它也是日本放弃"北进战略",未敢与希特勒联手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德国,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
此战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而且促使日本将"北进"的国策改为"南进",这就为日本在二战中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通过诺门坎之战,使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刻敢于抽空远东边境的20个亚洲师投入欧洲战场,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作用。对亚洲战场而言,诺门坎战争期间正值我国抗战的艰苦时期,关东军向关内增兵的计划无法实施,也有力的支援了我国的抗日战争。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大本营在"南进"战略的主使下,偷袭了珍珠港,不但失去了与德国在远东会师的机会,使自己陷入不能支撑的太平洋战役,而且终于将美国拖入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日本天皇裕仁是"南下"派,1936年借"二·二六"兵变清洗了"北进"的皇道派,39年借"诺门坎"之败清洗了"北进"的陆军实力派;另外苏日是死敌,苏联一直在边境部署大量兵力防备日本;日本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没有足够的兵力再进攻苏联,且西伯利亚没有日本所需的资源。
假如日本选择"北进",一旦形成德、日夹击苏联的形势,美、英可能不会全力支持苏联,因为英、美的东南亚利益没有受损害,意识形态上又是死敌。英首相丘就一直是坚定的反苏派,战后急急抛出"铁幕论"。而美国,最可能的选择是考虑同德、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也会表面谴责对苏联的侵略,同时继续同日本做生意,大发横财。
诺门坎战役战场
诺门坎战役战
诺门坎战役战场
诺门坎战役战场 (2).jpg
毫无疑问,一个巨大的变数的突然出现——中国顽强抵抗、坚持抗战,使得欧亚战略格局发生完全出乎常规的变化,并造就了上述的形势:日本因为战略资源短缺的问题被迫放弃"北进",只能选择"南下"并同英、美交战,从此走向失败的深渊.同时也导致了轴心国军事上无法协调,各行其事的糟糕局面;苏联则一举摆脱绝望的、必败的战略态势,全力以赴对付西面的威胁,从而在战略上奠定了胜利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