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入手品读《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它很形象的概括了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学习语文的一种状况。“人人心中有”有的是古今攸同的内容,“个个笔下无”缺的就是独创的语言形式。文学艺术是以形式来决胜负的。这是我此次聆听来自内蒙古师范学院的专家韩雪屏老师的讲座所获得的启示。是啊,说到底,怎样就算学好了语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是两千多年来传统教育对于学习语文的标准。不也正是我们今天孜孜追求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记叙文为例,过去我们总是整体感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性格特点主题思想,基本上一堂课就结束了。对于文本中的精彩语言,往往视而不见,以至于一本书学完,我们甚至不能完整的背出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话语。这样的语文学习,效果何在?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又谈何提高。那些精彩的句段没有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任何的痕迹,又怎么谈得上去模仿和应用?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迫在眉急。

歌德说过这样的话“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一个秘密”,那么我们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引领他们去探究语文的秘密。形式的秘密。带着这样的理念指导,我决定马上开始革新课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如果在过去,我可能就是找找有关阿长写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人,哪件事详写,为什么,鲁迅先生对她感情怎么变化的?但是今天我不想再这样重复做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了。我这样设计自己的课堂:

有关阿长,文中写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你能看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析。从这些事当中,你能看出作者对阿长怎样的感情?结合文本分析,找字里行间的流露。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怎么变的,为什么会变?哪件事起了决定作用?从文本中找答案,为什么这件事给他的震悚那么大,为什么这件事之后,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一直持续到30年之后?回头看前文,既然这件事足以表现阿长对我的关心,那前文写那么多她的毛病和我对她的厌烦干什么?探究写法。看标题能看出什么吗?

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状态。当我的第一个大问题抛出去时,孩子们便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了,要知道以前他们是等我叫名字才勉强开口的,今天的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不一会便是七嘴八舌。“阿长大大咧咧,从她睡觉大字型可见。”“阿长特爱挑拨是非,从她爱切切擦擦,还老竖起第二个手指头可见”“阿长生活状况不好,面黄而矮,黄字可见”“阿长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从他连个名姓都没有可见”“阿长很愚昧很迷信,但她好多繁琐的道理也是为了教育鲁迅,比如拣饭粒,不能从晒裤子的竹竿下钻过去等”阿长很宽容,尽管鲁迅曾诘问她,甚至当面叫她阿长,她仍然为鲁迅买回《山海经》”“阿长对鲁迅的事特关心,别人办不到的事,她却能办得到,她太疼爱鲁迅了”。然后孩子们甚至用排比式的句子来归纳阿长的为人:外表的粗俗掩藏不住她内心的善良,麻烦的背后是对迅哥真诚的关心,虽然愚昧落后心中却有宽容和大爱。我感动于孩子们的细心品读。

从语言入手品读《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缺点多多却非常关心作者的人物,鲁迅先生是何感情呢?我的第二个问题也抛了出去,孩子们继续火热发言,这次熟练多了,相关的句子马上就都找出来,而且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30年过去了,先生还记得阿长的穿戴,说明对她印象深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两次刻画《三海经》表现了作者对这本书的珍爱,对阿长的感激”。类似的阅读不一而举,我的课堂终于让学生做了主体。以前老是我帮助他们理解,我代替他们分析,自己累的精疲力竭,可孩子们还昏昏欲睡。今天我只需耐心的聆听,不时地赞叹,穿针引线的让他们从一个问题过度到另一个问题的讨论即可。我体会到了课改的甜蜜。我想起了人大附中王君老师在《青春之语文》中说过的一句话“最不完美的改革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何况改革未必就不美。

教书十多年,面对日复一日的老调重弹,我的激情渐渐抹平,越来越觉得教书的厌倦。今天,当我尝试着改变自我时,我却找回了快乐和激情。45钟,我只觉得的时间飞逝而过,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领略作品的美,一起从未知到已知,这种感觉真幸福。课堂接近了尾声,孩子已然读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永远的感激,深切的同情,强烈的怀念,和深深的祝福。

我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意思是真正的豪杰之士并不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而应该是重情重义,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的人。我们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也要爱哪些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人,比如这个世界上的弱者,不幸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两千多年来人类共有的理想,我们从这篇文章当中,不仅读出了鲁迅先生对不幸者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做一个像先生一样有博爱之心的人,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对自然,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从孩子凝重的表情里,我看出这堂课没有白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9558.html

更多阅读

《论君子与小人》林志波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林治波:《论君子与小人》(修订版)--甘肃频道--人民网http://gs.people.com.cn/n/2014/0228/c183343-20670754.html按语:已过不惑之年,而依然感到困惑;已届知天命之年,而依然不知未来之命运何如。回顾人生五十载,相处之人甚多,所阅之人无数,形

交响通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交响童话

普罗柯菲耶夫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该作品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曲虽以儿童为对象,同时使成人们也产生很大兴趣。

声明:《从语言入手品读《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为网友出人头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