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祭孔为什么要跳八佾舞?
《环球时报》10月6日有《马英九祭孔惹争议》一文,引述台湾TVBS的报道说:“为了迎接马英九,今年的祭孔不同于过去,跳起了‘天子之礼’的八佾舞”。指责者说这种做法“是把马英九比做皇帝,是拍马屁”,台北市民政局则解释说,“马英九要是只跳‘诸侯之礼’的六佾舞,恐怕又会被人说成自贬身份”。笔者以为,指责者和辩护者似乎对相关事情的原委都不大清楚,因此有必要出来说几句话。
笔者曾于2001年赴台北参加“孔学与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并于9月28日参加祭孔,当时跳的正是八佾舞。台北祭孔,有固定的程序,据董金裕教授所编《至圣先师孔子释奠解说》第四部分“现行祭孔典礼的程序及用意”,祭孔步骤共三十三项,其中第十六项是“行初献礼”,规定“佾生左手持籥一根,右手持翟尾三根,成八佾队形,按音乐节拍献舞”。编者自注:“佾,跳舞的行列。八佾,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的跳舞队形。周朝礼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行亚献、终献礼时,同样也用佾舞。据董教授《解说》,“八佾舞的舞姿共有九十六个之多”。据台湾友人介绍,参加跳舞的都是小学生,平时经常练习,所以训练有素,舞姿翩翩,动作整齐优美。
向孔子献八佾舞,应是对孔子表示尊敬,而与主祭者无关。《解说》对此有专门的说明,因为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在周朝,‘王’为天子的称号,所以祭孔时所采用的礼仪,与天子相同,譬如舞蹈就采用八佾舞”。2001年笔者参加台北祭孔时,台湾地区领导人并未出席,同样也用八佾舞,即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