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俗称“四不像”,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像”。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驯鹿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雌雄的驯鹿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要分布于寒带气候,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中国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地。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
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性追随其后,幼崽跟着母鹿……
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驯鹿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野鸡把小鸡仔孵化出来之后,小鸡仔即可健步如飞,这是出乎意料的】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
驯鹿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嘴粗,唇发达,眼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颈粗短,下垂明显,无鼻镜,鼻孔生长着短绒毛,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掌面宽阔,是鹿类中最大的,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白色。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仔鹿生后10天左右就开始生长初角茸。
不同的驯鹿亚种之间的形态有很大差距。总的来说,生活在南部地区的驯鹿要比北部的同类体形更大。驯鹿的肩宽可以达到120厘米,身长在1.5米到2.3米之间。雄性和雌性之间也有体形差异,某些亚种的雄性体形可以达到雌性的两倍,但雄性和雌性驯鹿头上都长角,这也是驯鹿区别于其它鹿种的显著特点之一;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速度极快,尾巴极短。
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从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到格林兰岛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现在腹部、颈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驯鹿 - 基本资料
驯鹿,圣诞鹿 reindeer
中文目名:偶蹄目
中文科名:鹿科
中文属名:驯鹿属
中文俗名:角鹿
拉丁文名:Rangifer tarandus
英文名:Reinde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亚科: 空齿鹿亚科 Odocoileinae
属: 驯鹿属 Rangifer
种: 驯鹿 R. tarandus
世界其他地方的食草动物中,比兔子再大一点的种群应该是羊科动物。但在北极,由于气候严寒和植物稀少,只有适应性最强的动物才能生存,所以这里并无羊科动物,在兔子之上就是驯鹿了。
驯鹿的个头比兔子大得多,雌鹿体重可达150多公斤,雄鹿较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度可达1.8米,是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的,每年更换一次,旧角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驯鹿的冬毛十分浓密,长毛中空,充满了空气,不仅保暖,游泳时也增加了浮力。贴身的绒毛厚密而柔软,就像是穿了一身双层皮袄似的。但它的中文名字却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虽然温顺善良,却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欧,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驯鹿则属于大范围圈养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地球上所有的鹿类可能都是来自于同一个祖先,而现存的北极驯鹿则更接近于其原始祖先的自然状态。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的初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经是原始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大约几千年。
系中型鹿。成年公鹿体高101 一114 厘米,体长113 一127 厘米,体重109一148 千克;母鹿体高92 一101 厘米,体长104 一115 厘米,体重73 一95千克。家养驯鹿被毛以灰褐色为主。无背线和花斑。驯鹿头直面长,嘴粗,唇发达,耳似马耳,眼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颈粗短,下垂明显,无鼻镜,鼻孔生长着短绒毛。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自色。无距毛,掌面宽阔,是鹿类中最大的。驯鹿公母都长茸角,仔鹿生后10天左右就开始生长初角茸。阉割去势的公鹿也长茸。
驯鹿 - 分布
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雌雄的驯鹿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要分布于寒带气候,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中国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繁殖形态为胎生,每次产出幼仔需时4-6个月。 刚出生的驯鹿生长速度很快。母鹿一般在冬季怀胎,在春季迁移的途中生育。幼仔生下两三天后,就可以跟着母鹿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的速度就能像父母一样快,每小时可以迁移48公里。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个月,每胎产1仔,偶见2仔,哺乳期约5~6个月。雌性幼兽18个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个月左右。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栖于寒带、亚寒带森林和冻土地带。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寒温地带。多群栖,由于食物缺乏,常远距离迁徙。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食,随着季节变化也吃树木的枝条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树叶等。
驯鹿的集群性和游牧性都很强。在我国,家养驯鹿能游牧到100 公里以外的黑龙江省漠河一带。驯鹿在散放条件下可觅食200 一300种植物性饲料,并喜食地衣类植物和鸟卵。驯鹿性极温驯,并由此而得名。
驯鹿产茸性能驯养的成年驯鹿,留茸茬高度2 . 0 厘米左右,其平均每副成品茸重为0 . 5 千克(公)和0 . 25千克(母)。茸质松嫩,茸的鲜干比例很高,茸毛密长。
繁殖性能生后16 一18 个月性成熟。种用年龄以4 一10 岁(母)和2 . 5 一5 . 5 岁(公)为佳。发情周期15 一16天。妊娠期225 天(215 一238 天),雄性胎儿的妊娠期比雌性胎儿长3 一5 天。偶有双胎。产仔率为50 %一85 %。
产肉性能成年公母鹿的屠宰率分别为47 . 4 %和52 . 8 % ;屠宰量分别为50 一80 千克和40 一60 千克;出肉率42%左右。
产乳牲健挤乳通常是在产仔以后2 一3 周开始,至9 月份发情配种前结束。每天产乳量敖乡的驭鹿为150 一350克。产乳量最高月份为产后第三个月。挤乳佳龄为4 一8 岁,最高到14 岁。
役用运抽在大森林、山地、苔原道路、泥泞地、冰冻地面进行移牧、科学考察、狩猎、运送粮食物品等,可由役用的驯鹿来完成。作为役用的驯鹿是去势公鹿、空怀母鹿及部分种公鹿,约占全群的20%。夏季仅在夜间凉快、蚊蛇少时役用驯鹿。
目前我国驯鹿急待解决的是纯繁选育和从国外引进优良种鹿,以提高原有鹿群品质。
养殖地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自治乡。自1964 年以来,一直徘徊在1 100 只左右。1996 年初从国外引种近30只。
驯鹿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以后,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驯鹿,鄂温克语称为“鄂伦”。它一般体长2米左右,高1米多,体重100至150公斤。毛呈灰褐色、白色、黑色、杂色等。尾巴较短,颈下有较长的垂毛。雄鹿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寿命15至20年左右。鹿科动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无角。唯独驯鹿与众不同,无论雌雄,头上都长着一对分枝很多的大茸耳。年龄不同,茸角的大小分枝也不同。每年脱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间重新长角。驯鹿全身都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驯鹿生性温顺,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妇女饲养管理。饲养驯鹿比较方便,不用栏圈,不用喂草,只要将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沟里,任其自由觅食即可。每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离开宿营地,到密林中寻食,天亮了便自动回来,白天不再离开。它的觅食能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1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驯鹿喜欢吃盐,当主人要役使它时,只要敲击盐盒子,它就会应声而来。
驯鹿体壮,能负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由于它蹄子宽阔,因而在深雪和沼泽地里或密林中都能长途跋涉、穿行无阻,既可驮运货物,又可骑乘,是鄂温克猎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平时主人的猎获物,迁徙时的炊具、粮食、衣物及搭撮罗子用的篷布、桦树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驯鹿来运输的。鄂温克人也非常疼爱自己的驯鹿,他们给每只驯鹿都取个名字,戴上木铃或铜铃,以便于寻找,不让孕鹿和幼鹿驮重东西,出汗时不让它们饮水,以免流产和得病。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驯鹿 - 保护措施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鄂温克族驯鹿
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鄂温克族人和驯鹿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驯鹿 -圣诞驯鹿
驯鹿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北极驯鹿又名北方鹿,并非驯养之鹿。驯鹿区别于世界上其他鹿种的最大特点是,雄鹿和雌鹿都长着树枝般的角。驯鹿的名字是从印第安语“克萨里布”演变而来,其意为“雪路先锋”。这个名起得非常恰当,因为它强壮而灵活的四肢及那坚硬而宽大的四蹄,使它不仅在雪地上行进自如,也能从1米深的坚硬雪里刨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