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华和亲史,当首推王昭君。然而,作为和亲第一人的刘细君,知道的人却为数不多。
刘细君(前121年―前101年),观其一生真可谓身世曲折,几经沉浮,身兼诸多之最:
1.公主——奴隶——公主,刘细君原为西汉宗室,系江都王(今扬州市)刘建之女,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刘建谋反未成后自缢,刘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刘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但依律没籍为官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汉武帝之子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由于刘细君气质超凡,美貌脱俗,机敏可人,深受广陵王的喜爱,复收为养女,复贵为公主。刘细君小小年纪便经历,从贵为公主到没身为奴的万丈跌落,又奇迹地祥云罩顶,复归王室;此为第一最。
2.聘礼千匹良马,元封三年(公元前105年),张骞出使西域时,与乌孙国交善。后乌孙因担忧匈奴胁迫,决意派使者献马于汉朝,并愿娶汉朝公主,两国结为兄弟。汉武帝拍板决定:“必须先纳聘礼,然后遣送公主。”乌孙遂以一千匹良马为聘礼。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派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乌孙王猎骄靡,《汉书》记载:汉武帝赐给车马和皇室用的器物,还为她配备官吏、宦官、宫女、役者数百人,“赠送甚盛”。公主刘细君的聘礼——良马1000匹,堪称天下第一,即使当今中国之超级土豪也望尘莫及。何况还有皇上钦赐的不菲嫁妆,也丝毫不逊色;这是又一最。
3.悠悠、浓浓思乡情,据民间传说,刘细君从江都国(今扬州)出发至长安的途中,刘细君行至安徽灵璧时,曾停车驻马,手抚巨石回首故乡,久久不忍离去,以致在石壁上留下了深深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被称为“灵璧手印”。元代诗人钱惟善久仰这位和亲公主的大名,著《灵璧手印篇》纪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于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更有“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反映刘细君的思乡之情。生于、长于江南水乡小女子视西域大漠为畏途之心境,一览无余。
乌孙王猎骄靡左右逢源以匈奴女为左夫人,以刘细君为右夫人,(乌孙人以左为上),屈居于匈奴女之下。贵为汉朝公主的刘细君自然忿忿不平,于是自建宫室居住,在一年中只数次与猎骄靡聚会,喝酒吃饭。猎骄靡年老,语言又不通,刘细君很是悲伤,自作《悲愁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凄凉委婉之声跃然纸上,整个一个汉代版的“留守女人”。汉武帝闻听说后,甚是怜悯,每隔一年就派使者为刘细君送去帷帐、锦绣等物,以示关爱。“灵璧手印”和《悲愁歌》算得上情、才双绝。
4.悲苍、乱伦的异域生涯,乌孙王猎骄靡暮年时,意将刘细君嫁给孙子军须靡。刘细君开始不从,并上书给汉武帝禀报此事,汉武帝回曰:“随从乌孙国风俗,汉想要与乌孙联合灭匈奴。”刘细君为了和亲大义,只得违心屈就委身于军须靡。后猎骄靡去世,军须靡代立为王。军须靡与刘细君生有一女,名叫少夫。王昭君出塞,依照匈奴习俗先后侍奉父子二位单于,而刘细君却要委身于爷孙之间,从奶奶到孙媳妇的错位,就猎骄靡与军须靡关系而言,“少夫”的身份亦姑(刘细君与猎骄)、亦女(刘与军须),名符其实的乱伦之最。
江都公主刘细君在乌孙只生活了五年,便在忧郁压抑中早逝。她作为中华史上和亲第一人,用弱女子一己之身换来大汉边疆数10年的稳定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功不可没。
尽管刘细君血统高贵,但在以貌取人的世俗社会,公主刘细君还是被宫女出身的四大美人王昭君盖过风头,鲜为后人知晓。所幸,扬州市汉陵苑内,专为刘细君辟有展厅一座,使其生平得以留世。
20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