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到中年》杂谈
影片《人到中年》,198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一举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叙事风格哀而不伤,让人为之动容,并引起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潘虹凭借陆文婷的角色获得了当年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潘虹扮演影片中的陆文婷时还不到三十岁,但是,她却把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和一位母亲演得非常精彩,特别是潘虹眼神里的忧郁赋予了陆文婷经典的情感表达,成为那个年代一道难以忘怀的感叹。
影片书写了人生的无奈,表现了几个理想主义者如何不得不向现实屈服。陆文婷败给了官僚和自己孱弱的身体,傅家杰向这个拖累了他的家庭低头。。。影片描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思想纯洁,理想热忱。。。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也逐渐彰显,让人们看见了一个充满理想、积极上进、热情高涨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常有热烈的“全国大讨论”,那个时代的公理、正义和道德评判被提到一个到现在都值得我们缅怀的高度---在这个时候重提这个电影,不禁让我们生出无数别样的感慨。
影片中的陆文婷,她是位中年女医生,她医德高,医术精,为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倾注全部心血;同时,她家务拖累重,住房条件差,经济待遇薄。她长期地“超负荷运转”,却从不怨天尤人,甚至在心力交瘁、生命垂危之际,还在真诚地自我谴责。她作为女知识分子,对家庭、对社会、对所有有病和无病的人的深厚感情,表现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九死而不辞!她那种渊源于传统人格而又发射着现代光芒的忘我精神。。。借助电影深厚的艺术魅力无可阻遏地流泻了出来。当时,影片形成的“轰动”效应,除了反省“文化大革命”,表现了当时人民对沉闷生活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也在于陆文婷的人性所指。
影片表达了如此具有挑战性的一个主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已经是充满了一种莫大的令人敬佩的勇气的。无论是对文革后遗症的探讨,对官僚体制的批派,对知识分子无奈境遇的描述都是很有挑战性的,更何况是不留情面地对“马列主义老太太”的辛辣讽刺。
影片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基调,是片中引用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那首抒情诗,也算是那个年代的文化符号之一。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慢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虽然这首诗以配乐诗朗诵,以及那一段试图拍成MV式的镜头都不见得高明,大多将诗里朦胧的意象赤裸裸地呈现到“点死为止”,但作为抒情段落存在还是颇有效果。作为风格化要素的核心层面,既符合那个年代的审美共识,也将理想主义拔高到浪漫的层面,为影片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和冲突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影片中陆文婷着墨最多也最为丰满,傅家杰这个角色尚有性格的立体造型,演员的表演在这个年代看来稍显夸张,不过潘虹和达式常的人物表演确实不凡,尤其潘虹的一脸倦容堪称经典,那种千百万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个“马列主义老太太”现在看来很有趣。影片的时间线也比较大胆地采用了“相框套装”的格式,以闪回情节为主。影片在创作上的突破性探索,也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影片的结尾处理不理想,稍嫌遗憾,现在看来不如就定在终于醒过来的陆文婷疲惫的一笑上。。。留出空白,或许更有想法。
影片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重新回望,相信大家还是有许多感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