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赏析
东坡的词,无论是豪放之作还是婉约之作,都具有一种特别魅人的光彩,都能以一种深曲的思致和沉厚的情感久久地撼动读者的心灵;千余年来,它们就像一颗颗夜明珠,以自己灵动的异彩吸引着无数读者为之沉醉、痴迷。
下面这首《少年游》词亦是如此: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在《东坡乐府》中,堪称是上乘之作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韵致细腻绵长,像一杯散发着冷香的女儿红,让人醉得甜蜜,醉得迷离。
词的首一句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以短短的十三个字剪辑出了一幅雪中送行图。“去年”点明送行时间,“余杭门外”点明送行地点。巨大的时空张力牵引着读者的阅读视角,使读者的视角从对主人公未来的预期转向对其过去的回顾。这种视角的逆转是必要的,我们只有拂去时空的迷障、走近主人公的记忆深处,才能寻到她伤痛迷离的原因,这是了解全诗情感基调的必要步骤,也是把握主人公在等待中情感波动轨迹的重要基础。
“去年相送”说明女主人公的心上人离开的已经很久了,说明孤独寂寞的情思在她的心中已经酝酿的很久了,恐怕再过不久就会化为潮水喷涌而出了。然而她心中又何尝只有孤独寂寞呢?心上人离家既久,见了异乡花草,难免不会像在此地一样栖迟。即便他情坚意笃,奈我忧心忡忡何!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古诗十九首》中不就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沉痛担忧吗?
这还不算,更恼人的是分别的地方偏偏就在“余杭门外”,在那个近在咫尺的地方。每日里站在绣楼的窗口能望见它,到湖里采莲能看见它,上庙里求签要路过它,无论日出日落、细雨骄阳,它都在那里,像一颗戳在她心里的钉子一样,时时地刺痛她,提醒她:他就是从那里离去的!这不禁会让人想起李白《长干行》里那句“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的诗。门前生满绿苔,难道我们能以疏懒来责怪这位女子吗?她是不愿意扫去爱人的足迹呀!然而这足迹留着不仅不能缓解她的寂寞,反而会不停地噬咬她孤独的心,你看那足迹上的苔草绿的是那样放肆、那样欢乐,怎能不让她心碎!
送走心上人的那一刻,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绝望的哭泣,这一点,我们是从“飞雪似杨花”这句看出来的。送别而又偏偏赶上大雪飘零的寒冬,那种寒上加寒的悲戚定然是挥之不去的。但我们的主人公却把这些掩盖了爱人足迹的雪片看成了翻飞在烂漫春光中的杨花。为什会这样呢?难道是她伤心过度产生了幻觉?她是产生了幻觉,但不是因为伤心过度,而是因为心中还有着希望。她的心上人一定对她斩钉截铁地立下了誓言:明年春天,当杨花似雪的时候,我一定回到你的身边!有了这样的承诺,她从容多了:既然如此,那就等吧!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飞雪啊!飞雪啊!你快变成杨花吧?你要是变成了杨花,我的他就回来了呢!这样的希冀在她的心头,无疑像是一团暖暖的火,足以支撑她度过任何一个寒冬。
但是这样的希望并没有持续太久:“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春天已经快到了尽头,杨花已经和去年的雪花一样飞扬,而他竟然还没有回来!“今年”是和上句“去年”相对而言,是为了把读者的视角从过去拉回到现实中来。在过去的的那个时空中,虽然读者也为女主公感到伤心,但是见她满心希望,也就觉得欣慰许多。当读者被召唤回现实的时候,却不得不和女主人公一样感到了失望和恐慌。
当读到“今年”后面紧接着的这个“春”字时,读者的心中难免要隐隐一痛。春,是何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季节!这样的季节却要在孤独的等待中度过,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残忍。从李白《春思》一诗中我们也许可以体会春天给等待者心灵造成的荼毒: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光盎盎,她却只能独守空房,怎能不让人哀怨断肠?在这样的季节里,如果爱人回来了,等待的人到底会有多开心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李贺的一首名为《蝴蝶舞》的诗: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看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他的“白骑少年”今天就回来了,她简直是喜形于色了。难怪清人姚文燮在评价这首诗时会说:“春闺丽饰,以待良人。乃走马狭邪,如蝴蝶翩翩无定。今忽游罢归来,喜可知已。”这多令人羡慕啊!
所幸的是春天已经快到尽头了,最难熬的日子也终于熬过去了。然而春天虽已到了尽头,等待的尽头又在何处呢?在绵绵无期的等待里,我们又怎么能不允许她借酒浇愁呢?请看这一句“对酒卷帘邀明月”,写得是多么沉痛!这句诗虽然是化自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诗句。然而这位女子的寂寞,哪能与潇洒不羁、飞扬跋扈的李太白相同呢?我们把李白的诗也抄在下面,以便比较: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寂寞是英雄的寂寞,那里面蕴含着不羁之天才受到挫伤折辱后的寂寞深悲,这样的寂寞是大海一样的波澜壮阔的。李白毕竟是李白,寂寞了、失落了,他还可以用“行乐须及春”的痛饮狂歌与放浪形骸来求得暂时的解脱。这人生对李白来说固然荒凉落寞,但还有“相期邈云汉”的雄想来激励他生的意志。我们这首词中女主人公的寂寞是完全不同于李白的另一种类型,它是一股涓涓细流,从心中流出、从梦中流出,幽曲深婉,绵延不绝。我们试拿这二人饮酒的地点来做一个比较,这种区别就会更明了了。李白饮酒的地点是“花间”,这是一个外向的、开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长啸、可以醉舞,天与地之间的这个阔大的所在足以供李白这只“鲲鹏”畅游,然而我们这首词中的女主人公饮酒的地方却是帘幕重重的深闺,这是一个内向的、锁闭的空间,随着她“卷帘”这个动作的徐徐完成,读者一定已经看见了珠帘后面的那双美丽而忧郁的眼睛,这种寂寞只能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幽曲深婉。李白的《玉阶怨》诗反而能道出这种幽曲深婉之情的真意: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才是我们的女主人公的寂寞!清冷的月,清冷的夜,清冷的水晶帘,清冷的心。在百无聊赖中无论她是“卷帘邀明月”还是“却下水晶帘”,我们都能看见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能感觉到她凝睇望月时的深婉怨情。然而李白这首诗里的女子的性格毕竟还是与苏轼这首词的女主人公不同,李白这首诗里的女子是克制的,不管心潮是多么的翻涌,我们在表面上只能看见她对着秋月的那含情一盼。苏轼这首词里的女子却不然,她似乎已经有些自戕的倾向了,读者试看她独自一人在深闺中把那一杯杯仙醪一饮而尽的时候,她何曾顾惜到自己娇弱的身躯。《古诗十九首》中的那位思妇曾有这样的自勉:“弃置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可见她的心中还是存着重聚的希望的,而苏词中女主人公自戕的举动表明她似乎已经绝望了。
我时常觉得,只有人世间最深沉悲痛的情感才会外化为一种自戕的举动。比如说思念,当它没有发展到绝望的地步时,最多只会外化为一种愤懑和怨怒。请看下面两首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两首写得都是等待与思念,也具有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但它们却远没有一句“对酒卷帘邀明月”显得悲凉沉痛,因为她们或者迁怒于“黄莺儿”、或者连嗔带怒地以“嫁与弄潮儿”相威胁,但并没有要以任何方式来摧毁自己的身心的意思,因为她们心中并没有失却对重逢的希望。
当读者正在为女主人公的自戕之举感到痛心的时候,接下来的一句“风露透窗纱”简直会让人的心碎掉!黛玉《葬花词》里不是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之句吗?正好可以用来作这句诗的注解。
要想知道这种情绪是怎么被推向高潮的,我们还得从“姮娥”这个意象入手去进行一番探寻。姮娥就是嫦娥,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嫦娥奔月以后,引起了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的遐想,他们遥想月宫中的嫦娥一定是寂寞悲哀的。对嫦娥内心世界进行的探寻最成功的当属李商隐的这首《嫦娥》小诗了: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首二句写嫦娥因身的寂寞而引起的心境的微妙变化,烛影之“深”加上晓星之“沉,合起来正是她内心寂寞的“深沉”!在一个个无眠的长夜里,独自一人对着碧海一样的青天,这种自伤自怜自悼的悲哀是何等的深远绵长。从“应悔”二字可见她并没有因为成仙而自喜,而是因不能与爱人长相厮守而感到可悲,如果还有重新再来的可能性那也不失为一件幸运的事,可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因为像“碧海青天”这样无法逾越的障碍早就宣告了重逢的无望。所谓“夜夜心”也只能是沉痛悲哀的绝望之心了。
这种绝望正是我们这首词里的女主人公此时的心境。绝望的“姮娥”在这个时候出现其实正是她自己的绝望的内心的一个魅影。如果一个人的心被绝望的情绪占据了是极易出现恍惚迷离的幻觉的,你看“恰似”、”分明”二字所表现出的情景不正是神志不清的主人公眼中出现的幻象吗?画梁上一对燕子正依偎在一起,软语温存。这不正是她苦苦等待的那种幸福吗?也许她有确实是有些绝望了,但从这朦胧的幻想中我们又能感到她的心还没有死,依旧还保留着一米希望的阳光。
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再至绝望,绝望中而又没有放弃希望。这就是这首词的女主人公内心所经历的情感历程,明确了这样的轨迹我们对这首深情绵渺、韵味悠长的小词也就能有更深的把握。清人王文诰认为东坡创作这首词的原因是“公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弄清了这首词中女主人公心绪波动的轨迹,大概也能窥见东坡彼时心境之一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