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光武器最怕雾霾说起
前几天美国《星条旗报》报道,美国海军今夏将在两栖运输船坞舰“庞塞号”上部署首个固体激光武器。这种武器可以单人操作,主要是应对“非对称威胁”,包括无人机、快艇等。有美媒称,美国激光武器将来还可作为攻击“航母杀手”DF-21D的一种手段。
由此,激光武器的特点和防御方法成了网上议论的焦点,军事专家张召忠在接受央视《海峡两岸》采访时称,“激光武器有劣势,雾霾就是对付激光武器很好的一个防御,激光武器最怕的就是雾霾,雾霾是什么东西,我看了一下雾霾的构成,里面有微小的金属颗粒,这个金属颗粒你把它放大以后就是一个一个小钢球在空气里头弥漫着,那激光能穿透它吗?PM2.5到四百、到五百、到六百的时候,对激光武器的阻止最大了,根本穿透不了,比方说在没有雾霾的天气下,激光武器的作用距离是10公里,有雾霾的情况下一下降到1公里。”
张先生的这些观点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激光武器的效能受气候的影响的观点本没有错,但由于张先生的节目的播出,正值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地区处于多日雾霾之下,加上在短时间内也难于说明激光武器这样的复杂问题,就必然会引起网民的吐糟。
激光武器的发展已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美国军方在新墨西哥导弹试验场首次进行战术激光武器试验,成功摧毁了一枚飞行中的喀秋莎火箭,成为世界上第一次摧毁动目标的激光武器试验。1975年10月,美军在印度洋上空的647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受到来自苏联西部的强红外闪光的干扰。很快,“苏联激光武器攻击并破坏了美国卫星”的消息,像一场台风席卷了整个美国,在全世界也引起了强烈震动。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著名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勾划了运用激光武器进行战略防御的大胆设想。1998年9月,美军进行了一次反卫星激光武器发射试验,这一试验利用固定在地面上的激光武器,将地球轨道上一枚美国军用卫星摧毁,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激光武器摧毁太空中的卫星。
激光武器的发展存在技术瓶颈。小型化与受气候影响是制约激光武器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方面,激光武器需要大量的电能,在能量储存设备微型化(如高能电池)的问题没有解决前,比较难于实现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高功率激光武器系统的运行,对气象环境的要求非常之高,它的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状况。一旦碰到恶劣的天气,或者空气质量不好的时候,激光武器的威力往往会大打折扣。
这次美国海军部署的激光武器是由美国雷神公司研制的,它已进行过多次试验。在这2010年的一次试验中,当4架无人机以480公里时速,飞过美国加州圣尼古拉斯群岛美国海军基地的上空时,位于3.2公里之外的美军战舰上的“密集阵”雷达系统开始工作。它利用光电追踪和无线电探测到无人机的距离和方位等信息,并将其传输给激光武器系统,后者随即发射32千瓦的激光能量束,数秒之内,就将4架无人飞机全部烧毁。由于这种战术激光武器的射程不远,受气候的影响较小,当然也不会受到中国上空雾霾的影响。
对于战略激光武器来说,当然要考虑中国上空雾霾的影响,但它对美国激光武器的影响,会远小于它对中国激光武器的影响。若美国用战略激光武器拦截中国的弹道式导弹,它可以在太平洋上空进行拦截,同时美国也可用受气候影响较小的机载激光器和星载激光器进行拦截。最后,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军正在研究自适应光学和多种秘密措施,来提高激光武器在恶劣天气下的效能。
2012年4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了《改变游戏规则-定向能武器的光明前景》报告,呼吁美军要通过大力发展陆、海、空、天各类平台上的定向能武器,尤其是激光武器,以实现美军新的作战优势,并毫不掩饰,美国将定向能武器用于未来“空海一体战”,以对付中国军队。面对美军的真刀真枪,当然不能以“激光武器最怕雾霾”,而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