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教学思考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
李正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老师不仅不能积极规划选修课的教学,不能慎重对待,新瓶装旧酒的情况还屡见不鲜。
一、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教学的误区
1.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
很多老师可能会感慨,必修教材中的文章虽然不错,但以前教材中许多经典篇目都被删除了,幸亏选修教材把那些好作品补充近来;补充原本没错,但有的老师可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依然篇篇精读,篇篇精练,古诗词鉴赏题排山倒海式地涌向学生,其实这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作法。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我们老师心里无法舍弃的应试情结有关,广大教师依然深信题海战术的威力,而无法接受新课程的一些科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问题,提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我认为具有这种阅读能力的学生,考试成绩肯定差不到哪儿去。
2.将选修课上成习题课或知识归纳课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应考的复习辅导课。”我们的许多老师在教授一些选修课时,可能无视编者的良苦用心,干脆将课文拿来作为练习的材料,于是课堂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高中语文选修课分设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文化论著研读。每一种选修模块都有各自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教师只有在认真学习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注重过程和方法的阅读,简单的知识传授的阅读,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无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将选修课的选择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尽管新课程改革的专家们一个劲地在喊:选修课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选修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选修课的教学和必修课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要防止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的倾向。但是,有些老师在教授选修课时,可能无视学生的差异,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学生选择文本,那种本该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荡然无存。其实说到底,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选修和必修都应该是学生本位教学,而非教师本位教学。阅读教学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充满灵性。还文本选择权给学生,教师给予科学指导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将选修课的话语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教师教授选修课时,可能会积极发挥个人特长,课堂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目中无人”;看不见学生“昏昏欲睡”“表情麻木”“目光呆滞”。选修呈现出“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态势。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本着“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充分认识到“课堂主题是学习,而不是教授”。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应该是学生本位的教学,而非教师本位或学科本位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即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面对新课改,每个教师都应该先改变教学观念,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有颠覆了教师的话语霸权,新课改背景下的选修课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我个人认为,以上几种在中学语文选修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没有真正的解放思想,只有真正的在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真正内涵,才能真正将选修课区别于必修课,还选修课广阔自由的空间。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巨大挑战。高中语文选修课选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已成为语文教师探讨的新课题。我认为选修课要上好,至少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为了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教材编写者还设置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因此,我们必须弄清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新课程既强调基础性、均衡性,又重视选择性的特点。高中阶段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最基本的语文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必需的语文素养;选修课的学习,则是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让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学习某些较深的内容,从而发展专长。选修课程应当以必修课程为基础,必修课程的开设应当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
其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体现了新课程既重视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又重视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特点。高中语文新教材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即必修教材由五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都有综合性,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选修教材也包括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分若干模块。必修与选修相互联系:⑴必修涉及选修:有的依据文体把文本组合成为单元,有的依据内容把文本组合成为专题;⑵选修体现必修:选修内容则是把必修所涉及的学内容分系成列,有的以史为线索,有的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线索,有的则依据区域或流派集合成选修模块,供有了必修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选修是在必修基础之上的拓展和提高。
最后,在教学操作中,选修课有别于必修课。我们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也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课、人文课。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不赘述。
2.正确认识“学完”与“教完”的关系。
现在的普遍的情况是:教材容量大、内容多、授课时间紧。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个单元,每单元的内容也很多,这即使在大学,要在9周内教完,也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此,教师对选修教材的处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材处理上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学完”教材,未必就是教师“教完”教材。长期以来,我们教师“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往往只是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深入思考怎样去“用教材教”。
我们是以本为本不越雷池一步,还是以学生为本灵活处理教材?是从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是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还是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答案不言而喻。
回答好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实事求是地审视、处理好选修教材。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基本“学”完则是完全可能。
有的重点内容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内容则可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内容精深,角度较专,与教师知识结构距离较远,教材容量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不可能“教”完,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我们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操作只会加重学生负担。
3.正确把握思维拓展的“活”与“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成为新课程选修教材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有疑敢问,有疑善问,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鉴赏、探究、表达、交流的多种方法,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如新课标总目标所提出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握好选修课拓展的“度”,也就是说要做到“适度”拓展。那么,拓展的“度”在哪里呢?我认为,我们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按照课标“教学建议”的提示:“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也就是说,不要过于追求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化,选修课的内容和方法都应符合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其次,不要忘记高中选修课也具有基础性的一面,要适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特别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关内容的联系,“拓展”应是在必修基础上的适当加深和拓宽。
最后,要考虑如何使课堂的探究“活”而有“度”。在选修课教学中要注意:⑴探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解文本中起怎样的作用?要分清问题的大小、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⑵对探究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善于辨别、筛选,有所选择;⑶要紧扣探究要求,不能漫无目的“放羊”。⑷运用多媒体手段,要注意有助于语文活动,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喧宾夺主,把手段当成目的。
4.正确采用不同的教学与授课方法
选修课程有多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其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应有一定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与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当然,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追求灵活多变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防止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每堂课最好能围绕一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每次学习中都要确立重点、对象和方向,不同的教学单元应体现出不同。因此,需要善于发现,并围绕这不同的重点、对象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
⑵防止被动接受,力求主动发现。选修教材的教学应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研习什么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在阅读求证中发现。
⑶防止孤立片面,力求全面公正。选修教材教学的成果既有显性成果,又有隐性的成果。显性成果表现为学习的具体结论,我们不能对此要求过高,只要论之成理、言之成据即可。我们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品质的有效培养。
总之,如何上好选修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既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望而生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静态或消极地对待新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