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股市大涨56点,收盘后趁着高兴劲去看了场《1942》。
看完《1942》,情绪又低落了,胸闷气急,似有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再难张口,也要点评几句,跟“吃了桑叶要吐丝”是一个理。
影片一条主线贯穿全剧,那就是大地主一家带着长工栓柱与佃户瞎鹿一家结伴,随千万难民去陕西逃荒的历程。逃难途中,饥、寒、苦、累、脏、死围绕左右。最先是大地主的儿子被饥饿的乡民抢粮打死,母亲还扑倒在他身上哭号。之后家被饥民付之一炬,大地主一家被迫逃难。起先逃难过程中,驴车上还藏有不少粮食及银元,但遭遇溃兵抢夺后,银元没有了,粮食没有了,驴车被强征了,他们真的成了难民了。再之后,儿媳妇生完孩子五天没有吃的活活饿死,就连哭的人也没有了。再后来老婆也死了,说的是“死了好,不受罪”。接着女儿被卖妓院,换来5升小米,老地主除了背过身去,啥也做不了。再最后,刚出生的小孙子被闷死,他只叹这世上竟留不住一个能陪他的。最后老地主万念俱灰时,捡了一个死了全家的小女孩,两个人走在望不到头的乡野路上。那小姑娘就是作家的母亲,由于经历了1942年可怕的逃难史,她的有生之年再也不吃肉。另外,银幕上佃农瞎鹿的一家亦很惨,先是瞎鹿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之后,他的老母又气又饿走了,接着,她的老婆花枝改嫁栓柱,再之后花枝央求栓柱卖她换粮食,只不过要求栓柱照顾她的两个孩子。为了4升粮食,为了各自的活路,栓柱答应了。不过很遗憾,栓柱没尽责。两个孩子随栓柱扒火车去陕的过程中走散了,栓柱在火车上找不到两个孩子,勇敢地跳下火车,想去上车地点再找找看。不想途中遇上了日军,最后被残暴的日军少佐刺死了。
电影《1942》情节不曲折,非常简单。但悲情又煽情。银幕上演绎的凄惨故事,却能撕开人最坚硬的伪装,直抵人心,让人惊恐地流下两行眼泪。尤其是一望无际的逃荒队伍和日军的飞机在灾民头上呼啸而过,紧接着炸弹落下,冰天雪地里,顿时泥土飞扬,血肉四溅以及狗食人尸的画面。
我认为《1942》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民族心灵史”。因为,它展现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所以,我觉得冯小刚很了不起,敬畏历史,尊重事实,为我们民族还原真相,尽了一份很大很大的力,像个真正的国际大导。他放弃传统的商业大片,创作真正的电影,敢说出人间真话。有意思的是那场灾荒评估报告,官方统计,死了1042个人,实际却死了300多万人。
内人说冯导没胆拍“三年自然灾害”。可我觉得冯导已唤起人们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反思,等于拍了一半。我期待着冯小刚或者其他导演能拍解放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别让我等太多年啊!当然这主要取决于政策的解禁程度。顺便说一下,内人和我同为60年出生,祖籍均为安徽,那里曾经发生过远比1942更惨的三年自然灾害,因为省政府封锁了汽车站、火车站,难民逃不出来,所以,许多亲戚在啃光树皮、观音土后,还是难逃一死。
一九四二,饿死的同胞们死前嘟嚷着:“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很可惜,十八年后发生了1960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再过了18年,再次投生,结果更惨,偏偏赶上了计划生育,压根没生出来。
最后总结六点观后感想:
1、1942年河南发生了天灾,不过天灾还伴着几许人祸。不管怎样,但政府还是承认了,并惩办了三个贪账枉法的官员。很滑稽的是,枪毙贪官时,大官却嫌饥民围观太少。[唉,赈灾时怎么却嫌饥民太多?]
2、幸亏1942年受灾区域仅是河南一省,不是全国,否则,真要影响抗战大业了。不过,当时的百姓可以逃荒,政府最后还动用火车运送灾民。而陕西方面在接纳几百万难民后,不堪重负,最终派军队堵死了入陕西的铁路。不过,那场面虽然心酸血腥,但我能理解陕西父母官不想成为第二个河南的苦衷与无奈。
3、豫军蒋司令非常可恶,灾年还要征粮。还振振有词:灾民死了,国家还在。士兵死了,国家没有了。虽然表面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我就是接受不了,而且一时找不出反驳的理由。相反,日军高官认为中国百姓也有生的权利,民以食为天。结果侵略者先于我们的政府开仓救济饥民,笼络沦陷区的饥民人心。也难怪日军6万竟能打败了豫军40万。蒋委员长失策啊!
4、灾情是封锁不住的,再怎么封锁,消息还会被传出的。美国记者白修德实地调查,四处奔波,揭露真相,真好样的!有一点遗憾,没见当官的饿死。可能当官的要发飙:蛇无头不行,百姓没人领导更不行。
5、大灾面前,人很难守住人性的底线。除了死神,人们什么都不怕!除了毒药,人们什么都敢吃!为了填饱肚子,很多很多的人,本能地扔掉最基本的道德干坏事。
6、祈愿1942年的灾荒及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千万千万不要再光顾我们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