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典名著异曲同工有许多个“三”,亦是其中最精彩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三”是一个很特别、很重要的数字。一方面,“三”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从一、二就到三了;另一方面,“三”又表示多数或者多次,是表示大约之数,“再三”、“再三”也。只不过,“三”在表示多数、多次中又是最小的、最起码的,所谓“三三得九”,“三”是最小的,“九”是最大的。《老子》即《道德经》里的最前面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文解字》亦云:“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带“三”的字眼。完全可以这么说,在从“一”到“九”的九个数字当中(“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几乎很少用到),“三”这个数字是使用最多、最频繁、最普遍的。
比如:三皇(五帝)、三王(二帝)、三宫(六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教(九流)、三山(五岳)、三坟(五典)、三江(五湖、七泽)、三省(隋时为中书、门下、尚书,唐时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六部)、三头(六臂)、三头(六面)、三头(六证)、三茶(六礼)、三亲四(六)眷、三姑(六婆)、三台(八座)、三班(六房)、三光(日、月、星)、三军(海、陆、空)、三才、三元、三极、三仪、三灵(均指天、地、人)、三气(天、地、人之气)、三官(天地人官——天、地、人,天地水官——尧、舜、禹)、三牲(牛、羊、猪)、三花(精、气、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三态(固、液、气)、三时(过去、现在、未来)、三尊(君、父、师)、三代(祖、父、己,或父、己、子)、三叉或三岔口(即歧路)、三礼(天神、地祗、人鬼)、三木(套在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已(三度或多次罢官)、三辟(多次征召)、三五(十五天、十五岁或十五年)、三九(天气)、三伏(天气)、岁寒三友(松、竹、梅)、三重(青天或地狱)、三魂(出窍)、(君子)三戒、三法(租、庸、调)、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三公(周代为太师、太傅、太保,一作司马、司徒、司空,秦汉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南宋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台星(上台、中台、下台)、三仙岛(蓬莱、方丈、瀛洲)、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家村(泛指偏远小乡村)、三不孝(曲意阿从、亲老家贫、没有儿子)、佛教三皈依(佛、法、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江口、三脚猫等等。
此外还有大量与“三”有关的成语、典故、俗话等:事不过三、举一反三、三位一体、一唱三叹、二三其节、两头三绪、两头三(白)面、三三两两、三心二意、三冬两夏、三言两语、三天两日、三番两次、三拳两脚、三步两脚、三瓦两巷、三饥两饱、三节两寿、三盈三虚、三起三落、三薰三沐、说三道四、推三阻四、挑三拣四、朝三暮四、三清四白、三老四少、三病四痛、三长四短、三翻四覆、三汤两(五)割、三朝五日、三年五载、三番五次、三差五错、三尸五鬼、三荤五厌、三令五申、咸五登三、三街六(两)市、六街三陌、三不拗六、六问三推、三毛七孔、八难三灾、三回九转、九蒸三熯、三槐九棘、三等九格(般)、三风十愆、三思而行、三缄其口、三怨成府、三告投杼、三阳开泰、三兽渡河、三人成虎、三国分晋、三日新妇、三复白圭、火冒三尺、日上三竿、亡秦三户、孟母三迁、狡兔三窟、阳关三叠、朱弦三叹、白璧三献、一饭三吐哺、二桃杀三士、三人行必有我师、三过家门而不入、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三省吾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余声绕梁三日不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等。
历史、地理方面的文化知识,还有大量与“三”有关的内容:中国三大岛(台湾、海南、崇明)、三大半岛(山东、辽东、琼州)、三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长江三峡(巫山峡、瞿塘峡、西陵峡)、古代三大绸市(杭州、湖州、盛泽)、三珍海味(上八珍——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中八珍——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鸟鱼蛋)、古时三宝或曰三国粹(瓷器、丝绸、茶叶)、全国各省市的三宝(如东北三宝——人参、鹿茸或貂皮、乌拉草)、民间每年盛行过农历“三月三”与“九月九”两个节日、三公(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三少(王羲之、王承、王悦)、三仁(微子、启子、比干)、诗经三类(风、雅、颂,及赋、比、兴)、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大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黄公)三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冯(冯梦桂、冯梦龙、冯梦熊)、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的二拍、三任(任渭长、任伯年、任熏)、明末清初三大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江右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乙酉三才子(郭沫若、郁达夫、胡兰成)、安福三才子(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唐伯虎点秋香之三笑、许多小说与影视剧创作喜欢搞的三部曲、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近代宋氏三姐妹(宋庆龄、宋美龄、宋蔼龄)、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今天的三突出、三讲与三个代表等等。
正因为“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位如此重要,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如此频繁地出现,影响如此之大,所以,在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中也出现了许多的“三”,大同小异、色彩纷呈,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并且,其中出现的那些“三”,不管是人物、事件、词句,都成了该书最精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部分之一。
首先,《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国古典章回演义小说的最高峰和主要代表。其中的“三”也是用得最多、最好的。比如说,它的书名“三国演义”中就有个“三”字,全书也是围绕着“魏蜀吴三国鼎立”在写。其章回中,有十余个是带了“三”字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会合三将、刘玄德三顾草芦、定三分隆中决策、荆州城公子三求计、三江口曹操折兵、三江口周瑜纵火、孔明三气周公瑾、诸葛亮智取三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等等。
在这些章回里,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显然是最精彩、最有影响的三个段落,被后世许多人所提及和引用,并创作、改编、拍摄了小说、诗词、民间故事、戏曲、影视剧、书画、游戏等大量文艺作品。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精心设计的第一个故事,该民间传说大概在宋元之际就开始流传,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它宣扬了古代的江湖义气、兄弟情谊、男子汉气概。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里,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亦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初载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真心诚意,不耻下问,礼贤下士,虚心求才,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人才。
东汉末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毛泽东曾在其文章、讲话里,多次提到三国里“三顾茅庐”的故事,显然很是喜爱之。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这是作者虚构的,为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这不过是小说家的文学手法。
在该书第五十一回里,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在第五十五回里,刘备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使计让刘备安然回到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吐血。
在第五十六回里,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又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喊着“既生瑜,何生亮”,口吐鲜血,不治身亡。
其次是《水浒传》里,也有许多与“三”有关的内容。如其章回中,有施恩三入死囚牢、镇三山大闹青州道、还道村受三卷天书、拚命三火烧祝家店、宋公明三打祝家庄、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宋江三败高太尉、三山聚义打青州、关胜义降三将等等。其中的人物,亦有少华山三杰,阮氏三兄弟,梁山三大首领(卢俊义、晁盖、宋江)、三大好汉(林冲、武松、鲁智深)等等。还有三大庄(祝家庄、扈家庄和李家庄)。
其中最精彩的段落,自然非三打祝家庄莫属。该故事讲宋江攻打祝家庄,首战失利,乃约李应不助祝家庄。二次进兵,遇扈家庄扈三娘擒去王英;后林冲擒住三娘,扈庄求和,不助祝家庄。宋江筹思破庄之计,适孙立携眷友来投,随计用里应外合,使孙立等假投祝家庄教师栾廷玉,佯称合御梁山;又差石秀出战,故为孙立擒去,使祝家庄不疑。乐和于祝家庄内智锄祝小三,结合庄民钟离父子等内应,这边宋江外攻,遂大破祝家庄。
三打祝家庄的胜利,使得梁山泊基本上扫平了以祝家庄为首的独龙岗黑帮势力,抢劫了巨大的财富,祝家庄光粮食就有50万石;还有扈家庄和李家庄的财富,也都归了梁山。梁山的人马实力也得以大为扩充。以孙立为首的登州派系是主动投靠的,而李应、杜兴、扈三娘则为胁迫。但不管怎样,梁山组织的头领已增加11人,扩充到60人。
对梁山泊众英雄好汉来说,三打祝家庄是个重要里程碑,是梁山组织大规模对外暴力行动的起点,也是晁盖时代向宋江时代过渡的转折点。对宋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从此再无阻挡,梁山的领导权慢慢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毛泽东对此故事亦极为感兴趣,曾无数次提及。
《西游记》里同样有很多个“三”。如全书分三大段落:孙悟空故事、唐僧与唐朝廷故事、孙悟空与唐僧等人西天取经故事。唐僧又叫唐三藏法师。唐僧有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诸章回题目中,亦有孙悟空三岛求方、尸魔三戏唐三藏、三年故主世间生、三清观大圣留名、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孙行者施为三折肱、黑松林三众寻师、三僧大战青龙山、三三行满道归根等等。
自然,三打白骨精和三借芭蕉扇,是其中最出彩、最著名的两部分,也是毛泽东经常提到和借用的两个故事。
三打白骨精故事说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内,住着一个凶残、狡猾、善于伪装的千年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她先后变幻为上山送斋的村姑和朝山进香的老妪,全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白骨精心有不甘,第三次变成老丈,又被孙悟空识空并打死。白骨精利用唐僧心慈,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三借芭蕉扇故事说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风尘仆仆朝西行去。走着走着,渐渐觉得热气袭人,难以忍受。此时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圆八百里内寸草不生。他们又从卖糕少年嘴里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孙悟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铁扇公主是牛魔王之妻,红孩儿之母。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悟空结下冤仇,铁扇公主哪里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铁扇公主喝茶之际进入其腹中。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哪吒及天神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是个另类,是一部奇书,是突破,是独创。它走的是一条与传统演义小说几乎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它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它的艺术价值,却又达到了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所以在《红楼梦》里,虽然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并不像别的小说中有那么多的“三”,但细细分析起来,也还是存在的。比如小说总体而言就分为三个部分:玉的诞生——玉的失去——玉的复得。就连那个农家老婆子刘姥姥,也刚好是先后出现了三回。特别重要的是,小说的三位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他们之间的三角恋,即是全书故事的主体。毛泽东亦经常提到这三个人,提到他们之间的感情等各种关系。
此外,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可以总结出许多个“三”来:贾府内三家(荣国府贾赦与贾政两家、宁国府贾珍一家)、贾府外三家族(史家、王家、薛家)、贾府三姐妹(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元春并不在贾府里)、贾府外三娇姝(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若不说林黛玉、薛宝钗,那就是史湘云、邢岫烟、薛宝琴)、贾府三老爷(贾赦、贾政、贾珍)、贾府三太太(王夫人、邢夫人、尤氏)、贾府三公子(贾珠、贾琏、贾宝玉)、贾府三少奶奶(李纨、王熙凤、秦可卿)、贾宝玉三男同志(秦钟、柳湘莲、蒋玉菡)、贾府三王家人(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尤家三姐妹(尤氏、尤二姐、尤三姐)、李家三姐妹(李纨、李纹、李绮)、贾府三丫头(鸳鸯、平儿、袭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