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点亮”生活
从老家只身来到坝上草原乡的一所小学,以民办教师的身份一路干到一校之长,郭凤芝努力了20年。
眼看着儿女相继到了上高中的年龄,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小学校长职务,到县城某机关幼儿园做起了小班老师。虽然辛苦些,但儿女能进入县高中就读,郭凤芝“觉得值了”。
1994年,她被确诊为心脏夹层动脉瘤,经医院救治,病情得到控制,但由于药物过敏,导致她一只耳朵4级听力残疾。
两年后,郭凤芝的单位倒闭,她随即下岗。没了工资、报不了药费,老家的房子和公婆家里的牛羊,都被卖掉贴补家用,为了给郭凤芝治病,家里又先后举债20多万元。一向自立自强的郭凤芝,不愿看到别人投来的异样眼神,更不愿和熟人谈起窘迫的生活,3年中,她从未踏出家门。
家里人的不离不弃和亲朋好友的援手相助,使郭凤芝逐渐找回了生活的自信。为了儿女的学费,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心脏病还没好利索,肯吃苦的郭凤芝就开始外出找活干。那些年,她开缝纫铺和书店、刻美术字、写广告牌、上山刨药、承包荒山、与人合伙养牛养羊。夜里剪窗花,做刺绣,午夜12点前睡觉简直是奢望。在人前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的郭凤芝,却在独自出门时不知哭了多少回。
每当别人问,郭凤芝是如何教育出成绩优异的儿女时,她总说不出啥。其实,儿女们是被她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他们相继考进南开大学等高校,毕业后过上有楼有车的生活。郭凤芝夫妇苦尽甘来,在孩子们看来,两位老人该“歇歇了”。
郭凤芝每月都会收到儿女们的500元钱,这钱是他们召开“家庭会议”后定下的,目的是让她好好“玩儿”。不喜欢打麻将又不爱聊天的郭凤芝,一心要“琢磨点儿事儿干”。
受母亲的影响,郭凤芝从小对剪纸、刺绣情有独钟,5毛钱一张的窗花,曾帮她在下岗期间度过难关。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偏爱,贯穿于她的生活中,连手机的铃声都是黄梅戏《女驸马》。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麦秆画,让闲不住的郭凤芝怦然心动。但麦秆画不仅选材苛刻、工序复杂,还要求制作者具备剪裁、雕刻、熨烫等技术,以及超出常人的耐心,要想全弄明白,绝非一朝一夕。
郭凤芝开始着了魔似的学做秸秆画。麦秆画人家有专利,高粱杆太硬,多次试验后,她看上了农村处处可见的玉米秸秆。3年来,郭凤芝秸秆画制作技术成熟起来,利用小剪刀、锉刀和改锥、线团等简陋的工具,她创作出了一系列玉米秸秆画。而家乡的青山绿水和代代流传的民俗民风,不断激发着她的灵感。
做普通的“好人”
付出终有回报。郭凤芝的玉米秸秆画研制成功,而日本友人以每幅500元的价格,一口气买走300幅画,让她觉得这秸秆画应该能干“大”。在家人的帮助下,她获得了国家专利,注册了商标。村里的两名残疾人,成了她第一批弟子,来自海内外的订单,也飞进了这个普通农民的家门。
郭凤芝的工作室有3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残疾人,剩下的全是下岗工人。作了“领头人”的郭凤芝,不仅要精于管理、忙于创作,还要为徒弟们的吃喝拉撒操心。为了省钱,郭凤芝上山捡柴火,给大伙做中午饭,房前屋后的活,她都要自己干。谁家有困难,她都要帮上一把。
每周四和周五下午,郭凤芝都会到丰宁第四小学,无偿担任聋哑学生的老师。她手把手的教孩子们制作秸秆画,就是希望他们能“学一门手艺,混口饭吃”。为此,郭凤芝还专门学了手语。
郭凤芝还带着附近村民在农闲时制作“满乡鞋垫、布老虎”等手工制品,对想学剪纸、刺绣和秸秆画的,她会毫无保留地教。有学成者独立开店,制售与郭凤芝相似的秸秆画,但她对竞争并不在意。
多年来,郭凤芝还清了10年间借来的30多万元债,还出手帮助身边的人。与她比邻而居的村民,还是从没见过她面的出租车司机,对郭凤芝的评价只有一个——好人。
“如果没有那段穷困潦倒的日子,我可能也没有这份心。得过那场病,‘死’过一回的人,好多东西都看开了。”郭凤芝曾说。
十多年前,她上山挖野菜时碰到的“山友”,哭诉考上大学的孩子没钱念书,郭凤芝第二天给她送去1000块钱。多年中,5个上了大学的学生,接受了她的资助。
郭凤芝曾以河北工艺美术大师的身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参与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最让她难忘的,不是游客的赞叹和专家的肯定,而是在现场碰到的一个奥运会志愿者,年轻人向她深深鞠了一躬,一字一句的说:“郭老师,感谢您,我是您资助过的学生。我已经上研二了,我是法语翻译。”
此后,郭凤芝捐赠给北京奥组委的秸秆画《升腾》,被奥组委以10万元的高价拍卖,这些钱全部捐给了四川灾区。
郭凤芝说,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要给这些残疾孩子撑起一块遮风避雨的地方。去年6月,郭凤芝的丈夫得了恶性肿瘤,需要马上动手术,心力交瘁的郭凤芝关闭了工作室。得知郭大姐的遭遇,徒弟们赶到医院,跪在医生面前,“他们说:‘谁倒下,郭老师都不能倒啊。’医院当即给我们免除了部分医疗费……”说完这些话,一向开朗乐观的郭凤芝,眼含热泪,一时语塞。
丈夫的身体稍有好转,郭凤芝又忙着筹建新工作室。附近村民听说后,带上工具帮着盖房子,郭凤芝拍下的照片中,村民对着镜头憨厚的笑着。
十多天后,郭凤芝的工作室将步入正轨。虽然这些日子身体不太好,但郭凤芝的心里却越来越敞亮。她指着院落外即将建成的国道说:“路,就从那边修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