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概述……………………………………………3
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5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
第四章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目标……………………10
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7
第六章效益预测………………………………………17
第七章项目建设保障措施……………………………19
第八章结论……………………………………………21
附图: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规划图
第一章 概述
1.1项目提要
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项目建设,选址于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寨门、双佛、罗坝、照贵、复兴、马垭、黄荆共7个村,拟开发建设面积为27平方公里,其中寨门、双佛、罗坝、黄荆4个村为核心示范区8平方公里。本项目是依据《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 (綦江委发(2012]13号)精神,三江街道“三化同步,缩差共富”工作目标提出制定的,旨在充分发挥“项目区7村”优势与特色、区域布局、主攻方向确定其主导产业、区域重点、重大工程项目等要素。紧紧围绕綦江区山地现代农业示范战略思路,同时大力配合推广綦江农业综合开发产业试点,系以绿色设施蔬菜、花卉苗圃、有机精品水果、生态养殖、休闲农业为一体的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重庆綦江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同时,展望綦江东部新城--品味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观摩綦江工业园区,形成“三化同步建设”环线观光考察带,将是重庆市看新綦江的三大亮点。
1.2项目名称
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
1.3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4项目建设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办事处。
1.5项目建设地址
重庆市綦江区三江街道寨门村、双佛村、罗坝村、照贵村、复兴村、马垭村、黄荆村。
1.6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重庆农科院等;
1.7项目发展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有机、生态、休闲农业,创建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营销以及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为綦江区城乡统筹建设和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层实践的经验和模式。
1.8项目总体布局
项目区分布在“三江街道”东西两翼7个村,预示着“三江农业”由此腾飞。在“项目区7村”着力建设“一区两园五基地”。
“一区”:即双佛、罗坝、寨门、黄荆四个村以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生态畜禽及特色水产养殖等产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两园”:即双佛“知识青年返哺示范园”; 照贵、复兴、马垭三个村以樱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示范园。
“五基地”:绿色设施蔬菜基地、特色养殖基地、特色林果基地(樱桃、花椒、花卉苗木、森林工程)、新农村示范基地和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1.9项目建设总目标
本项目拟通过3-5 年发展,打造成为綦江乃至重庆及西南的绿色设施蔬菜、花卉苗圃、生态养殖、有机精品水果标准化生产等示范基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思路、新实践,为城乡统筹建设提供新典范。
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2.1 基本情况
项目区辖三江街道寨门村、双佛村、罗坝村、照贵村、复兴村、马垭村、黄荆村等7个村,幅员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9570人,耕地面积20641亩,人均耕地2.2亩;但田少土多,田土比为1 :1.4;人均纯收入较高,8086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957元,属綦江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
项目区2011年末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亩、户、人、元
村 名 | 户数 | 人口 | 幅员 面积 | 耕地 | 田 | 土 | 总收入(万元) | 人均 纯收入 |
罗 坝 | 317 | 708 | 3756 | 1472 | 876 | 596 | 1733 | 8093 |
寨 门 | 582 | 1398 | 4968 | 2990 | 1622 | 1368 | 1990 | 8090 |
双 佛 | 886 | 1969 | 9255 | 4774 | 2156 | 2618 | 2242 | 8029 |
马 垭 | 419 | 1329 | 7841 | 3622 | 1118 | 2504 | 1606 | 8029 |
照 贵 | 311 | 916 | 3079 | 2253 | 811 | 1442 | 1600 | 8100 |
复 兴 | 346 | 813 | 5095 | 2595 | 899 | 1696 | 1366 | 8081 |
黄 荆 | 764 | 2437 | 6028 | 2935 | 1004 | 1931 | 4239 | 8183 |
合 计 | 3625 | 9570 | 40022 | 20641 | 8486 | 12155 | 14776 | 8086 |
2.2自然优势
项目区东临石角镇,南接篆塘镇,西倚綦江工业园区,北靠綦江东部新城,属于深丘地貌,平均海拔420米,最高海拔827米,最低海拔228米,立体气候明显。项目区环抱两座名山,即东环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西抱古剑名山;即将开建12公里长的綦江河-滨河景观通道(綦江至三江)蜿蜒贯穿其中,自然及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产品较多。项目区地形以紫色丘陵为主、土壤为紫色土,pH值属中性偏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大气质量优良,噪音污染小,土壤植被率高,无水土流失,无地质灾害发生,生产条件好,环境优雅,水质好,且雨热同季。
2.3交通优势
项目区在綦江城区南部,离重庆主城区30分钟车程,区内有两条铁路(渝黔、三南)、两条企业自营铁路;两条国(省)道(210线、303线);一条高速公路(兰海高速)交通网络纵横交错,村级公路已硬化5条,38公里;泥结石公路9条,41公里。目前已实现道路通达率100%,通畅率45.2%。是通往贵州、云南、湖南、广东、上海的重要陆上通道,也是渝南及黔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远期争取周边及外地广大消费群体大有潜力。
2.4水利优势
项目区有效灌溉面积0.5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18万亩,机电排灌面积0.03万亩,现有小二型及以上水库1座,蓄水能力11.21万立方米;山坪塘52口,蓄水能力12.82万立方米。项目区背靠两座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的名山,森林水库涵养着巨大的优质水源,有待开发利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建设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綦江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加快建设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将为全区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建设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示范和引领綦江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3.1为实现“三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奠定基础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现綦江“三化同步”。
3.2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树立新样板
建设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立足“项目区7村”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地建成一个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区,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肉禽、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3.3为示范现代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
建设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实行产学研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园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建成一个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密集应用区和辐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组织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4为探索新的农业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
建设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与合作,探索适合不同条件的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新型体制机制,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形成农户与市场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推动建立符合当地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3.5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
建设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在发挥农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培育农业新兴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企业盈利开辟新渠道。同时,也为重庆主城居民提供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文明传承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良好氛围。
3.6系列政策支持优势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指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支持每个区县建设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创建一批国家和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綦江委发(2012]13号)文指出: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应用为特色,着力推进各街镇农业示范型园区建设,建成一批既具备规模化生产功能,又能引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载体。到2016年底,各镇街都建成2个、规模不低于5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上述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项目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指明了发展方向。
3.7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人力资源及技术条件优势具备
项目区处在綦江城区南部,距重庆市主城区仅半小时车程。道路交通便捷,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兼备。川黔铁路、兰海高速路、210国道过境,綦江河、蒲河纵贯全境,水上运输可直通长江口岸;渝黔高速铁路即将开建,届时13分钟车程即可入重庆主城;项目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项目区生态养殖、设施蔬菜、樱桃、花椒等初具规模,农家乐星星点点,农民新村建设已经起步,森林覆盖率已达39%,产业发展基础扎实。
第四章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目标
依据“项目区7村”自然地貌、产业取向和政策导向,确保项目区功能完善,合理确定功能和空间布局。
4.1项目布局原则
4.1.1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充分发挥“项目区7村”自然生态良好、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特别是核心示范区以交通便捷、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等优势,突出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生态畜禽及特色水产养殖等产业,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主的休闲农业。
4.1.2 坚持市场导向、适应人民需求原则
根据现阶段市民食品结构调整变化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趋势,以发展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把项目区建成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满足市民生活食品安全需要。
4.1.3 坚持生态环保,实现持续发展原则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比增长。
4.1.4 坚持科技兴农,促进增长转变原则
把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相融合,通过集成技术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技术,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无污染农业、精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1.5 坚持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原则
把项目区建设和扶持农业种养殖大户结合起来,以精品示范园带动各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发展农业经营大户,促进示范园区农民增产增收。
4.2项目区功能定位
4.2.1农产品生产功能
项目区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生物防治等技术生产出高效、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4.2.2 示范带动功能
主要是引进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示范现代农业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强化示范、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的样板,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和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4.2.3 生态保护功能
运用节能减排和循环农业理念,使产业链得以延伸,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民新村广泛推广运用节约农业资源新技术,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4.2.4 休闲观光功能
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建设,既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又有新型农业设施的现代气息,加上生态化、精品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和大田作物,以及生态养殖畜禽和特色水产的生产和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浓郁的田园风光、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与科学技术,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吸引城市居民。
4.2.5 就业增收功能
通过示范区功能的拓展和延伸,调优产业结构,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切实增收。
4.3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目标
遵循“产业叠合、时空交融”项目布局理念,按照“特色鲜明、规模布局、集约经营、循环利用”的要求,在“项目区7村”着力建设“一区两园五基地”。
“一区”:即双佛、罗坝、寨门、黄荆四个村以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生态畜禽及特色水产养殖等产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两园”:即双佛“知识青年返哺示范园”; 照贵、复兴、马垭三个村以樱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示范园。
“五基地”:绿色设施蔬菜基地、特色养殖基地、特色林果基地(樱桃、花椒、花卉苗木、森林工程)、新农村示范基地和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4.3.1绿色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及目标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适度规模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实施企业主导战略、品牌战略、质量战略,提升綦江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在寨门村、双佛村、罗坝村建成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0.1万亩,实现年产值1亿元,把示范园区建成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创造0.5万农村人口稳定就业。通过招商引进蔬菜种植能手,抓好示范、以点带面,重点打造一批设施蔬菜展示区,培养一批有新技术、带动力强的本地种植大户。建设1000亩示范片3个,即三个村各一个。
4.3.2 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及目标
充分考虑园区生态环境的容纳度和承载力,适度规模发展特色水产和畜禽养殖。用好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稳步提高养猪大户产出能力。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草资源和规模庞大的“林下”空间,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和家禽及特色水产。建成万头生态养猪场(小区)1个、10万只规模养禽场2个,双佛村发展特色水产养殖200亩。到2015年,园区年出栏生猪5万头、草食牲畜1万头(只)、家禽100万只。建设优质肉兔生态养殖区,建设高品质蛋(肉)禽养殖示范区,发展年存栏蛋禽万只以上的大户10户、5000只以上的大户50户。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如泥鳅、名贵鱼、观赏鱼等。
4.3.3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及目标
进一步加大特色水果-樱桃的发展管护力度,拉长樱桃的采摘期,为乡村旅游打下景观基础。利用坡地薄地发展花椒,加强管护,提高产量,增加收入。配合綦江城市扩容及新农村发展,建设花卉苗木基地。全面实施森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5-10%。到2015年,在照贵、复兴、黄荆发展特色樱桃到5000亩。在罗坝、寨门、马垭等村培育绿色花椒10000亩,在马垭村发展花卉苗木1000亩,全面实施森林工程,开展天然林改造,营造速丰林等,提高森林覆盖率5-10%,为休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流的生态景观。
4.3.4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及目标
新农村示范建设,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根据区政府区长潘毅琴“在2012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要提升理念,用旅游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城市的理念规划建设农村,用市民的要求提升农民;要提升方法,抓好试点示范,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力量,切实建好队伍,在政策上倾斜“三农”,在物力上强化调度。孟德华副区长在会上指出:争取将打通、三江、青年建成“三化同步”、城乡统筹示范街镇。2012年,全区要建设农民新村60个,巴渝新居10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7000户。项目区以黄荆村-黄荆映象为样板,在不破坏原有村落生态的情况下,适当建设集中居民点,提升项目区居民的居住质量。对现有住房搞好“一池四改”工程,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坝,实施院坝硬化、室内外粉刷、入户道路硬化、端檐垛脊等改造,彻底改变示范区乡村风貌。
农民新村建设和规模:寨门村建在陈家坝一带,集中居住人550人,占地46亩;建在温家沟一带,集中居住300人,占地25亩;双佛村建在塘池湾、谭家祠堂等2处,集中居住1000人,占地60亩。罗坝村建在郭家湾一带,集中居住350人,占地30亩。照贵村建在红洞岩一带,集中居住600人,占地50亩。复兴村建在消孔湾一带,集中居住500人,占地45亩。马垭村建在马垭街一带,集中居住600人,占地50亩。各居民点公共设施应有公厕、农资商店、公共休闲场所、集中垃圾污水处理点。完善房前屋后的绿化工程,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的改观,真正符合农民新村建设的要求。
4.3.5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及目标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村人文历史、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集农业产业示范、田园风光展示、农史农具博览、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产生活体验、特色民俗接待和农家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之一。要加强引导管理,提高硬件和软件服务水平,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示范点,引进果木、花卉新品种,延长旅游休闲节庆活动期。为加快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把示范区建成都市人的乡村休闲度假胜地。
建设内容和规模:重点兴办双佛“知识青年反哺示范园”,主要展示农村人文历史、农史农具博览、休闲观光、农村生产生活体验、农家特色美食等。至2015年,新办休闲、餐饮、住宿、娱乐、参与体验为主的山庄(或农家乐)100家。其中,双佛村20家,寨门村15家,罗坝村10家,照贵村20家,复兴村15家,马垭村10家,黄荆村10家。年接待能力达20万人(次)。
4.3.6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库(塘)渠系改造工程、农村道路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通讯设施完善工程等建设,达到“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地肥沃、产出高”的现代农业标准,极大地提升示范区的综合生产能力。
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重点实施坡改梯、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整治维修水库、山坪塘50处,新建蓄水池500口,维修改造排灌渠系70公里,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基本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硬化村级道路60公里,新修公路50公里,到2015年,示范区公里通畅率达到100%。硬化农村生产生活便道50公里。
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1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根据《农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与方法》(NY/T-2009),经测算,本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为5.8亿元(项目扶持补贴性质),其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1.5亿元,占总投资的26%;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投资1.1亿元,占总投资的19%;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投资1.0亿元,占总投资的17%;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投资0.8亿元,占总投资的14%;特色养殖基地建设投资0.7亿元,占总投资的12%;绿色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投资0.7亿元,占总投资的12%。
5.2项目建设投资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概算为5.8亿元,资金筹措主要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市级以上财政资金1.0亿元,占总投资的17%;二是区级配套资金0.6亿元,占总投资的10%;三是金融机构贷款1.7亿元,占总投资的30%;四是招商引资业主和农民自筹2.5亿元,占总投资的43%。
第六章 效 益 预测
6.1经济效益预测
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区7村”优质绿色蔬菜、水果标准化种植面积、生态标准化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储藏、流通能力进一步增强。根据项目区生产功能布局、建设规模和生产水平,经测算,项目区年农业总产值可达2.2亿元,比2011年增1.1亿元,实现纯收入1.07亿元,其中蔬菜、养殖、经果林、休闲农业等四大产业产值可达1.8亿元,占规划区农业总产值的82%,增加纯收入0.5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5万元,比2011年人平增收0.7万元。
6.2社会效益预测
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建设,是近年来投资较大的农业综合性建设项目,是对土地、科技、资本、人力、产业的高度集成和合理利用。项目区的建设,对形成当地高效技术产业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安全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规划区的建设,可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机会0.5万个。通过项目区的社会化服务,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生产、加工、管理、运输、销售等环节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效益显著。
6.3示范效益预测
项目区建成后,可初步形成綦江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转移平台,通过农业技术研发、引进和组装,加速区域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还提供大量的良种、种苗,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栽培技术与生产方式,可形成綦江区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培训和样板展示,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与应用能力。带动重庆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6.4生态效益预测
项目区的建设使其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并通过对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化学投入品的有效控制,改善大气、水质、土壤和农产品质量,对城乡人民健康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项目区生态景观的建设和高效设施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示范,实现节水、节能、节地和清洁、安全生产,为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七章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7.1加强组织领导
为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成立“重庆綦江城郊型山地现代农业展示区项目领导小组”,区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发改委、科委、经信委、财政局、国土房管局、环保局、城乡建委、规划局、交委、水务局、农委、林业局、商务局、旅游局、三江街道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区的规划、指导、管理与资金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三江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共同实施完成该项目。办公室要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制定出考核办法,每年对相关部门和村进行表彰奖励。
7.2多方筹集项目资金
项目区建设要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财政给予倾斜扶持。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重点吸引城市工商资本、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投资,鼓励龙头企业和土地流转大户在规划区建立生产基地,形成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主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技术培训和品牌创建补助等领域。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巴渝新居建设、城乡统筹试点等相关项目与支农资金,实行“渠道不变、捆绑使用、各司其职”的运作模式,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7.3积极引导城市资源下乡
根据区政府制定的财税、投资、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鼓励和规范城市资源要素下乡。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兴业,开展村企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到农村建立自有原料基地。组织实施机关干部驻村行动、大学生“村官”计划、聘请专业技术人才支援项目区建设,推进项目区人才队伍建设。
7.4项目实施工程管理
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程序和制度,严格管理。实施评审制度,提高立项科学性。工程建设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监理制”,加强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进度,努力提高建设质量,以“优质、安全、高效”的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为核心标准,制定全面详细的生产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监控体系。全面完成项目任务。
7.5项目实施财务管理
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努力控制生产和财务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效益。项目的各项资金到位后,实行专款专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帐和管理,监督项目实施,及时向当地管理部门汇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
第八章 结 论
该项目按照市场需求,结合项目区优势,其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采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宜。其绿色有机蔬菜、生态养殖、花卉苗木、珍奇瓜果种植、生态景观、休闲农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后,在市区同行业中将处于领先地位。并且该项目按照政府扶持、项目管理、企业运作等来组织实施,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生产经营。
该项目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和部分城市待业人员就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的投资项目。应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早日将项目建成投产,早见实效,为綦江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