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飞蛾扑火的故事。它的下一句是:自取灭亡。那么。飞蛾为什么要自取灭亡呢?难道是它活得不耐烦了吗?不。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他们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飞蛾一心向往的是光明,它从没打算死在火焰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死去。这个故事在告诫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做自不量力的事,否则就是自取灭亡。其实,细想想,如果从另一种角度看呢,所谓的“自取灭亡”,只是我们站在人类的角度,对这样一种微不足道的小小昆虫发出的居高临下的嘲笑。飞蛾并不知道它看到的光明其实是一条不归路,它追求光明有什么错呢?其中那让人钦佩义无反顾的执着呢?对认定的事物不屈不挠的追求呢?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人类中也有许多类似飞蛾扑火的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努力、争取。比如屈原,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主张楚齐联合,共抗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 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楚都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就是这样的一只飞蛾。他其实可以不做飞蛾的。在他投江之前,一个渔父曾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但是,屈原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仍然以生命殉了自己深深爱着的国家。对这样一些人,我们可以像渔父一样,说他们是傻瓜,太迂腐,太固执,不懂得变通。但是,我们却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尊敬,因为,如今的社会,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大多数人多了明哲保身的机巧,少了挺身而出的血性;多了及时行乐的奢靡,少了敢于担当的豪气;多了左右逢源韦小宝式的圆滑,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有限,但是如果每个人或者大多数人都行动起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局面一定大有不同了。由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的邻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人。这个国家的国民是有一种飞蛾扑火的执着的。从地图上看,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还比不上我国的一个省。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弹丸之国,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却让大半个中国都在它的铁蹄下呻吟……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国家的骨子里一定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深入骨髓,浸透血液,撞了南墙不回头,不达目的不罢休。对要对到极致,错要错个彻底。不知反省,不知悔改,错了又错,一错再错。是了,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在电影电视剧中或其他文学作品里,你见过几个在抗日战争胜利前投降的日本人?你注意到他们失败后切腹自杀时的眼神了吗?没有悲哀,伤痛,直面死亡,决绝,不驯,却不肯认罪服输……这样的一种精神让人不寒而栗,而且需要全人类警惕。篡改教科书,否认战争罪行,一次次参拜靖国神社,还有最近扣押到钓鱼岛捕鱼的中国渔民……像极了飞蛾扑火。飞蛾扑火时是不知道有危险存在的。所以才会一次次犯错,一次次重蹈覆辙。追求光明是对的,但是,如果前途明知道是错的,是死路一条,还不知回头,这叫什么?真是飞蛾扑火了。所以,真的化为灰烬一点也不可惜,反而是全人类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