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略要地——金兰湾海军基地 中国海军 金兰湾

金兰湾历史

金兰湾:Cam Ranh Bay
  越南语作Vinh Cam Ranh。
  越南中南部的南海海湾,南北长约32公里(20哩),宽16公里(10哩),素被认为是东南亚最优良的深水港湾。分内、外两湾︰外湾平巴湾以金兰角岸外的平巴岛为屏障;内湾金兰湾口仅1.6公里(1哩)宽,不受季风和台风袭击。西岸的柑林(CamLam, 旧称巴巍〔BaNgoi〕)港曾为法国海军基地,1905年俄国舰队赴对马海峡途中在此停靠。1941年该湾被日军占领,1945年日军撤出。1965年美军在此建起260平方公里(100平方哩)的大型供给基地和机场,1972年移交给南越,1975年被北越军占领。


  越南东南部重要军港、海军基地。在庆和省南部海岸,省会芽庄市(NhaTrang,是越南中南部沿海城市,庆和省省会,以其质朴的海滩和卓越的潜水迅速成为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吸引大量东南亚地区的背包游客,芽庄湾是世界最美丽的海湾之一。)南45公里。现在越南政府将金兰湾的一部分开辟为经济开发区,金兰机场(也是越南战争中美国所建的一个军用机场)成为芽庄市新的民用机场。

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群山环抱,东面岛屿屏蔽,面临深海,天然良港。人口11.8万(1973)。由冲空山和凤凰山两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外港平巴,水深30米以下,湾口宽三、四千米,口外水深30米以上。内港金兰,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16米,湾口宽仅1,300米,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航空母舰及成百艘舰艇,战略地位重要。主要港口和基地位于内港西岸的巴巍。空军基地在金兰半岛上。半岛南端金兰角,设有通讯中心。


  曾经的苏联海军基地
  金兰湾港水域总面积为98平方公里,分为内港和外港,海湾水深为16—25米,最深处达32米,万吨轮可自由进出,可同时停泊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舰船约40艘或4万吨以下的舰船100余艘。该港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御,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金兰湾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距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航线只有1小时航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个世纪以来金兰湾一直是列强逐鹿之地,俄、法、日先后在此经营海军基地。1905年日俄大海战,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的上百艘战舰曾云集于此。1935年,法国开始在此修建海军基地。1940年,金兰湾落入日本手中,成为其入侵马来亚和荷属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基地。1945年到1954年,法国进驻。
  1965到1967年越战期间,美国斥资3亿多美元对金兰湾进行扩建,使其成为美军在东南亚的巨大陆海空联合军事基地和后勤补给基地。
  当时美国在金兰湾的空军基地极为气派,包括两个喷气式飞机机场和一个直升机机场,每个机场都可容纳上百架飞机。美国还凿开了金兰山脉,在山内修建了飞机库,修筑有供B52飞机使用的大型飞机跑道。从港湾到机场有很长的管道相连,可以直接输油。在这个地区还建有完整的后勤仓库系统、雷达系统、炮兵阵地和防空导弹系统等。美国总统约翰逊当年在视察金兰湾后对其大加赞叹,并宣称:星条旗将在这里永远飘扬。
  越南战争结束,美国人被迫撤出以后,金兰湾在1976年以后的10多年期间又变成了苏联军舰供油基地及军用物资运送基地。
  1975年越南统一之前,法、日、美等国曾先后使用过金兰湾基地,其中,美国于1965—1967年曾耗资3亿多美元对金兰湾港进行扩建,其中包括一个机场、两条2800米长的跑道和机库。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8年,苏联的军备开支比美国多出近1000亿美元。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苏联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甚至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列”。于是,苏联向西方世界发动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攻势,其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也酝酿成熟,并付诸实施。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越南实现统一,军事实力大幅提升,越军人数达到100万,且拥有美国撤军时留下的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美制新式武器装备,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各自的战略利益驱使下,苏越关系迅速升温。
  1975年10月,越南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对苏联进行了抗美战争后的首次访问,苏联动员了100万群众夹道欢迎。
越南战略要地——金兰湾海军基地 中国海军 金兰湾
  从1976年起,苏联加大了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平均每年为10亿美元,越南对苏联的依赖性日益加大。
  1978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越南成为“经互会”的正式成员国;11月,苏联与越南签署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作为苏越结盟的重要条件之一,越南在1979年将金兰湾基地交由苏联使用,苏越双方签订了为期25年的租约,此后,苏联在金兰湾部署了海军补给设施和电子侦听装备。这样一来,金兰湾成为苏联在东南亚推行霸权的跳板,它在西太平洋的前哨从海参崴向南延伸了2000海里,推进到南海和暹罗湾,逼进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马六甲海峡。
  苏联在东南亚的扩张,同它从阿富汗向海湾的推进,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苏联已经把它的西线(欧洲)同东线(亚太)、南线(中东、海湾)连接起来,从而为完成其全球战略部署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20世纪70年代,苏联扩张战略体现为三条战线:西线、南线和东线。
  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3/4的兵力部署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320万人,另外还部署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70%的海军力量,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苏联军事实力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地位。
  在南线,苏联加紧推行南下战略,大力加强对中东、非洲的渗透和扩张,直通南方油源和资源通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从侧翼围堵欧洲。1979年12月,苏联出兵10万大举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对外扩张的严重升级。苏联企图利用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和已经被其控制的南也门,从东北和西南两翼向波斯湾地区展开钳形攻势,打开南下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大门,以形成对欧洲的迂回包抄之势。
  在东线,苏联积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1978年11月,苏联同越南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此后,越南实际上变成了苏联南下扩张的前进基地。苏联支持越南前领导人黎笋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并将原美军在越南的海军基地金兰湾变为苏联的海军基地。在这以后,苏联将其侵略扩张的东线与南下战略联系起来,进而将东西两线联系起来。 

1979年5月2日,苏联同越南签署了关于使用金兰湾作为太平洋舰队第15作战编队的物质技术保障点的协议,事实上是签订了租用25年的条约。可以说金兰湾军事基地的存在,是苏联海军当年称霸印度洋的一个战略支点。苏军在基地内建起电子跟踪站,并驻扎大批反舰战机和侦察机群,使整个南太平洋及印度洋都被纳入了金兰湾基地的监控范围。20世纪80年代,作为苏美海上军事抗衡的重要桥头堡,金兰湾成为前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不过,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租用此基地。但是25年的免费租借协议到期后,俄罗斯每年必须要向越南支付3亿美元租金才能继续占据金兰湾,经济不景气的俄罗斯对此无法承担,只得于2002年5月提前两年忍痛放弃金兰湾基地。基地由越军接管至今。
  俄罗斯撤走后,美国曾向越南表示,愿以年租十亿美元租用金兰湾基地,越南曾一度与美国就租用基地一事接触。
  1979年2月28日,苏联海军第一批后勤辅助舰船进泊岘港。至这一年年底,共有35艘次舰船在岘港和金兰湾港口作短暂休整。
  1980年1月,苏联太平洋舰队开始派舰船赴南海值勤。同年6月,进驻岘港的舰队改驻金兰湾。
  1980—1982年间,到金兰湾进行休整的苏联舰船经常保持在10—15艘,其中“明斯克”号航空母舰曾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两次赴南海活动,并三次在金兰湾进行补给休整。
  1980年6月后,进驻岘港的战斗机全部改驻金兰湾机场。金兰湾机场平时保持4架飞机,每两个月轮换一次。从1983年开始,苏联在南海活动的各型舰船逐步增多,并逐渐趋于稳定。苏联派驻金兰湾舰船通常保持在20—30艘,其中作战舰船有4—6艘,每半年轮换一次;其余为后勤辅助舰船,每3—4个月轮换一次。
  1983—1987年,苏军海军舰船以金兰湾为基地在南海海域进行演习、训练和侦察。1983年11月,苏联太平洋舰队航空兵还自本土派出9架“獾”式图—16型轰炸机进驻金兰湾机场。 
  自1979年以来,苏联先后对金兰湾基地的码头、机场进行了扩建,并修建了两座卫星通信站。1984年初,苏联将其海军陆战队1个营的兵力部署于金兰湾。第二年,苏联与越南在金兰湾成立了联合军事基地司令部,并配备了各种侦察设备和人员。到这一年年底,金兰湾基地已成为苏军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20世纪80年代,金兰湾作为苏美海上军事抗衡的重要桥头堡,是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在正常情况下,该基地驻军最多达4000到7000人,部署一个中队的16架图—16轰炸机和一个中队的14架“鞭挞者”式米格—23战斗机。远航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的苏联军舰都在这里加油、补给和修理,常驻金兰湾基地的苏军人员及家属达1万余人,美国情报部门称该设施是“苏联境外第三大设施”。
  1988年4月,苏联海军撤出了在南海值勤的导弹巡洋舰,此后基本上停止了向那里派驻大型水面作战舰只担负值勤任务。1989年10月,苏联撤出了驻金兰湾的通信指挥舰,并撤走了海军陆战营的部分人员和装备。1988—1991年上半年,苏联海军在金兰湾只保持了10—15艘舰船。1991年下半年,太平洋舰队又从金兰湾撤走约3/4的军舰和飞机。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金兰湾基地的使用权。
  但俄罗斯和越南在金兰湾基地使用问题上的分歧加大。越南计划将金兰湾转为民用,于是不断向俄罗斯施压,试图迫使其撤军。在俄罗斯看来,随着其军事战略的收缩,金兰湾基地的军事价值也明显降低,加之俄罗斯国内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昂贵的费用。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加快了从金兰湾基地撤军的步伐。
  1991年12月22日,驻扎在金兰湾的最后一艘大型军舰、8000吨的“斯皮罗诺夫海军上将”号驱逐舰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由于经费不足,加之管理不善,原驻金兰湾的一艘舰艇上的4名海军预备军官因营养不良和过度操劳而死。此外,燃料短缺也极大地影响了舰艇出海航行。同时,越南也不断采取措施,限制俄罗斯人员进出基地并加强基地的巡逻和对进出金兰湾港的俄罗斯船只和飞机进行严格审批。至1992年3月,俄罗斯在金兰湾仅保持有3艘后勤船只,驻扎在金兰湾的军事人员和随军家属逐步减少到1000人。
  20世纪90年代,俄越两国不断就金兰湾的租金问题进行磋商,但两国有关这一问题的谈判最终由于租借价格问题而搁浅。
  2000年9月,俄罗斯勾销了越对俄110亿美元债务中的85%,但越南继续要求俄每年缴付4亿美元的金兰湾租金。按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承担,于是只好放弃。
  2001年6月,越南总理潘文凯在日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海军撤离金兰湾后,越南将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将金兰湾用作军事基地。2002年1月,俄外交部表示,俄在2004年后不再继续使用越南金兰湾军事基地。5月2日,俄罗斯海军总参谋部参谋长克拉夫琴科上将宣布,俄罗斯将于2002年5月3日提前将金兰湾的全部设施移交给越南。
  越南胡志明市的《西贡经济时报》就金兰湾的发展方向问题采访了越南国防部长范文茶。范文茶说:“现在还谈不上要把金兰湾变成越南中部经济中心的问题。我们也不会再考虑把金兰湾租给哪一个国家,如果出租给外国,他们的军舰就要进来。现在的情况与以前不一样了,金兰湾是一个对我们保卫国家有利的基地,我们为什么要出租给外国?”他还说,金兰湾地方不大,在经济上并无优势可言,但对越南的国防却很重要,因此越南不会将金兰湾变为经济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3327.html

更多阅读

难以置信:越南国家元老黎德英要对中国动武

《环球时报》报道,越南英文媒体“越南网桥”刊出对前国家主席黎德英的专访,黎德英称“如果我们胆怯,我们将丧失主权”。  黎德英(Lê ĐứcAnh)1920年12月1日,出生于越南承天顺化(平治天省),越南前任国家主席,大将。1945年,黎德英入

青岛胶南小口子建首艘航母基地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

每当看到朝鲜的金爷爷和现在的金哥哥秉承毛爷爷的传统饿着肚子打铁造兵器的时候,我就感叹咱这中华帝国的首艘航母到底是福是祸呢。刚开始有消息说用苏联退役航母壳子改造我们首艘航母的时候,就听说这船的军事基地会落在青岛。以前小

声明:《越南战略要地——金兰湾海军基地 中国海军 金兰湾》为网友箛槝盳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