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8日 2012年3月18日凌晨

2012年03月18日 2012年3月18日凌晨

姑侄二作家联袂写先祖

《文化巨子阎甘园》出版

一部上世纪二十年代西安、上海的风情画卷

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担纲主编的“陕西历史文化百部丛书三秦史话”系列之一的《文化巨子阎甘园》一书,日前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共12万字,220页的书,运用大量史料和实物照片,介绍了被誉为书画家、收藏家、教育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的阎甘园先生颇具传奇色彩的“陕西五个第一”:第一个自费赴日本考察教育的人;创办陕西有史以来第一家报纸《广通报》;第一个在陕西创办私立学堂(包括陕西第一家女子学堂);第一个在陕西开办教育用品商馆的人;第一个把话剧引进陕西的人,以及他与鲁迅、于右任、邵力子、蔡元培、冯玉祥、柳亚子、张大千、张善、黄宾虹、刘海粟、周伯、郑伯奇等社会名流的亲密交往轶事。对西安和上海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如陕西同盟会的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的起义;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南院门;当年的关中书院;当时的新城广场;钟楼盘道的开辟;革命公园的建立;玉祥门的修建;西北大学的创建;京剧在西安;陕西的文物偷盗、收藏与保护等以及上海四明里的建设;南社的活动;“赈济陕西灾荒义演”始末;“中国书画艺术代表团”访日前后;上海书画家组建“中国画会”捐助抗日事件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书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阎丽珠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阎成功姑侄二人,在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图书馆、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西安培华学院、蓝田县档案局、蓝田县文物旅游局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四年完成。(鹏子)

文化巨子阎甘园》 (选段)

阎丽珠阎成功著

引言

1924年7月19日,家居西安城内南院门的阎甘园先生起得特别早。天刚麻麻亮,他就在院子喊儿子阎秉初(甘园三子,门中排行为七):“文钺(字秉初),赶快起床,先把大客厅打扫干净,将我收藏的汉《朝侯小子残碑》、拓本、字帖、古董还有指书、指画都按顺序摆好,王捷三1给我打了招呼,有位仰慕已久的客人要来。”

听说有客人要来家中,阎秉初赶快起床穿衣。以前,家中经常宾客盈门,都是来了以后再取字画。今天倒有些怪,对这位客人为什么这么重视?阎秉初有些纳闷,他好奇地问父亲:“爹,是哪位客人要来?看你忙活得。”阎甘园先生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周树人)先生,他是应邀来西安讲学的,你赶快准备一下,周先生博学多才,为人严谨,不谄媚高官显贵,不怠慢下层人士,是受大家尊重的有识之士。你见了周先生,言谈要谨慎,举止礼节要注意”。阎秉初懂事地点点头,正欲转身,甘园先生继续道:“还有,你一定要把反映清初绍兴文人活动的《续兰亭修禊图》放在手边,以备周先生观赏。周先生就是浙江绍兴人。”知道来者非等闲之辈,阎秉初赶快忙着准备去了。

鲁迅先生是应邀来西安讲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总共行程有二十多天。7月14日鲁迅先生来到西北大学,由于距21日正式开课还有整整一周时间,鲁迅先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了解这座古城。他除了游碑林,观大雁塔,购古玩外,还多次来到南院门参观购物。

南院门,位于西安城西南隅,因街的北侧是陕甘总督署,与鼓楼北面的陕西巡抚署“北院”相对,故俗称“南院”,并以此为街名。20世纪20年代,陇海铁路未通西安之前,南院门堪称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商贾云集,店铺众多,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关中地区曾经流传有这样的歌谣:“绸缎布匹老九章,钟表眼镜大西洋,五洲世界大药房,金银首饰老凤祥,购置鞋帽鸿安祥,要买百货慧丰祥,南华公司吃洋糖,想生贵子藻露堂。”这就是当时南院门的真实写照。从这首歌谣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南院门确实是商号林立且包罗万象。一街两行钟表眼镜、布匹药房,金店鞋帽,书局报馆,戏楼影院,理发照相,文具百货,应有尽有。想吃好的还有韩家挂粉汤圆、春发生葫芦头泡馍、王记粉汤羊血、樊记腊汁肉夹馍、三原粉蒸肉、醪糟大王的蛋花醪糟、山西削面馆的拨鱼、刀削面等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以及独具特色的秦味菜肴。稻香村的花点很有名,酥皮枣泥月饼尤其好吃,而且各色花点大小一样,全部是一两(那时是16两秤)一个,不用上秤半斤8个,一斤16个直接包装就行。稻香村的对面是一家蚕豆大王,卖各种蚕豆、炒货。韩家汤圆在藻露堂东边,南广济街南边,与藻露堂侧面仅隔一条马路。山西削面馆在藻露堂正对面,是一座两层木楼。说是削面馆,但并不光是卖面食,也有炒菜供应,最好吃的菜是过油肉和蜜汁轱辘。过油肉鲜香滑嫩,入口不腻;蜜汁轱辘色泽金黄,香甜油润。这两道菜深受街坊欢迎,附近总有人叫菜(送外卖)到家。于是饭馆的伙计就提了多层食盒直接送到家中。当时南院门商铺总数约有六七十家之多。在如今市委花园那块地方,解放前是各色风味小吃摊点云集的地方,烧鸡、炒荞粉、油茶麻花、枣沫糊、甑糕.....难怪鲁迅先生多次来到南院门散步游览。这天他安排时间专门拜访了阎甘园先生。

七月十九日下午三时左右,王捷三、李级仁2陪同鲁迅先生,同来的还有《北京晨报》记者孙伏园、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桐龄3、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定谟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陈钟凡4等人。他们一行来到了南院门。阎宅坐落在南院门正街32号,大门坐南朝北。大门临街门面东边出租给了大西洋钟表行。西面出租给了两家商铺。紧挨着大门的是美容理发店。理发店的西面是象记帽店。

西安的七月,正是炎热的三伏天,鲁迅先生上身内衬夏布白汗衫,下穿黑布长裤,外罩一件灰白纺绸大褂,足登一双黑色平底布鞋。向上微翘的短胡子衬着那对浓浓的剑眉,颇有文人墨客风度。一行数十人且走且看,来到了阎宅门外。从外表看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院落,庄宽十间,院深九进。一行人穿过天井,从郁郁葱葱的东坡竹旁穿过,可看东墙下山川柳如佛尘般扬飞。步入大客厅时,只见客厅的南墙上镶着大幅的玻璃幕墙,原来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早已等候在此的阎甘园先生,快步上前,紧握鲁迅先生双手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见。”鲁迅先生谦虚有加答道:“哪里,我是徒有虚名,他们请我讲学简直就是受骗了。倒是先生我在北平就听说过。今日慕名拜访,甚为欣喜。”与其他来客逐一拜见后,宾主分别落座在同款明代紫檀官帽椅上。客厅的楠木案几上,摆满了碑贴,字画与古玩儿。此时,透过墙上的玻璃幕墙,可见院中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一串的白葡萄。玉簪花开,暗送着阵阵幽香。这时候,阎秉初也赶来拜见鲁迅先生。当时18岁的他还是陕西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身着夏日白色学生制服,只见他倒头就拜:“周先生在上,请受小侄一拜。”鲁迅先生见状,浓眉舒展,赶忙离座起身走到秉初身边,笑着说道:“你是青年学生,还讲这旧的封建礼教,快快请起。”当知道鲁迅先生要来拜访时,阎秉初着实忙了一个早上。这时候,鲁迅先生亲切地拍拍阎秉初肩头,对他勉励了一番。待阎秉初向其他客人一一施礼以后,宾主们开始品茗畅谈。少顷,鲁迅先生转向甘园先生道:“初来长安,议程紧张,咱们就先欣赏古物书画吧。”

鲁迅先生在仔细观看了众多拓片、文物、字帖后,甘园先生让取出元代大画家滕用亨的《云山晚照图》,请鲁迅先生和客人们观赏。鲁迅先生观画良久,深有感触地说:“阎先生能收藏元代名画,实为难能可贵。”阎先生说:“我学画,深受这幅画作的启发。自得此画以来,我几乎每天都要欣赏几遍。”鲁迅先生感慨地说:“阎先生避官不就,见画成癖,悟出了如何作人的道理,与我有相通之处,但愿吾辈同道行走,共同做人。”甘园先生连声说:“愿听先生赐教。”

我们从甘园先生的斋名“晚照楼”,晚号“晚照楼主”,以及他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的两本画册均命名为《晚照楼书画集》第一、二集来看,这幅画确实是其珍藏中的最爱。

阎秉初按照父亲吩咐,依次取出汉《朝侯小子残碑》拓本、字帖、绘画和泉布、镜、、砖墓志等珍稀文物,请客人们一一鉴赏,其中就有那幅《续兰亭修禊图》。

《续兰亭修禊图》是清乾隆三年(1738)三月三日,绍兴知府李亨仿效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王凝之及谢安、孙绰等42位文人雅士、社会名流会集山阴兰亭,曲流饮觞、咏诗作赋、修禊以祓除不祥的风俗活动,邀请江南才子袁枚和著名学者书画家孙星衍(字渊如)、文学兼书法家毕沅(字秋帆,曾任陕西巡抚) 、大书法家伊秉绶(字墨卿)、大文学家赵翼(字云崧)等人在会稽城南的南亭池畔春游取乐,作修禊以消灾祈福活动。

当时一进入景点,这些文人雅士有的即席赋诗,有的摊纸作画,有的抚琴品箫,有的临渊观鱼。他们心旷神怡,兴高采烈,各展其才,仪态万千。面对此情此景,李太守请阕岚、丁健、陈三位画家扩大原画规模,画出个人形态,并将这一盛况合作绘成图卷,以作纪念。这三位画家先以速写形式描绘出当时的场景和每个人的神态,再以72天的时间精制成长3丈5尺、宽2尺5寸的巨幅绢本画卷。因为此图卷是续王羲之的故事,故名为《续兰亭修禊图》。后来,清乾隆、嘉庆时期的数十位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及达官显贵又分别在此图上作了题跋,故粗如碌碡,极为珍贵而又难得(这一画卷又著录于清代宗室昭的《啸亭杂录》中)。

1912年2月,甘园先生经过一番考证,在认定此画卷确属珍品后,就下决心从西安市广济街一韩姓巨商手中购买此画。而整整两秤银子的高昂代价,却让甘园先生有些犯难,这个价码,在当时足足可以买下一整院房产。求画心切的甘园先生,遍访亲友,东挪西借才凑够此款,如愿买下了这幅画作。

鲁迅先生对《续兰亭修禊图》看了又看,一边听甘园先生讲解,一边用手捋着他那微微上翘的八字胡,高兴地赞叹道:“李太守和袁枚、毕沅等几十位名人学士在我的家乡欢聚一处,吟诗作画。画家又把每个人的神态都画了出来,好,有气势,真是难得的好画啊!”

当时,西安正值酷暑盛夏,天气异常炎热,来的客人们都穿着短袖衣衫、西制短裤。唯独鲁迅先生一身大褂,表明了他对甘园先生的敬重。

当天,甘园先生以指为笔画了一幅指画,连同汉《朝侯小子残碑》的精拓本一起送给鲁迅先生。这时候,鲁迅先生已经在阎家度过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告别的时候到了,宾主难分难舍,甘园先生将鲁迅先生送到了大门外,鲁迅先生握着甘园先生的手说到:“炎夏遇知己,可算同路人。”

过了几天,鲁迅先生在离开西安之前,再次来到甘园先生家。在道谢的同时,还将一只北京特制的银色、瓷胆、刻花铜墨盒送给了阎秉初,以做纪念。

刻铜艺术产生于清朝的同治年间,在工艺上吸取了竹雕、篆刻的技法,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多以书法、绘画、治印的形式出现,主要用在文具、烟具上,尤以铜质墨盒上铭刻最为常见。刻铜墨盒的外壳有白铜和黄铜两种,以白铜为上。刻铜墨盒的内胆多为红铜,也有考究的用瓷胆或玻璃胆,但比较少见。刻铜墨盒集质地、做工、造型、雕刻、书法、诗文、绘画、印章、装饰花纹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有着极其浑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雅的艺术品味。

清末民初,刻铜墨盒成为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鉴赏和收藏的珍贵古玩。当时,人们都把能获得和收藏一方刻铜墨盒视为一种时尚,蔚然成风。因而精美的墨盒,刻铜隽永便成了祝寿、贺喜、纪念等重大活动时馈赠的珍贵礼品。

鲁迅先生送给阎秉初的是一方极精致的白铜、瓷胆刻花墨盒,再次显示了他对甘园先生的敬重。只可惜那只珍贵的墨盒却在那场浩劫中流失了。

鲁迅先生对这次会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七月十九日午后,往南院门阎甘园家中看画。”

阎甘园,名培棠,字甘园,自号“辋口樵者”、“晚照楼主”,室称:晚照楼。他是当时被人们称作陕西“五个第一”的人:是第一个自费赴日本考察教育的人;是陕西有史以来第一家报纸——《广通报》的创办人;是第一个在陕西创办新式私立学堂(包括陕西第一家女子学堂)的人;是陕西第一个开办教育用品商馆的人;是第一个把话剧(当时叫新剧、文明戏)引进陕西的人。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艺术家、金石收藏家和社会活动家。因而,被人们誉为“文化巨匠”。

注:1 王捷三 (1898—1966)原名鼎甲。陕西韩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科。在北大读书时,通过好友王聘卿与鲁迅相识。1924年闻西安举办暑期学校,二王即向西北大学校长傅铜(王聘卿的同乡)建议邀请鲁迅来陕讲学。鲁迅应邀后,他一路陪同,并任招待。曾于1939年—1944年任陕西教育厅厅长。
   2 李级仁:时任西安东关竟化学校教师,民国时期学者。

3王桐龄(1878—1953),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号峄山,河北任邱人。清末考取秀才,曾两度留学日本,1907年毕业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攻读史学而正式毕业的学人。著有:《中国史》、《东洋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党争史》、《儒墨之异同》《陕西旅行记》等书。

4陈钟凡:字觉元,号玄。中国古典文学家。1909年就读于两江师范。曾任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等职。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史。

(待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3328.html

更多阅读

Lolita金海心将献唱厦门马拉松!2006年03月06日00:52

http://www.sina.com.cn2006年03月06日00:52东南快报  本报讯记者昨日获悉,今年厦门国际马拉松,除了会有情侣马拉松赛、化妆马拉松赛以外,还将在3月18日下午举行一场马拉松大型专场演唱会,谢霆锋、金海心、费翔等明星将现场演唱。

《怖客》2012年3月B版封面·目录 目录封面

《怖客》2012年3月B版封面·目录正版《怖客》的识别方法目前,市场上模仿《怖客》的杂志很多,鱼龙混杂,冒充的劣杂志让广大布条儿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其实,识别正版《怖客》的方法很简单:1、从2012年3月B版开始请认准每期《怖客》封面下方

声明:《2012年03月18日 2012年3月18日凌晨》为网友拽校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