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淳化》丁延平著四 淳化

西周大鼎

沿312国道,过西安,再顺着世纪大道西行,临近咸阳市区的南大门,但见一雄伟壮观的巨鼎雕塑矗立于天地之间。这座雕塑的原型,就是出土于我县的西周淳化大鼎。

淳化,是我国先民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境内发现的古遗址考证,远在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即在此繁衍生息,狩猎耕植。氏族时期,淳地为云阳氏部落聚集之地。公元前约1600年,公刘居豳,本境属南豳,谓之“豳之腓”,冶峪河及其周围的周族部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约公元前1100年,周族崛起,淳地遂为王畿重地。

淳化大鼎,又称兽面纹五耳鼎、西周屈舌鼎。1979年12月,在我县石桥镇史家塬村内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淳化大鼎以其高大的形体、古老的历史、精美的纹饰、珍贵的价值,被称为国家瑰宝,淳化文物中的“翘楚”。

  

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平沿方唇,上有两立耳,腹壁较直,与三足相对应。鼎腹中部加饰三环状耳,环耳作立兽状,三足呈柱足状,上粗中细,下转蹄形。此鼎体大超重,搬动非易,故附三銴耳,以便众人用力。鼎耳外侧饰有相向的龙,均以细雷纹填地。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之夔龙六条,中间隔有一道短扉楞。夔龙卷尾、一足、圆目突起,张口卷唇。短扉则似两条相对夔龙之鼻,形成饕餮纹。其下增设圆雕牛首,牛的曲角翘起。鼎耳外侧各铸两条相对夔龙。腿上部浮雕兽面,怪兽曲角突出器外,巨耳利爪,列嘴似噬。主体纹饰外用雷纹填地,鼎足上部空陷,底内形成3个直径约17厘米的圆窝,窝下正对鼎足。该鼎造型宏伟,气势不凡,乃青铜重器大家族中的佼佼者。

  淳化大鼎一经出土就引起了各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竞相报道,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的考古专家到淳化观看大鼎后,激动地说:“太好了,这件大鼎无论提到多么高的高度去评价,去认识,都是不过分的。”1982年,一位法国朋友在《陕西省古代珍贵文物展览会》上看到淳化大鼎后,感慨道:“中国真伟大!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连古代希腊、罗马也无法比拟!”其后,便被有关部门调往美国、日本等国展出,每到一处皆引起轰动。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然而在岁月流转中,鼎逐渐由实用功能演变成了含意深邃的神器。

  夏商周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它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史载当一个国家灭亡另一个国家以后,所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青铜鼎是重器之一,把鼎迁到本民族的庙堂之上就表明自己取得了政权,所以东周时演出了一幕幕问鼎、夺鼎、追鼎的闹剧,再往后有秦始皇泗水捞鼎,汉武帝得鼎改元的故事,都说明鼎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天子以龙自居。西周铜器中的动物纹样以龙凤最常见,有蟠龙,一首双身龙,一首一身龙,头上有角、身体曲折的龙及数条盘曲在一起的蟠龙。《遟父钟》铭文说:“用昭乃穆穆,丕显龙光”,《诗经·小雅·嘉鱼》说:“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周代常在重器鼎上施龙纹装饰,把自己标榜成龙子、龙属,以龙衬鼎,更显出作器者身份地位的高贵。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纵横淳化》丁延平著(四) 淳化

  淳化大鼎作为我国青铜艺术的集大成者,在淳化这块古老的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饱经历史沧桑、盛衰荣辱。纵然经过千年的水浸土埋,原本的光鲜华美变成了如今的斑驳陆离,却造就出古青铜器特有的庄重古朴的美感。与国宝对话,我们无尚光荣,实现“中国梦”、“淳化梦”信心和力量更足了。

附:《淳化大鼎出土的前前后后》(姚生民)

1979年12月11日,我去石桥供销社从废旧物资中拣选文物,此行虽然没能挑选出理想的东西,却认识了物资回收员陈世明。陈世明喜欢听我讲淳化的历史故事,原来不大熟悉的两人,东拉西扯地说个没完。陈世明说他见过那里有石像,那里有古庙,那里有古代的砖瓦等等,有些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说到废旧物资,他说以前回收的废铜中有的样子古怪,都砸碎当废铜交了。我见他对文物有兴趣,又是废品收购员,接触文物的机会多,想接收他为文物通讯员。我的想法告诉他后,他很乐意,经过供销社主任同意,陈世明填写了文物通讯员表。第二天,我该回县文化馆了,答应找些文物资料给陈世明参考,叮咛他有文物就给我报信。在陈世明那里吃过饭后,推着自行车回县城。大约上午10时,我到了文化馆,进门不大一会儿,张志学馆长高高兴兴地来对我说:“史家塬的许文芳,挖出一件宝贝,他儿子许万钧刚来报告,你快去看看。”我问:“是什么宝贝?”张馆长说:“他们说不清,只说很大,是铜的。’’我将出差的情况简单作了汇报,草草吃过饭,推着自行车往史家塬赶去。

姚生民正在考察烽火台

史家塬村在石桥村北塬畔,距县城14公里,我寄放自行车于石桥,徒步沿坡路向史家塬村走去。这一带北依塬面,南面冶水,层层农田,曲曲山路,自然风光秀丽。路旁和埂畔,散布着形状不同的赭色和灰色陶片,磨制的石器残块偶然也能看到。这面南的山坡,距水源也近,是古代先民理想的栖息地。我不能详细的查看陶片和调查古遗址,当天的任务是去许文芳家了解挖出的宝贝。到了史家塬村,转了个湾,路南是史家塬村小学校,学校门前几堆麦草摞格外显眼,这里是生产队的碾麦场。询问许文芳家,有人指着东边说:“场畔就是。”许文芳的大门向西,土坑院居东,门洞很长,走进院子,一件宠然大物使我吃惊,翠绿的铜锈非常悦目。“这么大的鼎!”我不能自禁的惊呼起来。大鼎在院子北墙下,我急忙上前,手按在鼎口仔细查看。许文芳出来了,招呼过后,我递上介绍信让他看。许文芳个头挺高,五十开外的年岁,生活的重担给他刻了满脸皱纹。他衣着简朴,一副地道的农民模样。老许招呼我进了窑洞,倒了一杯开水递给我,我和他扯了几句,话题就转到鼎上了。老许说着,领我到院子南边,崖下一个深约两米的窑窝,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镢印。老许指着说:“鼎就是从这挖出来的,还有两个铜盆盆(簋)放在鼎底下。”我问出土的还有啥?他说:“这次再没啥,1965年挖庄子时,出过铜剑,有的像沙帽翅(钺),有三四件,被土工拿去了。”我在出鼎的地方用手铲刨了刨,见有铜锈屑,朱色漆皮和陶片。当天中午,我详细测量了鼎和簋的尺寸,作了特征记录,画了草图。在许义芳庄基周围查看了一遍,农田偶然见有细绳纹灰色和赭色陶片。结合鼎和簋的形制和花纹,初步判断这里是一处范围较大的商周时期遗址。出鼎的地方距地面6米深,依深度推测,应是一座墓葬。我赞扬老许主动报信,积极献宝的精神。老许说:“要用得上,就送给县文化馆。”老许的话使我感动,对他肃然起敬。我收藏文物遇人颇多,有的人发现文物秘而不宣,有的漫天讨价,老许不是这种人,他的品德和他的形象一样淳朴,他的节操实在难能可贵。我对老许说:“这是一起重大发现,你一定要先看管好,待我回县汇报后,县上一定会给你从重奖励。”我给老许在家的人照了像,又给老许拍了单人照,天黑前回到县文化馆。当日晚,我同张馆长向县文教局杨子振局长汇报了发现大铜鼎的情况,又向咸阳文物管理委员会作了汇报,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叮咛了许多看护好大鼎的话。

淳化大鼎发现处

13日,文教局来人,召开全文化馆人员会议,讨论拉运大鼎的事。考虑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少(其时只我一人),条件又差,决定与省考古所联系,请他们协助共同清理大鼎出土地,彻底弄清大鼎的埋藏情况。14日,我同文化馆的白积仓同志去史家塬村,查看大鼎的管护情况。到了许文芳家,见大鼎上盖着一张席,周围用木椽压着。老许见我就说:“快把鼎拉走,这几天大槐树村、石桥镇、白家嘴村的人都来我家看宝贝,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院里挤不下,崖背上围了一圈又一圈。我擦黑就关上大门,再用杠子顶着;晚上开着窑门,有动静睡在炕上就能看见,只怕出意外。”我对老许精心保护文物非常感谢,告诉他次日就拉运大鼎。15日,文化馆全体人员出动,雇大车去史家塬村迎运大鼎。老许见文化馆人员到来,非常高兴,说:“这下我就放心了,大鼎到了县文化馆,一定能保管好。”史家塬村的村民见拉鼎来了,搁下家里的活,男男女女来了许多人,帮忙的、叫人的,好象怕自己插不上手、出不了力。一会儿,鼎就搬上车,垫着草,拴着绳。老许一家忙活了一早晨,我们请他一家都上车。到了石桥镇,选了一家好食堂,文化馆的人员同老许一家会餐,也算是感谢老许和祝贺迎运大鼎顺利吧。拉运大鼎的车到了县城街道,机关单位的、门市部的人蜂拥而至,有人点燃鞭炮庆贺。人们评头品足,喜闹喧哗,有的说:“是个大香妒。”有的说:“咋是香炉!这是鼎,项羽力能扛鼎,就是这。’’又有人说:“这是古代皇上宫殿用的宝物,汉武帝迎鼎过仲山,迎的就是这个鼎。”“皇上的宝物咋能到史家塬,说不准史家塬有汉武帝的宫殿。”真是东拉西扯,众说纷纭。大到了文化馆,又是一幕热闹景象,拿杠子的、拽绳的、扶鼎耳按鼎腿的,前呼后应,把鼎挪到大厅,文化馆的人员竟然无从插手。从这天起,文化馆比已往更热闹,看宝物的人接踵而至。文化馆组织人员管护,安排人员介绍,让来的人看个够。1980年元旦到了,文化馆筹备文艺演出,布置宣传橱窗,我写了大鼎介绍稿,配备照片,布置在宣传窗内,又写了发现大鼎的稿子在县广播站广播。

史家塬遗址标志碑

元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吴镇锋先生来了,同来的还有从风翔县请来的两位探工。吴镇锋先生的到来我非常高兴,他是有影响的考古学家和青铜器专家,有许多重要著作。和他一起清理大鼎出土地,我能学到不少东西。当天我们同往史家塬村,吃住在许文芳家,清理工作开始了。10天过后,14日工作结束。期间,文化馆的李松林、刘孝义等同志曾前往协助工作。清理表明,大鼎出在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墓为长方形竖穴,上部已被挖掉,仅存南部一隅。结构分墓室、二层台、腰坑和椁室。墓室东西两边长4.45米至4.95米,南北两边长3.90米至4.20米。棺板朽坏,从发现的人髋骨、椎骨位置看,死者头在南。这座墓西边有盗洞,随葬的器物存留不多,发现的海贝散置于棺椁及盗洞内。墓内共出土文物11种:

铜鼎:放置在二层台的东南角。通高1.22米,口径0.83米,重226千克。平沿,方唇,直耳,腹壁较直,腹外有三个兽首屈舌錾,不仅实用,且富于装饰性,为它鼎所未见。錾的兽耳高耸,上饰卷曲夔龙纹,錾下有勾珥。鼎耳外饰两条相对的夔龙纹。口沿下的腹部饰夔龙六条,两两相对,中间隔一道扉棱。夔龙圆目突起,张口卷尾,一足。相对的六条夔龙,合起来看则是三组饕餮纹,饕餮纹下有圆雕牛首。鼎腿上部为浮雕兽面,怪兽似羊头,弯曲的觚角突出器外,巨目利爪,咧嘴欲噬。鼎的主体花纹外衬以纤细的云雷纹,显得层次分明和富丽。这尊大鼎,造形精湛魁伟,纹饰庄重神奇,体型之高大,重量之超群,在我国已发现的西周早期圆鼎中为第一件。

铜簋:2件,出土时放在鼎下。一件高16厘米,口径22.3厘米,重4千克。侈口圈足,腹壁较直,兽首耳下具长方珥。口沿下饰歧身夔龙纹四组,组间用浮雕牺首间隔,圈足外饰夔龙纹。另一件高l6.4厘米,口径25.3厘米,重3千克。平沿外折,圈足较高,口下及圈足饰平雕夔龙,口下增饰浮雕牺首,腹部为斜方格乳钉纹。铜簋的主体花纹亦用云雷纹衬底。

铜镜:于椁内发现一残件,只留桥形钮一小部分。

蚌饰:棺内出土一件,高1.3厘米,形如琴码,似为衣物饰件。

蚌珠:棺内出土五件,大小不等,最大者径0.6厘米,其上有孔。

角饰:棺内发现三件,长方形,两端有孔,长3.2厘米、宽1.6厘米。

另有蚌壳、海贝和金叶等,发现于棺内和盗洞。

墓葬清理间隙,我同吴镇锋先生调查了史家塬遗址。史家塬村的东西各有一条沟道,塬面北高南低,最高处约高出冶峪河150米。塬的西侧有自石桥镇北通焦家山的简易公路,村南是一处内涵丰富的西周居住遗址,东西约250米,南北约300米,占地约75000平方米。文化层随阶地有高有低,堆积在1米至2.5米之间。土呈褐色或淡灰色,内夹烧土块、炭屑和陶片。遗址内暴露有居住面,一处半地穴式房址,中部有灶坑。村的中部、北部是西周墓葬区,探查出几处墓的遗迹。调查中,村民交献的有斜沿瘪裆鬲、高领瘪裆鬲和宽沿外折束颈款足鬲。罐有小口侈唇、束颈平底、肩有折线的泥质灰陶,也有侈口粗颈夹砂红陶的。豆见到粗柄的一种。从墓葬和采集文物分析,史家塬聚落遗址的时代在西周早期至中期。1981年9月,淳化县人民政府公布史家塬村西周聚落遗址为重点保护单位。

通过对墓葬的清理和遗址调套、采集器物的研究,我认识到史家塬遗址很重要,引起我的关注,工作间隙我总要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先后又收集到不少珍贵文物。1981年4月,史家塬村三队李奉顺挖窑时发现一处西周时期车马坑,窑壁露出马的肋骨、牙骨和腿骨,出土铜器32件,全为车马用具。其中軎l件,当卢2件,大小式样不同的铜泡29件。村民尤志杰门洞亦有车马坑,发现当卢l件。11月,村民刘冬生挖土中发现铜钺、铜斧各l件;同月,村民张九昌掘庄基发现铜钺、铜锛、铜凿各l件。1987年7月,史家塬村又发现带4孔的铜刀l件:收集陶器有鬲、豆、罐等,陶片上见到“十”、¨八”等刻划符号。这些文物的收藏,对商周时期淳化地区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墓葬清理完后,我同吴镇锋先生在许文芳家写了《陕西淳化县史家塬出土西周大鼎》一文,之后配上大鼎的彩照、拓片,以“淳化县文化馆”的署名,发表在《考古与文物》杂志1980年第二期。随着我向《陕西日报》、《光明日报》、《西安晚报》和《陕西农民报》写的文章陆续发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一些省报如《甘肃门报》等,相继摘要介绍。大鼎出土的信息随着多家媒体的宣传,引来不少专家学者观赏,那时候我经常迎接来宾,与专家的交流使我也增加了不少学问。1980年6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名专家李学勤教授,由西北大学教授林剑鸣、《荸占与文物》杂志社主编楼宇栋陪同,专程

来淳化观看大鼎。我作了大鼎出土情况、墓葬清理和遗

址调查介绍后,李学勤先生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你老姚以后写大鼎的文章,无论怎样夸张形容,无论给予多么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1982年国家邮政部依照大鼎印制邮票。1983年第四期《人民画报》、198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1995年《陕西省志·文物志》、1991年《淳化县文物志》、2002年《咸阳文物精华》等书,都在显著位置刊出淳化大鼎照片。2004年10月12日,咸阳入围首届“中国魅力城市”,城市瑰宝首推淳化大鼎。1982年5月,淳化大鼎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参加“陕西省珍贵文物

展览会”,后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香港展出,1990年运往北京参加“中国文物精品特展’’,2000年后,先后在美国和日本展出。大鼎联系着许文芳,联系着淳化与咸阳,联系着陕西与中国,向世界展示风彩。

这尊大鼎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出土后人们一提它就和“淳化”二字联系起来,称“淳化大鼎”,“淳化大鼎”成为这尊大鼎的公认称呼。1994年陕西省文物局精选珍贵文物彩印的挂历,标名“淳化大鼎”,咸阳陈阳寨依照这一大鼎形状复制的巨形鼎称“淳化大鼎’’,不少学者的文章也写作“淳化大鼎”。可是,专家的定名却不是这样。1996年6月5日,国家一级文物鉴定组确定大鼎为国宝,命名“兽面纹五耳鼎”。因为鼎的口沿有两立耳,腹部的三个半环形鋬也是三只耳,为其它鼎所未见。另外,由六条夔龙纹组合的三组饕饕纹,饕饕纹考古工作者通常称兽面纹。专家们正是综合这些特征为大鼎命名的。淳化大鼎造形庄重魁伟,纹饰精细神奇,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艺术造诣。1982年大鼎在陕西省珍贵文物展览会展出中,法国朋友看了大鼎说:“中国真伟大,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古希腊,罗马也无法比拟。”淳化大鼎是华夏古国的文明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颂歌。数千年来,古老中华如天马行空,曾领先于世界科学技术之先,今日之中华,正在振奋,正在崛起,雄立世界民族之林已成必然。

传世和出土的商周名鼎,除司母戊鼎传出于商代王陵,其他如外叔鼎、大克鼎、大盂鼎、钩连雷纹鼎等,都出土于窑藏。淳化大鼎作为随葬品埋在墓中,发掘出土还是笫一件。埋藏大鼎的墓不是西周王、后陵墓,从形制大小和棺椁划分看,为西周中型墓,墓主人的等级相当诸侯或大夫。清理中发现的髋骨骨壁较厚,表面粗糙,髋孔呈三角形,大体可以确定墓主是男性。墓主是准?为什么能陪葬如此大的鼎?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淳化大鼎发现者徐文芳

1980年11月20日,我在史家塬村组织建立了文物保护小组,组长王万富,许文芳当之无愧的被接为文物保护员和通讯员。老许任通讯员后,工作很卖力,不仅利用队里开会、田间劳动,向村民宣传文物政策,发现文物主动交送,村民发现文物,立即向我报信。由于老许的工作成绩突出,多次文物工作会议都评为模范,又推举他出席成阳文物工作会议,受到表扬和奖励。(全文有删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3960.html

更多阅读

《正者无敌》中的人物原型四 :罗世文、黄绍竑等。

正值“保钓”高潮和九一八国耻日之际,电视剧《正者无敌》的播放正逢其时。剧中还有几位使用真名的人物,其原型分别是:罗世文,剧中多次化妆为郎中、商人,代表中共与刘湘、冯天魁联系,又出现在山西抗日战场。罗世文,(1904--1948)四川威远人,1

《梦幻屋檐下》猫小白著 梦幻屋檐下全文阅读

《梦幻屋檐下》把我们放在同一个屋檐下,用爱填满所有房间。有你,有我,我们的爱,梦幻满屋!《梦幻屋檐下》猫小白 著知识出版社你,想进入美少年的私房世界吗?你,见过活色生香的美少年群居生活吗?你,有没有梦想过让美少年成为你生活的主题呢?请不

《象棋白皮书-2013》第一章象棋影响力四角度直观 几何直观

象棋白皮书-2013关于象棋现状的调查报告本白皮书仅供参阅,如因个人非法使用引起法律追究问题,责任自负,欢迎传阅!点此下载《象棋白皮书-2013》完整版《象棋白皮书》课题组前言象棋是什么?象棋是一种智力游戏,古今中外不少人痴迷,有

声明:《《纵横淳化》丁延平著四 淳化》为网友燈塔放暎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