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临县及山西的很多地方都把“蹲”叫做“圪蹴”,音似“圪鸠”。 如:
清光绪九年(1883)阴步霞等重修的《文水县志方言》中记载:“蹲曰圪鸠。”
民国年间《榆次县志 方言》:“踞曰圪鸠。”
1920年《虞乡县新志》:“蹲曰圪蹴。”
在临近山西的河北方言里有些地方也是说“圪蹴”的,如平山西部。就是冀中平原也有说的,如梁斌(河北蠡县人)的小说《红旗谱》:“严老祥走回来,硌蹴在门前小碌碡上。”
还有的地方就用一个字。如:浙江温州,写作“鸠”,音似交。浙江青田写作“尻”,音似“鸠”。广东东莞写作“求”,音[k’iu11]。
这个“鸠”、“蹴”的本字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卷九】【勹部】有个“勼”字:“聚也。从勹九聲,讀若鳩。居求切。”段玉裁注云:“聚也。《釋詁》曰:鳩,聚也。《左傳》作鳩。《古文尙書》作逑。辵部曰。逑,斂聚也。《莊子》作九。今字則鳩行而勼廢矣。”“經傳多假鳩爲逑,爲勼。”
这个“勼”字按照段玉裁先生的意思,与“鸠”、“逑”、“九”在古代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在古代典籍里就有了不同的写法。在各地方言里则多有别字,如东莞的“求”(逑),青田的“尻”(九)。“球缩”实际就是“勼缩”。“蹲”不就是“收缩、聚起”吗?如“勼成一团”、“成天勼在家里。”
“圪勼”是个“圪字头”词吗?
山西的很多地方说“圪勼”、“圪鸠”,而河北方言则说成“骨堆(dei)”、“跍堆”。
有意思的是清光绪十一年《山西通志》云:“句蹲曰圪垛。”不知道现在山西何地说“圪垛”,但是梳理一下似乎可以这样推理:
“踞蹲”—“句蹲”—“跍蹲”—“圪垛”;
“踞蹲”—“句蹲”—“跍蹲”—“跍堆”;(墩有堆音)
“踞勼”—“跍鸠”—“圪鸠”;
“踞勼”—“跍鸠”—“跍球”
在山西方言里很多“圪字头”词里的“圪”在河北方言里往往是读合口字的。如“花圪都”——“花骨朵”;“圪拥”——“古拥”(拱);“圪堆(圪锥,圪都)”——“估堆”。如“圪堆”的几个例子:
陕北民歌:“煮了一圪堆钱钱下了一圪堆米。”
公刘(江西人)《尹灵芝》:“满村人挤成一圪锥,这笑呀乐呀的合不上嘴。”
韩起祥《刘巧团圆》:“(刘媒婆)说了一圪堵感谢的话才走。
1936年河北《香河县志》:“一估堆儿谓众人。”
方言土语里的这些“异彩缤纷”的别字、白字实在让人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