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穆特小提琴独奏,卡拉扬指挥 穆特小提琴名曲 无损

Beethoven.-.Violin.Concerto.OP.61.-.Anne.Sophie.Mutter.-.Berliner.Philharmoniker.-Herbert.von.Karajan.(1990)
名称: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 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演奏:Anne-Sophie Mutter 安娜.索菲亚.穆特
协奏: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79
CD发行时间:1985-01-15
发行公司:DG
CD编号:|A|D|D| 413 818-2 |G|H|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穆特小提琴独奏,卡拉扬指挥 穆特小提琴名曲 无损
DVD发行时间:1999年
地区:美国,荷兰,瑞典,奥地利,西班牙,其他

专辑介绍:

Beethoven: Konzert fur Violine und Orchester, Op. 61贝多芬只作有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D大调,OP.61,作于1806年,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首,也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但其悦耳后的不是莫扎特那种灵动而跳跃的音符,而是“理性深度和结构的美感”,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评述这部作品时说道:“贝多芬埋藏在盔甲下的笑脸似乎需要欣赏者也花大力气主动的去挖掘”。确实如此,它不像巴赫的音乐一样养耳朵,不像莫扎特的音乐一般有曼妙轻盈醍醐灌顶的快悦;但是它就是这样的“贝多芬式”——一部像贝九那样由常人的感观世界不懈构建的伟大。当听到第三乐章那积极跳跃的回旋曲式时,你得到的那个神经冲动绝对不亚于贝九的欢乐颂。
这首作品专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克莱门特(FranzClement)而作,1806年12月23日由克莱门特在维也纳首演。这首作品,贝多芬因考虑到克莱门特演奏的技巧,专写了大量发挥技巧的乐段,总谱完成于演奏会的两天以前,现在留下的有两种稿本,—种看起来是原始的构思,未受他人左右;另一种明显更小提琴化,而且这两种稿本与贝多芬在世时出版的版本也不一样。现在一般使用的乃是出版时的版本。英国音乐家爱兰•泰生证实贝多芬改正过这个版本的校样,实际上这个出版的版本是两个版本之间的折衷。(摘自《音乐圣经》)

【英文名称】Violin Concerto in D. Op.61
这就是号称世界四大小提琴名曲之首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也渗透在贝多芬这部由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中。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I. Allegro ma nontroppo[26:36]),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这段音乐的基本安详情绪,比起贝多芬当年有意模仿莫扎特时的作品,更接近于莫扎特的精神,这是很有趣的。第一乐章由定音鼓上的五次轻击介绍了奇妙而宁静的主部主题:
  当开头的定音鼓上的五次轻击由小提琴在升D上接过来并加以反复时,效果是惊人的。然而它们的解决是极其正常而自然的,而且这五次敲击的节奏经常在展开部中出现。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II.Larghetto[11:24]),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

慢板乐章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以一个听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主题开始。接着,两只圆号和一只单簧管很温存地拾起这个主题:这时独奏小提琴在其中交织着简单的装饰音的花环。其后是一系列美好的变奏。在沉思的结尾和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后,本乐章直接进入光辉、华丽的回曲末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III. Rondo.A1legro[10:06]),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小提琴同样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这是一首轻松愉快的炫技性乐曲。回旋曲叠句是舞曲似的,它先在独奏的小提琴的低而深沉的G弦上,后在远远超出乐谱上端的闪耀急速走句、颤音和琶音中出现。结束全曲。

  这个乐章的充满着活力的自发性,由贝多芬所用的曲式结构予以加强:它是回旋曲和奏鸣曲一快板的结合。上面引用的回旋曲叠旬起到奏鸣曲主部主题的作用,而副题群及展开部则起回旋曲插部的作用。在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之后,全曲在独奏小提琴和乐队演奏的华丽结尾中结束。

演奏者介绍: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穆特用女性特有的纤细,把这首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诠释的非常到位。这部作品的演绎者繁多,一个小提琴家也有很多个录音。相比下来,1963年出生的Mutter算是很小辈的了。对于诸如Heifetz/Munch,Heifetz/Toscanini或者Milstien/Steinberg这样的名版演绎来说,Mutter想要超越确实是很难的。不过和Menuhin所塑造的那个刚硬而富于柔情的版本来比较,Mutter的则有了更多的柔情(尤其是第三乐章),舒缓有致、起伏连绵的风格以其说是卡拉扬的“遗风”,更不如说是Mutter个人性格和对作品的认识;而与Heifetz相比,Mutter在技巧上丝毫没有输于他,在聆听者的角度来说,Mutter也比Heifetz多了一份轻柔的深刻。

安妮·索菲·穆特,这位头顶“小提琴女神”光环的美丽音乐家对于乐迷来说总带有许多艺术之外的遐想,也正是从她开始,世界上突然冒出了许多漂亮的器乐演奏者,似乎在她之前,人们看音乐会只洗耳恭听却不大开眼界;除此之外,指挥巨匠卡拉扬的力捧,所有这些都使她成为当今世界最有优势、最有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4589.html

更多阅读

《D大调卡农》背后的故事 d大调卡农钢琴谱

一直很熟悉又喜欢的一首曲子,却从未想过她背后的故事。今天找到了,发上来与大家一起品读那份凄美的忧伤……《D大调卡农》在问世之后,被创作出无数个版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演奏或吟唱,它曾让无数人为之着迷,无论

声明:《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穆特小提琴独奏,卡拉扬指挥 穆特小提琴名曲 无损》为网友妖娆宅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