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外漂泊整整7天。先是北京大兴文干院,再是成都双流。都是大都市的郊区,都是培训,都是宣传理念的讲座。
在文干院上课的时候,又遇四川北川李春馆长,热情地邀请我们将要去成都讲课的几位去看看她们的新北川,看看她们的新北川图书馆。于是,成都双流培训结束中,承蒙四川省图书馆李馆长、王馆长支持,昨天专门派出何先进、钟民主(看这两位的好名字!)两位主任,拉着我们几个从双流直奔北川,然后再什邡、再广汉,看了新援建的两个图书馆和一个原先的图书馆,看了新建成的新北川县城。很有收获,很有感想,以图说话。
新落成正在试运行的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整个新北川县城由山东省援建,图书馆据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著名建筑家设计,外形带有强烈的羌族民族风格。门口,居然按照设计要求种上了玉米与茄子,据说是为了体现一种自然的回归。可是,在图书馆门口种粮食和蔬菜,能长久吗?
门禁设备。
咨询台与办证处。李春馆长告诉我们,试行一个月,已经有近千人办证了。门厅中央那个顶着鲜花的圆球,就是程焕文教授发起组织的“图书馆家园”赠送的。
阅览区之一。
报刊阅览区。
阅览区之一。
儿童阅览区。
二楼俯瞰儿童阅览区。李春馆长正在给郭斌老师介绍情况,程亚男老师在拍照。
电子阅览室。
特藏室,现在陈列了一些关于北川地震的纪念物,有震前震后北川的对比照片,有温家宝总理的视察照片,有兄弟单位给图书馆捐书捐物的纪念牌,特别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下面两个展柜里面的东西。
这些破旧的图书馆书本式目录,是地震发生后唐成等馆员从图书馆废墟里捡到的,老北川图书馆仅存的物品了。
这是北川图书馆遭到灭顶之灾、李春馆长遇险后全国图书馆同行写来的慰问信,特别是底下那本书写很秀丽的笔记本,是李春老公在那个揪心的76小时期间写下的对自己爱妻的思念。
北川新馆的服务机构设置图。我问李春,看到现在这个崭新的图书馆,是不是感到自己当年心目中的目标实现了?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后来,看过新的北川中学的时候,我似乎懂了。
图书馆中心位置,著名建筑师设计了一个庞大的空间。而要进入这个空间看书,必须沿着这条狭长的甬道(没有阶梯、只是坡道,说是方便残障人士)一圈一圈地走上去。说老实话,老汉我腿脚不很方便,走完这一圈一圈的甬道还真的很费力气。老汉有疑问:如果读者在这里取了书,在哪里去读呢?
看看吧,硕大的空间设计。四周的书架设计得有十来米高,真的不知道弱小的李春馆长将来怎么才能把书摆放上去,真的不知道将来的读者怎么才能读到那上面摆放的书。据说,当时李春馆长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建筑大师说这是仿照西方著名图书馆而设计的,当地领导也就批评李春说,你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我们几个看了这个设计,听了李春的介绍,只能苦笑道:“高,实在是高!”
换个角度,大家伙儿看看,是不是很高?
80多个座位的报告厅,以后可以在北川县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预留的读者休闲区。
新馆建设起来了,也开始试着运行了。现在的问题就是缺少人手,缺少高素质的专业馆员。北川图书馆依然是4个指标,唐成据说目前还被抽调走做其他事情了。李春前一天在大兴结束培训,半夜一点赶回家中,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馆里组织临时招聘来的人员整理书架,摆放书籍,接待我们。缺少人手,缺少高素质专业馆员,似乎已经成了新建图书馆普遍的问题了。
郭斌老师联系香港某机构捐赠的流动图书车。
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李春馆长老公书写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牌匾前拍照留念。
左起:西北老汉,郭斌老师,李春馆长,程亚男老师,胡金波老师。
崭新的北川新县城街道和住宅区,很少能见到行人。据李春说,北川县城原先有三万多人,地震中几乎有一半人遇难。现在,搬入新县城居住的人,还不到四分之一。
据说是新北川四大班子的办公场所。
李春馆长的新家。
感受一下李春馆长、北川人民的新生活。
在老汉的强烈要求下,一行人驱车来到了新北川中学的大门口。
温家宝总理题写的校名。
校徽。
看见我们一行人很是虔诚,中学值班门卫破例让我们进入了校园。耳朵里能够听见里面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不愿意深入校园、打搅这来之不易的校园里的宁静,只是在门口照了几张照片。这是校园重建碑。
看着眼前这所几乎可以和一些高校新区相媲美的北川中学新校园,我放佛又看见了老北川中学的废墟,那杆不倒的国旗,那个可爱的敬礼娃娃。这里正在读书的孩子,已经都是中学生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正是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幸存者。老汉我仿佛从隐隐的读书声里,听到了那些已经远离我们三年、但依然那样青春那样鲜活的生命实在不愿离去、悄然加入其中的和诵!我明白了李春前面的沉默。美丽的新城、美丽的新校园、美好的生活竟然要用一、两万生命为代价!太沉重了。我对几个老师说,我又想流泪了。
地震纪念广场与纪念碑。
顶着民族图腾的步行街(羌族称为“巴拿恰”)牌楼。
充满民族气息的巴拿恰,可惜现在人气还需要慢慢培养。
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羌绣新代表作,充满了羌族历史与现在的种种元素。据说参加了去年上海世博会。
来不及去看遭受最严重破坏的北川老县城,我们就返程了,主要就是为了再看看什邡市图书馆(北京市援建)和不属于灾区的广汉县图书馆。什邡市图书馆外表看起来还很不错,但内部设计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可供使用的面积居然仅仅大约为建筑面积的一半。在老汉看来,这个建筑物不是图书馆建设,倒很想是一所培训中心:一间间教室大小的房间,很大的外露空间可以供下课学生游戏活动,狭窄的楼道无法摆放阅览桌椅。我们几个又说:“空,实在是空啊”。老汉就不明白了,尽管援建项目不用当地老百姓负担费用,课它也是援建地区(北京市)老百姓的血汗钱啊,为什么就不能把事情办好呢?为什么在设计、建设图书馆的时候,就不听听图书馆人的意见呢?反过来,那么多的援建任务,那么多县市的图书馆援建项目,我们图书馆界为什么就不能提出一个基本的图书馆功能设计要求呢?
这个空间还好,有屋顶;里面甚至有露天的硕大平台。
广汉市图书馆已经显得有些陈旧了,由于不属于灾区,不在援建项目之内。但听秦馆长介绍,他们已经获得一些企业的援助,正在修建新的图书馆。不过,他们馆里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及其培训基地,倒是很吸引人的眼球。
总结一天的考察和参观,老汉的感想就是:收获颇丰,心情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