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向往·
筑梦大自然
嘉兴一中高二7班姚丽金
曾几何时,我看到野花恣肆山野,一山兴好似万物荣。游走其中,怡人的明媚将我笼罩,我知道,那是灵美的万物在争噪,那是由内而外的生生不息。
谁知,还没好好享受大自然的温存,她却叫我们相信一切都有尽头。走过荒芜的沙丘,亲近呼啸的惊涛,才知道细水长流的美好;饱受酷暑炙热,历经瑟骨严冬,才知道温柔并非永垂不朽。骑行在街角,突然,一道闪光灼吓了双眼,大自然说,那是建筑玻璃在试图给予世界更多光明;一树璀璨的桂枝开在面前,而脑海只留下一阵厌恶,原来我正躲闪于车水马龙,城市尾气湮没了一切清新;还有你,蓝天,你又何时说了再见,且问你何日来驱赶这空洞的阴霾?
为何世界这般残忍,叫曼妙桃花源成了幻想?洗尽哀愁,试问我们的归宿究竟所在何方?长久栖身于封闭世界的都市中人或许早已习惯了大自然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疯狂中,竟然忘却了自己便是灾祸的罪魁祸首。如果你希望有一天人类难以果腹,那么请继续疯狂地掠夺大自然,尽享野味佳肴吧;如果你希望有一天你无从流泪,那么请继续玷污那不再通透见底的河水吧;如果你希望有一天连空气也演变为奢侈品,那么请继续秉持汽车不离身的古板出行教条吧……
当然,死水也有微澜,及时醒悟尚有回头的余地。这是最恶劣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其实,我们不是非得伤痕累累才能悟得点滴真理,相反,我们可以将对美的追求默化为与大自然的灵魂交流。
人们应该慢下来和大自然谈一场恋爱,用体悟之心去洞察潜在的不和谐因素,巧用科学手段化残损为力量。丢掉阴霾芜杂,去和她撞个满怀,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矜持不再,恼怒不再。我想,这不会是梦,因为梦遥不可及,而此刻我仿佛开始真正的感受到这复苏的美丽,给人安抚,给人阳光。(2013年12月20日《杂文报》第7版)
·校园季节·
冬天的感受
嘉兴一中高一15班 黄虹妍
关于四季,每个人都会有些独特的感受吧。每一季都是一种浑然不同的味道。但不知为什么,大多数人最喜欢的季节是秋,极少有人的答案是冬。
小些时候,我是极厌恶冬天的。
冬天既没有春天的百花争艳,亦没有夏日的绿树浓阴,更没有秋天的硕果累累,野外只剩下荒芜,没有一丝生机,给人以肃杀的印象。在这湿冷的江南,一到冬天,手上、脚上都极易生冻疮,而且只有待到春天才会消去。每个冬天,妈妈就会关照说:“多穿点衣服,暖和了就不会长冻疮了。”于是,即使我觉得衣服穿多了会臃肿得像只粽子,而且让好动的我行动迟缓,我也会乖乖地穿很多衣服。结果是冻疮依然会长。我就郁闷了,也因此更讨厌冬天了。
近年来,我渐渐对冬天有了好感。
一方面是不用再穿很多衣服,另一方面,近几年江南也总归会下点雪了,或大或小,这才让我感受到了冬天的味道。
听着嘎吱嘎吱的踏雪声,打雪仗,堆雪人,这才是真正的冬天嘛。去年底临近期末的时候,雪覆盖整个校园,大课间的晨跑也因此取消,大家充分利用这段玩雪的好时光。楼下的同学,在树叶上、草地上采集雪,攒成球往高处抛;楼上的同学亦不肯善罢甘休,从楼上往下扔,最可怜的就是没有“武器”的路人甲乙丙丁。校园中充满着一片欢声笑语。虽然每次玩雪都少不了手指通红然后僵冷,甚至失去知觉,但这毫不影响我们玩雪的心情。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带给我们对春的无限期待。(2013年12月20日《杂文报》第7版)
·乡村生活·
请土地
嘉兴一中高一1班 高远
江浙地区有一个习俗,叫“请土地”,小年夜那天,每户人家都会摆上一桌酒菜,请各路神仙吃饭,并在桌前点上两支蜡烛,向神仙们磕头祈愿。我小时候小年夜总到外公家,常见他“请土地”。
那年小年夜,外公家请土地,我和姐姐帮忙摆酒盅和倒酒。姐姐做这个很有经验,一边倒酒一边说:“神仙们,你们慢慢吃哦!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我看着满满一桌的食物、酒水,和桌子四面空空的凳子,总觉得奇怪——哪儿有什么神仙啊?我也学着姐姐这样说,想听到仙人们的应答。可是我把“你们”说成了“我们”(因为方言里这两个词音近)。姐姐登时作吃惊态,说我冒犯了神仙,他们生气了。我吓坏了,原本空空的长凳仿佛一下子坐满了神仙,他们向我转过脸来,威严而神圣,好像在问:“你难道要和我们一块儿吃?”我窘迫地站着,不知所措,直到外公叫我们一一跪拜。我一边磕头一边请求神仙们原谅,可是他们似乎一直威严地看着我,不作应答。
那天晚上吃了些海鲜,我拉肚子了。我哭着对外公说:“神仙们觉得我不礼貌,来惩罚我了。”外公笑着说:“神仙们不会这么小气的。他们都是好人,是来保佑你的,怎么会惩罚你呢?”我这才松了口气。
从此,我常常觉得在身边某个地方有一群神仙在看着我,有时他们给我赐福,有时他们用威严的目光注视我。直到读六年级时,我才知道神仙是古人编造出来的,用来解释人们不明白的事情。可我曾是多么认真地向神仙们提问、倾诉烦恼,向他们许下愿望,立下誓言。
如今,我早已不相信有神仙,我更坚信平安和成功都要靠自己,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诚实的劳动才能获得。(2013年12月20日《杂文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