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仰韶文化—— 西安之旅(四)
中学历史课和生物课在介绍人类进化的历程中,都涉及到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也都介绍过西安半坡遗址。后来我自己成为生物老师,也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述过半坡人的采集狩猎及原始农业,记得当时还查阅过不少资料。那时就曾向往着实地看一看这个半坡遗址,感受一下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因此这次到西安来之前,半坡遗址参观就成为一个重要目标。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5600-6700年之间。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但仰韶文化的中心并不在发现地,而是在陕西华山,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在陕西关中一带。
1953年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了半坡遗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于1954 ~ 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刀、陶刀、石磨盘、石杵、石凿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同时发现粟粒、菜籽等遗存,及储藏物品的窑穴和大量墓葬。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在遗址大厅的中央,有一座复原后的圆形房屋遗址,它位于村落的最中央且面积最大,有160平方米。房子是供老人和孩子们居住的:这些老人当中包括岁数较大的妇女即母系氏族的酋长。
半坡聚落复原
半坡聚落的房屋模型
村落遗址
村落遗址
村落遗址
半坡类型的房子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坑壁就作为墙壁,在坑的边缘架起屋顶。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门道两边有柱洞,据此推断门道上建有门棚。房子中心有圆形、长方形或瓢形灶坑。
圆形房屋:半地穴建筑(左)、地面建筑(右)
10 方形房屋:地面建筑(左)、半地穴建筑(右)
方形房屋
半坡人为支撑屋顶的承重柱制作柱洞时,往往要进行细致的加工,柱洞底部敷垫一层粘性硬土并夯实,夯时垫入一些陶片、石片,再在周围填入粘土,一层层夯实,这种柱洞出土时带有浅黄色泥圈,坚硬如石。
泥圈柱洞
泥圈柱洞
灶坑
联通灶坑
谷物窖穴:储藏食物和用具的窑穴
红烧土台面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防卫设施,而且规模宏大,在居住地区的外围,环绕一条大型防御性围沟,宽6~8米、深5~6米这样的大围沟,除了有防水和排水作用外,还有避免野兽侵扰的作用。
大围沟
除居住村落外,墓葬在遗址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每一个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为土坑墓和瓮棺墓两种。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内,其内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为同性合葬,没有发现异性合葬。
墓坑
单人葬
双人合葬
四人合葬
随葬陶器
对于夭折的幼儿,都是采用瓮棺葬。半坡出土的瓮棺葬73座,均在居住区内房子周围,以钵、盆与瓮或两瓮相对扣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盖的底部有意识凿一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
瓮棺葬
瓮棺葬
瓮棺葬
从半坡遗址展厅出来,我们来到出土文物展览馆。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从半坡遗址中看到的大量绚丽多彩的陶器,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化为彩陶文化。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半坡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出土了多种鱼纹彩陶,有的把人和鱼交织地画在一起,考古学家称之为人面鱼纹,是彩陶艺术的精华。人面和鱼面交织在一起,说明人鱼之间关系密切。鱼是半坡先民重要生活来源。据推测,半坡民族可能以鱼为图腾崇拜物。
鱼纹陶盆
人面鱼纹
锥刺纹陶器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尖底瓶
葫芦纹彩陶壶
人蛙纹彩陶瓮
赤铁矿石砚
牙饰、贝壳饰
骨笄
陶纺轮
刻画符号之谜
半坡遗址的多种器物上,都有一些笔画均匀流畅的符号,相当规整。同类符号在关中地区其它遗址中,多有发现。从其形状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现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只时间有别。甲骨文会不会来源于这些刻划的符号呢?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的。而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义,至今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