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首歌》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晚会歌曲,总会在大型晚会结束或晚会高潮时被唱起。但更多的人听到和熟悉它,可能是经由手机的彩铃。不知道什么缘故,我家人和我认识的人当中,好多人的手机彩铃都是这首歌,听来听去,它的曲调就熟悉了。
我选的伴奏谱版本永远是刘智勇老师的钢琴公式化即兴伴奏谱,其好处是左手和弦几乎都遵循同样的规律,比较好记(难度超过这个的,我就弹不下来了)。加上这首歌是C调上的曲子,左手右手都不需要涉及黑键,这点比较对上我的心。跟一般的菜鸟一样,我有点害怕黑键,不敢去碰有黑键的曲子。
由于这首歌曲是大气磅礴的晚会歌曲,有着饱满的拖腔,非常适合用声乐来表现。但是用钢琴这种有颗粒感的器乐来表现,就有讲究了。为了让音和音之间不显得脱节和单调,刘智勇老师选的是跨12度上下型琶音这种伴奏公式,也就是说,左手总在大跨度的弹奏。而为了表现大气磅礴这个特点,右手旋律的跨度也很大,也就是说,左手右手跨度都很大。
Q友们说,练琴的窍门是死磕一些难度较高的曲子,这首曲子确实是在我的死磕之下才弹下来的。想跟琴友共享的有以下几点:
一、一般的曲子,一个乐句一般只占一小节或者两小节,而这首曲子一个句子可以占到五小节,按以前的习惯,弹一、两小节总会抬起手呼吸一下,一开始我不可避免地把这个习惯带到这首曲子来,以至于每个小节都出现停顿,表现不出曲子的歌唱性。正愁着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电梯门口广告中反复播放的弹古筝的视频给了我启发:视频中弹奏者的手指时不是在琴上揉一下,然后反射式的弹起手腕,将手指甩向另一个音。这个动作看起来很酷、很帅,又很文艺,其实解决了小节和小节之间产生间歇的问题。因此,我也在弹每一个小节最后一个音符时,让手指在最后一个音的琴键上揉上一会,将时值弹够,再反射式地去弹下一个小节的第一个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家看到视频时可能觉得没啥稀奇,而我却是练习了好长时间才得以克服。
二、由于左手右手跨度都很大,左手的和弦每弹完一个小节都需要转位,不靠眼睛的帮助几乎无法为下一小节定位;而右手我则尽量盲弹,在一个乐句中勉强可以做到,但在乐句和乐句之间,手指大幅度转位时,仍然需要眼睛的帮助。这样问题就来了:在一个乐句过渡到下一个乐句时,由于左手右手都需要眼睛的帮助,因此总会出来一些停顿,这里练习了好久才让停顿的时间短到耳朵可以接受的程度。
总之,还是那句话,练习、练习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