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小说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以关注现实、反思历史为重要美学特点,《钟鼓楼》是他198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钟鼓楼》这部长篇小说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是用一部小说的架构来讲述一天中从早上五点到下午五点的故事,讲述北京一个古旧的四合院里,薛大娘的二儿子薛纪跃结婚的事情。这其中贯穿着很多人物和故事,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又有着他们自己的个人历史和人生故事,在感受北京四合院浓郁生活气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革或者国家政策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深远影响。
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且是多层次、多面性的,在小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中,也许读完后未必能记起他们准确的名字,但是他们都幻化成一个个鲜明的形象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依着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来建构他们的模样。刘心武在提到这些人物的时候,相当于时间静止或者闪回,不仅描述了人物的当前状态,还追溯他们的过往,揭示“文革”对人们的心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解释人物现在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延伸,前后对比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成为读者解读人物过往与现在的桥梁。
由于人物众多,人物的前史关系错综复杂,《钟鼓楼》在写作上也有着较为独特的叙事结构,在语言方面京味十足,生活气息浓郁,且中间穿插介绍了很多民俗和风俗的东西,读来很长见识。作者运用蒙特奇的写作手法,把视角和笔触流连转换于一天内的众多场景、不同人物以及人物的历史过往,有顺叙,有插叙,有倒叙,顺叙一天内众人的故事,插叙各人的过往经历,倒叙事件的来龙去脉,刘心武就是这样,以“现在”为横,以“过去”为纵,纵横交织出一幅结构严密、情节繁多的经纬网,很好地反映了老北京小市民的生活图景和文化生态。
从1985年这部小说的发表,到现在的2012年,已经有了27年的历史,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想只要提起那些年的那些事,人们还会唏嘘不已,“文革”和历史对于人们的影响永远都在,只是暂时尘封起来不愿提及。
《钟鼓楼》是一部有情怀,有责任的小说。
2012.6.17于北京梆子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