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
和《郴州新闻联播》一同走过的岁月
平寿山/文
郴州电视台始建于1987年3月,至今已经整整23年了。作为郴州电视台的创建者之一,我有幸见证了她的发展和壮大。
23年,如同人的成长一样,郴州电视台也经历了从幼儿、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如今,已是蜚声省内外的地市级电视台了。无论是新闻宣传,还是节目创优;无论是技术设备的软硬件建设,还是广电技术进步;无
论是队伍建设,还是事业发展,都已步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且已取得了众多而骄人的成绩。
1988年1月13日18点30分,是郴州电视台《郴州新闻》的首次试播。22年过去了,那一刻在我的眼前,却还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就好像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事情,让我始终无法忘怀......
为了这一天这一刻的到来和顺利试播,我们早在三个多月前就开始了筹划和准备。那时,我们这些仅仅做过几年十几年广播站和广播电台(1987年7月郴州市调频广播电台开播)采编播工作的人,对于电视新闻工作来说不仅是门外汉,而且是项全新的工作。当时,特别是有关电视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是奇缺的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上派我去北京广播学院参加“电视编辑艺术培训班”。
学完回来后,就用那一个半月的速成知识,与同事们一同投入到了试播的准备工作中来。面对这项全新的工作,我们一方面按照广播新闻的思路去寻找电视新闻的线索和题材,另一方面又努力学习拍摄、编辑电视新闻画面,就这样我们一个线索一个线索一个题材一个题材的敲定后,再来组织新闻画面的编辑合成。
当时的设备非常少,仅有一台DXC-1800的老式摄像机,还是一位个体户赞助来的。它在我们手里跟个宝贝似的,深怕磕着碰着,因为一天的六七条画面新闻和四五条口播新闻全靠它来完成。节目编辑则是用摄像机的背包机与一台VO-4800录像机手动对编完成的。最后,完成节目合成,经局台领导审完片后已经是下午5点52分了,距离18点30播出只有38分钟时间。那时候,电视台在山川塘山上,节目播出没有传输设备,只能靠人工将合成录像带送到苏仙岭电视发射机房播出。当时,我和总编室一名同志一起拿上录像带,坐进早已待命的金杯牌汽车,风驰电掣般向苏仙岭进发!
望着时间一分一秒的逝去,我心急如焚,这是郴州电视台《郴州新闻》的第一次试播,无论如何不能耽误了!我跟司机说,“快点!再快点!”汽车在市区内,鸣着喇叭,一路狂奔,如同消防车在出警一样。那时,城区内道路虽然没有现在宽阔,但汽车和人流却比现在少得多。几分钟后,汽车便驶进了苏仙岭的盘山公路。当时,路面上还没铺设沥青,疾驶的汽车,带起尘土一片。汽车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飞奔着,盘旋着,我不时地为司机捏着一把冷汗,因为稍有不慎就有翻落悬崖的可能......
汽车驶到苏仙岭上时已是18点24分,而下车后再到电视发射机房还有500多米的山路要爬。我和总编室的同志拿起录像带一路小跑着向终点冲去,终于在18点29分到达机房,18点30分《郴州新闻》准时安全播出了!这是郴州电视台历史性的一刻!
如今,郴州电视台已从蹒跚学步的幼童成长为蜚声省内外的具有蓬勃朝气的青年人了!特别是在节目制作和新闻播出方面更是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2009年12月20日,《郴州新闻联播》成功实现日常新闻线性直播!2009年12月26日,《郴州新闻联播》成功实现武广高铁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营运现场直播!
实现新闻直播不仅需要技术设备的大量投入和支撑,更是一个电视台在人才、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实力的一次有力展示,也是地方台为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求得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省内如长沙、株洲、岳阳、衡阳、湘西等地市台都曾为之拼搏过。然而,如今能够坚持下来的就剩下我们郴州和衡阳两家地市台了。
为了坚守这块得来不易的阵地,新闻联播的制片人从湖南卫视那里找来了直播操作手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联播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出台了一份共5章126条约6000多字的《郴州电视台郴州新闻联播直播操作手册》。《郴州新闻联播》的直播,就是在这样一批年轻人手中,凭着对联播直播的坚韧和执着,坚持了下来。当然,这其中必然也有局台领导为其加压、导航的功劳。
2010年6月20日,是郴州继“7.15”、“8.13”洪灾之后又一个洪灾爆发日: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绵绵阴雨之后,6月19日晚11时开始,郴州市自北向南出现强降雨过程,全市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出现大暴雨。暴雨致使郴州市部分地区受灾,其中桂东、安仁、永兴、资兴、桂阳等县(市)受灾严重。6月20日上午8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郴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总监、《郴州新闻联播》制片人陈雪红,《郴州新闻联播》副制片人、新闻部副主任朱光辉迅速调集当值和周末休假的全体联播记者,兵分五路随同市领导前往永兴、桂阳、资兴等重灾区采访。
这天,也是我当值《郴州新闻联播》的监审工作时间。按照以往常规,当天新闻的稿、片下午四五点钟就可以审看了。审完稿片后,再到晚上7:35的时候监审节目直播。当我来审看稿片时,朱光辉告诉我,今天稿片审看可能要到晚上6点以后了,因为去采访洪灾的记者还没一路回来的。晚上6点钟的时候,采访洪灾的记者还不见踪影,我就抓紧审看联播周刊和其它类稿片。
晚上6:30后,才见记者们陆续返回。编辑机房里,如同战前准备一样,顿时紧张忙碌起来:写文字的,编画面的,打字幕的,配音的,编审的都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忙而不乱。这种情况,要是在以前录播节目的时候出现,至少是三四级片(即节目分割成三四挡)才能完成播出任务。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捏着一把汗,担心节目不能正常播出。因为上新闻提要的前两条:采访市委书记戴道晋、市长向力力一线指挥抗洪的记者直到晚上7:30才赶回机房。这时,距离直播只有5分钟时间了!
头条赶在晚上7:35之前做完了。直播准时开始,在播完片头和提要后,播音员进入直播画面,“现在播送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紧接着头条新闻的画面中打出了“暴雨成灾戴道晋一线指挥抗洪”的标题字幕。以往,在录播新闻的时候,偶尔也会有“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但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刚刚”,而是因为新闻重要作出的一种技术处理。而今的“刚刚”,则是技术处理与实际意义的统一了。
这时,原计划第二条播出的市长向力力的报道还在编辑制作中。记者抓紧制作,终于赶在洪灾画面报道第七条之后播出,“现在播出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画面上打出了“向力力到市防指和桂阳指导防讯救灾”的标题字幕。直到这时,全体参与直播的工作人员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晚上8:08分顺利完成直播!
从手动对编、人工送片,到线性编辑、线性直播,这不仅仅是《郴州新闻联播》的历史性的跨跃发展,更是郴州广电人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真实写照!
(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