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尼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哈尼族民歌

摘要:中国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神奇、历史悠久的民族。哈尼族民歌有着它独特的风格,由于历史原因,哈尼族一切文学艺术属于口头说唱艺术,哈尼人在世代承传和口传心授中,通过数代人的不断充实和发展,使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一直沿袭至今。这是创造情感的火花,是以心灵保存下来的艺术。这些流传的哈尼民歌,翔实地记述了哈尼人的徒步足迹、图腾信仰、生产劳动和生活风貌,成为哈尼人神奇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素质的象征。

关键词:万物有灵; 梯田山歌;文化内涵

哈尼同胞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常把身边的各种动植物和神灵作为自己寄托情感和精神,他们用淳朴的歌声来表达了哈尼人在田间地头劳作时的喜悦或者孤独的心声。同时,也形成了以歌接人待物、以歌对话、以歌论理、以歌叙述本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传统。这些歌曲反映着他们不同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种类繁多:“哈巴”(叙事歌)、“阿哧”(玩的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咪比”(婚礼歌)、“迷煞维”(丧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6类。内容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节气、种植及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逢年过节、婚嫁、谈情说爱、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都能见到,演唱形式有“说唱”、“弹唱”、“独唱”和“合唱”等。这些都生动记述了哈尼人的徒步足迹,图腾信仰、生产劳动和生活风貌,成为哈尼人神奇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素质。

一、万物有灵

哈尼族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崇拜祖先、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哈尼族与汉族同在一块土地上团结耕耘,繁衍生息、互相渗透,故除与汉族同庆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外,还与独特有原始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十月年、祭竜、火把节、哈尼人称禾佘扎(米索扎)、昂玛突、苦扎扎。这三大节日,既是庆典,又是祭祀。每个节日来历,都有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都与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相关。禾佘扎十月年,主要是天王伟执赐给白宏、腊迷人粮种和食物,保障丰收,丰收后的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正是天王伟执的生日,便家家杀猪请天王摩咪娘娘下凡荡着秋千来过年,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安康,苦扎扎火把节,汉族、白族一般泛指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而哈尼族农历六月某一天,是本村寨的吉祥日,杀牛过苦扎扎节。这天,家家点燃火把驱邪去病,进行叫魂。家家要吃新米饭,表示吃不饱的日子过去,有吃穿的日子到来。

昂玛突祭竜节,又称之祭寨神林、寨神树。杀猪、杀鸡,宰羊不等,是最隆重的庆典祭祀。哈尼人过完十月年或春节年后,以本村寨第一个最吉祥日(龙、鸡、狗、牛不等)为祭竜,即祭寨神树、寨神林。哈尼人的寨头东南面,都有一片几十亩乃至上百亩的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这就是寨神林、寨神树。也就是全寨人渴望生存的吉祥林、吉祥树。由此,祭寨神林,越来越被哈尼人视为隆重的庆典。祭寨神林,有很多忌讳,有很多神密色彩,哈尼人逢年过节,都邀请邻寨的其他民族朋友来参加,尤其是远方来的朋友,视为高贵嘉宾,如您来参加祭竜,请您坐在竜林里的绿色自然生态的宴席"桌"上,美丽的"阿妮米莉",微笑着为您斟满自酿的醇香"小锅酒",为您沏好普洱茶、盛好紫米饭,品尝着哈尼人独特烹饪的美味佳肴,使您倍感民族兄弟团结和睦的友爱温馨。

浅析哈尼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哈尼族民歌

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智慧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云南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以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其流传地区自然环境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土司政权长期统治的政治历史背景,使得外来文化始终不能渗入到普春一带,哈尼族多声部音乐等原生态传统文化才得以系统地保存下来。

阿扎河乡普春是哈尼族多声部发源地,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的历史渊源目前已无从考证。但据调查,它是哈尼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在劳动中自然产生了《栽秧山歌》。在普春,16岁以上的姑娘及中老年妇女都能演唱。世代与梯田打交道的哈尼人最注重的是栽秧季节,每当那时候,梯田里山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震撼山间。

《栽秧山歌》是1986年红河州开展全州民族音乐集成调查活动时,哈尼族艺术家吴志明下乡调研时偶然发现的,他坚信这是一种多声部音乐。1988年,云南艺术学院器乐系教授张兴荣夫妇来到红河县,这独特的音乐引起了他的重视。而后,他确认云南哈尼族有八声部音乐存在,这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间。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三弦、小二胡只在普春村使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中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有关专家已采录到8个声部的原生形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这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在山里静静的夜晚,仔细聆听哈尼族多声部民歌,那被高原太阳温暖过,如清泉般的美妙歌声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到心里。多声部原生态哈尼族民歌音乐形式在中国各民族民间音乐里很少见,以至于国外的音乐权威曾断言,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民歌。可是恰恰在云南红河偏僻的大山深处,在哈尼族世代传唱的民歌中,隐藏着如此美妙的艺术珍品,这不仅是红河的民间艺术珍品,也是全世界的艺术珍品。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的,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完全依赖民间歌手,尽管它已引起音乐界、人类学界专家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有计划的保护,具有多声部音乐综合素质的传承人日益减少,这一宝贵的民间音乐形式正处于失传的边缘。

6月12日至14日,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在北京天桥剧院顺利演出。在众多音乐舞蹈节目中,有一个节目让人感到震撼,那就是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栽秧山歌》。

  从一个豪迈响亮的女声开始,加入歌唱行列的人越来越多。十几个人每个人持一个声部,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和声。一切都是即兴演唱,没有固定下来的旋律,人们听着站在自己左右两个人的音调,判断自己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和谐而神秘的《栽秧山歌》,和侗族大歌一起推翻了“中国民间没有合唱艺术”的传统论断,而演唱的随机性,又让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具备了一种活态的美。当人们为台上的年轻演员竟能掌握如此玄妙的艺术而赞叹时,很难想到,这样了不起的绝活走向华丽舞台的过程,却是充满坎坷与艰辛的。①

三、表现哈尼人生活的欢乐和理想

哈尼族跨界而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中间地带的广阔山区,人口又以云南省的红河州最集中。由于支系庞杂、地域阻隔、语言差异等原因,哈尼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异彩纷呈,风格多样。

  哈尼音乐属东亚乐系,仅民间音乐一类,其中又以民歌最为突出。民间流传的哈尼民歌种类很多,有“哈巴”(叙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米比”(婚礼歌)、“迷煞维”(丧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主要流行在红河一带,多由专门请来的歌手或老人在逢年过节,起房建屋﹐接妻嫁女﹐丧葬祭祀或亲朋聚会时演唱。内容有开天辟地、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处世哲理、四时节令、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萨拉衣”开头,由一人主唱、听众在每段结束发出“萨———萨”的喝彩声,基本的结构由衬字的引句、一个活若干个变化重复的乐段、众人的帮腔组成。一曲多词,反复咏唱;它的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富有内在激情,音乐与哈尼语言音调紧密结合,有说唱的特点。

  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称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儿”等。这种歌常以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或生活所感为主要内容,曲调嘹亮舒展,旋律优美动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场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声唱和小声唱之分:在山上大声唱的叫“赤玛”、“阿其古”,中声唱的叫“白”、“阿其俏”,均类似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句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对比。如红河的《尼美赤玛》﹔在屋内和情人相会时小声唱的叫“赤然”、“多霞”,似讲悄悄话一样,故又叫“多甲”(讲话)。大声和小声唱的阿赤曲调多数不同。也有同一曲调分大声、小声唱的。阿赤大都有固定的引句,有时全曲的高音就在引句中出现。引句所用衬词,大多没有具体含义,只起开腔助兴作用;有的则用美丽姑娘、英俊小伙之类的词句开头。澜沧江以西地区爱尼人的“呆航彻”(草坪上唱的歌),属于青年男女夜间聚会、选择情侣时唱的情歌,深情优美,有《普确香》、《杜里罗哎》、《嘎萨指》等曲目。有的也可以载歌载舞,非常欢愉、活泼。

哈尼族是以稻耕农业为主,择半山而居的山地民族。那里的坡地、土掌房、龙竹、橄榄树、火塘、烟锅、古经等,都是哈尼族生生不息的原始承传,这些古朴,带着芳香泥味的物什,记述着哈尼人的艰辛和悲欢。就是这些朴素的东西,蕴含了博大的民族精神和古朴的哈尼文化。“哈尼回家/哈尼回家了//飘泊的哈尼/会听到一个声音/呼喊远去的人啊/快回山里的家/坡上的橄榄熟了/春风也吹了/橄榄回味/记得我家园/春风吹开/思乡的情怀//哈尼回家/哈尼回家了//回家的哈尼/总看见一个身影/指引久离的人啊/找到哈尼的家/同胞的期盼送来/火塘点着了/期盼还热/温暖我心窝/火塘照亮/前行的路程”。②

各类风俗仪式(如婚丧嫁娶)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颇具特色。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音调十分悲切。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曲调各有差异。“莫丕差”即贝玛(巫师)调,是巫师们在日常祭祀、叫魂、消灾除病或举行安葬仪式等各种祭祀活动中所唱的歌。由于祭祀仪式的特殊性,一套完整的祭仪使用的“莫丕差”,无论唱词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非常丰富,其音乐也因仪式的进展和巫师的表演而变化多端。此外,哈尼族的“阿尼托”即儿歌,曲目众多,旋律生动,节奏鲜明,大多可以集体演唱,并可边唱边舞。

  哈尼人既能歌也善舞,生活中的很多场合都有歌舞相伴。“哈瑟”和“罗作”是广泛流行于红河哈尼族地区流传的两种民间舞蹈,而在西双版纳和思茅专区的僾尼支系中,“得波措”又是一种极受当地青年和儿童们喜爱的集体歌舞,属边歌边舞的形式。它有快速和慢速的两种,前者的音乐活泼欢快,后者则悠缓抒情。此外,在澜沧、勐海等地流传的“竹筒舞”也非常有特色。它多是节日时由妇女持背水用的大竹筒击地为节,边唱边舞,歌声热情舒展、活泼欢愉,描绘出一幅生动、喜庆的民间节日画面。

  民间流传的乐器众多,较具代表性的有吹管类乐器“梅巴”(巴乌)、“其哩”、“拉比”、“册节”(栽秧号),弹拔乐器三弦和拉弦乐器“坎吉”等。常用于舞蹈和说唱伴奏;“拉比”是老年人喜爱的一种乐器,音色低沉浑厚,民间器乐曲的曲调多来源于民歌,曲目繁多,用途甚广,既可用伴奏民歌、舞蹈,也有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传递爱意,或者是自娱、助兴、庆典等实际功用。比如“梅巴”常用于伴奏民歌;多为青年人喜爱的“其哩”发音低沉微弱,多用于自娱或表达爱情。还有形似唢呐且为异车支系所有的“册节”,主要用于栽秧时吹奏并因此而得名。这实际上是一种人们对耕作的赞美和期盼丰收的欢乐仪式。这些唱多声部的村民们认为,栽秧季节是耕作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为了将来的收成好,就要娱神。他们将从种植到丰收的过程比喻成男女之间从结合到生育下一代的过程,所以栽秧季节就要唱情歌,以此呼唤秧苗的成长和结果。

在这种思维下,在栽秧季节的田间、野外、山谷、大树下、大石头旁,人们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唱情歌,正如《吾处阿茨》歌中所唱:③

  “哈尼人最忙的栽秧时间已经来到,

  忙得像汉族的赶马大哥一样停不了脚。

  为了稻谷的丰收,

  为了秧苗的成长

  在栽秧季节里唱栽秧山歌,

  不怕三亲六友在身旁。”

  大家都觉得栽秧季节唱歌除了娱神,也能驱走吸掉人们魂魄的魔王。而从科学角度来看,湿热的栽秧季节里,田里瘴气重,辛苦劳动的人们很快就会困倦,此时在田里睡觉,便会吸入一些不好的气体,人就会生病。而唱歌使人兴奋,自然不会在瘴气中睡着,也就保证了身体健康。

哈尼族的音乐和我们中文里边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相同之处。就是说,现在我们的对话是白话文、现代汉语,但是(哈尼族民歌)歌里边唱的全是古文。

如墨江哈尼族豪尼支系农民王美凤演唱的“祭竜”,“祭”是“祭祀”的“祭”,竜”是汉字“龙飞凤舞”的“龙”的古体字。这首歌的大意是,布谷鸟啁啾,播种时节到,秧苗青青,笑靥开。哈尼族原生态民歌的句子、句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以感情表达的需要而定,但讲究句子的排比和对仗。用韵上,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又常转韵。另外,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内容,哈尼族同胞都会唱不同的歌,比如说,山里边唱的内容就不能在家里边唱,因为山歌是男女青年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歌调。而家里边唱的歌谣,它传承着哈尼族的各种文化,家里边有老人、有小孩,那么(就)不能把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歌调带入到家里边来。这是哈尼族民歌奇特之一。

哈尼族民歌歌调间的情绪特色非常鲜明。比如说,卡多人和碧约人的音乐低沉、郁闷,很少有欢快的。但是,(哈尼族)豪尼(支系)和白宏(支系的民歌情绪)就不同。墨江哈尼族支系民歌歌调间的情绪特色非常鲜明,而白宏支系的民歌更具张力,同一首歌通过变化节奏的快慢,表达不同的情绪,白宏人的音乐有可扩充性,这种旋律是比较欢快的,可以随意填词。情绪变化的时候,音乐的节奏就不同。

哈尼族民歌歌调除了鲜明的情绪特色之外,有些格调还仅限于女人来唱,最典型的就是摇篮曲。有妈妈唱的、奶奶唱的、姐姐唱的。歌曲给人一种轻盈、安静和甜美的感觉。如“摇篮曲”《宝贝,快睡》︰

我的孩子,赶快睡吧,∕天上的星星睡了﹔∕地上的虫儿都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阿妈在你旁边,我的孩子,∕睡吧,阿妈永远在你旁边守护你。

这首哈尼族的摇篮曲是否让您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呢?感到很温馨。另外,在哈尼族的生活中,哈尼同胞们演唱最多的就是情歌了。互生爱慕之情的男女之间羞涩而炽热的感情在歌声中自由而大胆的袒露,虽羞涩却不拘谨,如一首哈尼男女的情歌对唱《情似榕树常年绿》﹕

女﹕新春月天上挂钩,∕阿妹我心里焦。∕阿妹我想郎,∕林边的花儿盼着蜂来采∕阿妹我心中盼着阿哥来。∕∕男﹕新春月天上挂钩,∕阿哥我心里焦。∕阿哥我有心采花怕花儿有刺,∕阿哥我找根竹竿把水探,∕阿哥有心过河就算怕水深啊。∕阿妹若是有心等哥来。∕阿妹若是不嫌阿哥人品差,∕我就把你娶回家。∕哥妹情爱似鲜花开,∕鲜花丛中哥妹定终身。∕∕合﹕哥妹情爱似鲜花开,∕鲜花丛中定终身。∕天长地久不分离,∕哥妹情深似榕树常年绿。

再看另一首情歌《花见蜜蜂笑放苞》④:

小小蜜蜂细细腰∕飞起飞落三丈高;∕蜜蜂见花飞不远,∕花见蜜蜂笑放苞。

这是一首既含蓄又富有动态美和意境美的情歌,以蜜蜂离不开花儿来象征人间相互依恋的爱情。

在哈尼人看来,物质匮乏的生活是可以忍受的,但没有爱情的生活却无法忍受。因而他们相互用情歌倾诉的都是真心实意的深情话语。比如:“两人相亲又相爱,没碗没筷不要紧,砍来竹筒当饭碗,田边蒿枝作筷子,没有住房也不怕,将来自己盖瓦房,相亲相爱度一生。”如一段情歌《阿哥阿妹来相会》﹕

女﹕马樱花开满山红,∕朵朵云霞绕山间。∕白鹇双双起飞翔齐飞翔,∕阿妹等着阿哥你来。∕噻啰噻,噻啰噻∕∕男﹕马樱花开满山红,∕朵朵云霞绕山尼间。∕白鹇双双起飞翔齐飞翔。∕阿哥围着阿妹来。∕阿哥围着阿妹来相会。

哈尼族女性渴望并主动追求爱情、贤淑而充满智慧的情歌是哈尼族民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淳朴的审美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如《阿妮米莉阿哥女》。

但早期的哈尼族社会最奇怪的现象就是恋爱的自由与婚姻包办并存,甚至尖锐对立。哈尼族在中央皇权社会长期的文化浸润下,尤其是明清改土归流后,包办婚姻曾一度盛行。有权势者盛行一夫多妻,重婚纳妾,收养童媳等屡见不鲜。⑤于此并存着逃婚、私奔、甚至殉情的广泛现象。哈尼族大量流传着《逃婚姑娘》、《狠心的爹妈》、《我还是一个小青果》等风俗歌、长篇叙事诗,就是对早期历史上哈尼妇女婚姻现实的写照。

哈尼族是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虽然给予女人婚前的自由相对较大,但这并不能由此就认为哈尼族社会的女人就逃脱了“重男轻女”思想的悲剧身份。在哈尼民间叙事长诗《不愿出嫁的姑娘》、哈尼民歌《哭嫁歌》中最能体会到。哈尼族传统节日就是“苦扎扎”和“昂玛突”但这些重大节日宗教节日中妇女不被允许参加的,也不被允许出现在公祭场合,还有如磨秋场和寨神林,也不允许参加所谓的“长街宴”,在家里也不能同男人以及客人一起上桌吃饭。在哈尼族中流行着这样一句“浮萍不是草。女子不是人”。这一句谚语对哈尼妇女的社会地位做了最直接也最精炼的表达。

因此,哈尼民歌能够有效地表达了传统哈尼妇女在历史变迁中的各种不平等的经历。是哈尼人的“风雨表”。

四、表现亲情的和睦

思茅哈尼诗人路文在诗歌《放羊的哈尼姑娘》中真挚而深沉地赞誉道:“在一群羊中问你是那只/温顺而又美丽的羊/放羊的哈尼姑娘/坐在阳光充足的草地上/缄默地凝视着远方//放羊的哈尼姑娘/在一群羊中间开放/阳光照过来/暖风搂过来/她的头上插着一枝漂亮的花朵//没有言语的那只羊/投有流动的那只羊/静默的坐在一群吃草的羊中间/与远山缄默对语/那个放羊的美丽的哈尼姑娘”。⑥表现了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团结、重情的民族,对兄弟姐妹总是倾注最真挚的关爱,非常看重手足亲情,对兄弟姐妹总是给予美好的赞誉。

哈尼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的存在,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哈尼族先祖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哈尼人民生活的“教科书”;是哈尼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理想愿望的重要方式;是哈尼人劳动,生活斗争的形象记录,也是哈尼历史变迁的“风雨表”;是哈尼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对人类的真性情,对美好社会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万事万物的审美情怀。基于此,他们以极其生活化的语言,以平和﹑朴实的心境创造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歌谣,以其特有的韵律﹑节奏和艺术相通的灵感传达着他们的审美意念。

因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本民族特有的资源,做深加工,创造出更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同时,使哈尼文化艺术精品向“平民化”发展,让哈尼文化突出特色,张扬“个性”,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注释】︰

①③引自田梦怡《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走向世界》﹐中国民俗网,2009年7月14日。

②⑥引自赵德文《思茅哈尼族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选》﹐井力微薄﹐2007年6月26日。

④引自王兴中、陈斌, 《民间文学概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08—209页。

⑤王清华:《云海中的奇婚女性》,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元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元阳县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王兴中、陈斌:《民间文学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白学光《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民族艺术研究》,昆明﹕云南出版社,1990年版。

【4】王清华:《云海中的奇婚女性》,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5656.html

更多阅读

李白饮酒诗的文化内涵及积极意义 李白的饮酒诗

翻阅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许多著名作家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饮酒诗篇,其中曹操的《对酒当歌》、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醉时歌》、陆游的《楼上醉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但

浅析哈尼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哈尼族民歌

摘要:中国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神奇、历史悠久的民族。哈尼族民歌有着它独特的风格,由于历史原因,哈尼族一切文学艺术属于口头说唱艺术,哈尼人在世代承传和口传心授中,通过数代人的不断充实和发展,使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一直沿袭至今。这

浅析陕北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陕北民俗

摘要: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在陕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是民俗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负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

声明:《浅析哈尼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哈尼族民歌》为网友酿尽一江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