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3210017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

54

编写日期

2013.04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中国当代文学》作为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向已经具有了初步文学历史基础知识,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知识的学生介绍1949至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轨迹,讲述包括当代文学作家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在内的当代文学系统运动过程(包括当代文学作家、文本、流派、思潮,及其催促和影响当代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等),通过具体代表性作家主体的代表性文本的详细和深入分析,以期让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形成其有关当代文学历史的基本知识构架,以及培养欣赏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觉,并训练基本的当代文学思维,提高其运用当代文学思维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过程

在向学生传授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本身包含了基本常识(文学史已成定论的内容)、理解分析(文学史中的知识创新、观念变更和视角转换带来的内容)和接受感知(教与学的过程)三个方面。因此,接受知识既是固态的,又是动态的。为此,在每次课的讲述过程中,根据师生的互动,发现学生兴趣与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点,随机布置一定量的小题目,以个人发言的方式,在下一次课时融入课堂教学,改变一言堂的旧模式。

同时,学生课后的自学也特别要给予督促和指导。一是要引导学生坚持作好课外阅读札记,在积累中提高对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二是要认真完成半期考核论文——一篇较完整的鉴赏评论性文章,使单一的接受成为一个完整的由接受、感知、互动到自主操作和过程,既接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因此,本课程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师生共研、课堂讨论为辅,学生自主完成论文过程。

2.技能与方法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热爱文学是进入技能培养的一个敲门砖。因此,以阅读促教学是学生技能提高的一个屡试不爽的基本方法。以师生的“阅读”为着眼点和出发点,以思维的培养为目标,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为归宿,充分利用师生以往学习过的文学历史知识,从当代文学潮流发展变化的历史联系和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去讨论某一当代文学现象产生的原由,去评判当代文学文本创作的得失。对待当代文学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没有“阅读”是寸步难行的。所以,师生双方都应该从阅读文学文本、阅读教材、阅读参考资料中进行学术训练和培养当代文学的审美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文学是敲门砖,更是一种情感态度。它是将来热爱教师职业,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目前,一个不读书的年代已经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的时候,坚守文学艺术的价值立场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责任和任务,市场化、商品化、消费化的价值观与主流意识、正统意识、精英意识的对立和矛盾,正是需要在本课程的感知中得以分辨。让本课程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和培养学生在学理上得以提升和涅槃。

二、课程重点难点

本课程是文学史与作家作品分析相结合的课程。文学史既是基本常识又是基本理论的结合,基本常识是重点,基本理论一般作为了解对象。作家作品分析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其次才是具体作品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分析,这是本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的难点是文学史部分的内容。比如文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时代政治风云与作家风格的关系、社会主流文化下的文学现象等等,都是要求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些内容带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是难点。

三、整体学时分配

周数

章节名称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1

第一章文学的现代和当代意义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分期

第二节 现代文学的背景和特色

第三节 文学的现代和当代意义

第二章 1949年以后的文学及发展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

第二节 “文革”文学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

3

2

第三章 五、六、七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战时文化”对诗歌的渗透

第二节“颂歌体”

第三节政治抒情诗

3

3

第四节 流沙河的《草木篇》

第五节大跃进民歌

第六节 红卫兵战歌和天安门诗歌

3

4

第四章毛泽东诗词

3

5

第五章 20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

第二节女性视觉中的战争与人性——茹志鹃《百合花》分析

第三节满储着温情的人性赞歌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分析

3

6

第四节矛盾对立中的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第五节红豆发几枝,此物最相思——宗璞《红豆》分析

3

7

第六节“红色经典”

第七节柳青《创业史》

第八节 吴强《红日》

第九节梁斌《红旗谱》

3

8

第十节 杨沫《青春之歌》

第十一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第十二节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

3

9

第六章 当代散文的形式和内容

第一节刘白羽《长江三日》

第二节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第三节巴金《随想录》

第四节余秋雨《废墟》

第五节 贾平凹《白浪街》

3

10

第七章老舍“小说体戏剧”及《茶馆》

3

11

第八章 1980年代的文学变革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复兴之路

第二节“伤痕”文学:感性化的写实

第三节 “反思”文学:理性化的历史反思

3

12

第四节 “改革”文学

第五节 “寻根”文学

第六节 “先锋”文学

第七节 新写实

3

13

第九章颠覆性另类叙事

第一节 余华的苦难叙事

第二节王朔的“痞子”叙事

第三节张贤亮、王小波的“性爱”叙事

第四节“女性”叙事

3

14

第十章 1990年代的文学现象和发展

第一节 文学的边缘化、市场化和多元性

第二节96现实主义冲击波

第三节 网络文学与《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四节 高举欲望大旗的“六十年作家”群和“七十年代作家”群

3

15

第十一章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繁荣

第一节 两个重要作家群

第二节 贾平凹《废都》

第三节 阿来《尘埃落定》

3

16

第四节 陈忠实《白鹿原》

3

17

第五节 铁凝《大浴女》

第六节 王安忆《长恨歌》

3

18

第十三章 莫言《生死疲劳》

3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第一章文学的现代和当代意义

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特色;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分期。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文学的分期采用三分法;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和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和特点

(二)第二章1949年以后的文学及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十七年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创作的特点;文革文学的基本特点及“样板戏”;新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

教学要求:

了解第一次文化会召开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短篇小说作家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了解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等人的诗歌创作;了解魏巍、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创作;了解老舍、郭沫若、田汉、曹禺的戏剧创作主。

了解文革“三突出”原则和样板戏。

了解新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刘心武、张洁、谌容、蒋子龙、高晓声、陆文夫、王蒙、张贤亮、贾平凹小说的独特风格;了解艾青、李瑛、公刘、流沙河等老诗人和一大批青年诗人的基本情况;了解巴金的《随想录》和徐迟、黄宗英等的报告文学创作;了解苏叔阳、沙叶新、高行健等人的话剧创作。

(三)第三章十七年诗歌创作

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风貌;颂歌体、政治抒情诗和写实诗。贺敬之、郭小川、闻捷、流沙河的诗歌创作;大跃进诗歌、红卫兵战歌、天安门诗歌;毛泽东诗词。

教学要求:

了解“战时文化”对建国后文学创作的影响;了解“颂歌体”的主要特点;掌握“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点;了解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回延安》《雷锋之歌》的主要内容和风格;

了解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的主要内容和风格;了解闻捷的《天山牧歌》的主要内容和风格;掌握闻捷《苹果树下》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了解建国以后以“工农兵生活”的“写实诗”。

了解流沙河,并掌握《草木篇》的创作意图、象征意义、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了解 “大跃进民歌”的形成、主要表现形式及负面影响。

了解红卫兵战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独特的诗歌现象及特征。了解天安门诗歌产生的原因。掌握天安门诗歌的特色。

(四)第四章毛泽东诗词

主要内容:

毛泽东诗词对建国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念奴娇·鸟儿问答》。

教学要求:

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题材和内容。

背诵《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念奴娇·鸟儿问答》。

了解中国传统诗词基本常识。

掌握毛泽东诗词的集中发布,对建国后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第五章十七年小说创作

主要内容:

建国十七年出现战争题材和“干涉生活”的短篇小说创作。孙梨《山地回忆》、茹志鹃《百合花》、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宗璞《红豆》。

教学要求:

了解以孙梨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艺术特点,掌握《荷花淀》、《山地回忆》非战争、非冲突特征和散文化叙事方法;了解孙梨小说中战争与人的新构架。

了解茹志鹃《百合花》女性视觉中的战争与人性;掌握并分析“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的特点;掌握并分析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掌握“百合花”在作品中的作用。

了解路翎的创作;掌握《洼地上的“战役”》人性光彩中的“温情主义”和纪律与爱情的“战役”;了解王应洪与金圣姬爱情的特殊性。

了解王蒙的创作;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要故事内容、林震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刘世吾的形象。

了解宗璞《红豆》的主要内容;掌握从题材来说是《红豆》是真正的爱情小说和艺术特点。

了解“红色经典”的定义;了解 “红色经典热” 与“红色”文化现象。

了解周立波《暴风骤雨》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题材上的特点、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方式和区别。

了解柳青《创业史》主要故事内容和重读的认识价值。

了解吴强《红日》题材的独特性、基本主题、全景式展示战争场面的结构方式。

了解梁斌《红旗谱》主要故事内容、二元对立的叙事伦理、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掌握并分析朱老忠的形象特征。

了解杨沫《青春之歌》的主要内容、基本主题;掌握林道静成长史的典型意义和女性觉醒的被动性设置及寓意。

了解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的主要内容、独特时空环境下的对敌斗争题材、革命英雄群相体现出意识形态对立的两个世界

了解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六)第六章当代散文的形式和内容

主要内容:

当代散文创作经历了从建国初受政治抒情诗的带动融革命战斗豪情于景的创作,到“文革”结束后“人的发现”和“反思”意识进入创作领域,再到文化散文的发展线索。的

教学要求:

了解刘白羽《长江三日》的主要内容和突出时代审美价值的游记散文特征。

了解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的主要内容、产生的历史机缘;掌握并分析陈景润的形象塑造和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艺术特点。
了解巴金《随想录》的成因;掌握巴金“讲真话”的反思力度和意义。

了解余秋雨和文化散文;掌握《废墟》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浓厚的文化意识。

了解贾平凹《白浪街》的主要内容,掌握“简约与细致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七)第七章当代戏剧及老舍的《茶馆》

主要内容:

当代戏剧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戏剧革新出了以老舍为代表的“第四种剧本”,对传统戏曲的挖掘整理改造特别是对京戏现代戏的改革从而产生了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文革”结束后的“伤痕反思剧”“改革剧”和“先锋实验剧”。老舍的“小说体戏剧”《茶馆》。

教学要求:

了解建国十七年戏剧的革新之路,对传统戏曲的挖掘整理改编、“第四种剧本”、“社会主义教育剧”及《霓虹灯下的哨兵》、“京剧现代戏”改革。

了解“样板戏”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掌握“八个样板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和得失。

了解老舍“小说体戏剧”的基本特点和《茶馆》的主要内容;掌握《茶馆》是一曲旧制度的丧歌;掌握并分析“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组织人物;掌握并分析王利发、秦仲义形象特征。

(八)第八章1980年代的文学变革

主要内容:

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的复兴之路是对建国以来“左”倾错误路线的修正和对“五四”精英文化的追寻。“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

教学要求:

了解1980年代精英文化对文学之“新”的要求:“人”的主题的复兴、现实主义的复兴、理性精神的复兴。

了解什么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品《班主任》、《伤痕》、《枫》、《啊》的主要内容;掌握“伤痕文学”的主要特征。 

了解什么是“反思”文学,代表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回答》、《一代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假如我是真的》的主要内容;掌握“伤痕”与“反思”的异同。

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催生了“改革”文学的产生,什么是“改革”文学;了解农村题材“改革”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作品《鸡窝洼的人家》、《陈奂生上城》、《人生》;了解城市题材“改革”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作品《乔厂长上任记》、《围墙》、《三千万》;掌握“改革”文学的三个基本主题性话语。

了解什么是“寻根”文学;掌握并分析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的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

了解“先锋”派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和先锋精神的实质;了解“先锋”文学三次冲动和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出现;掌握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冈底斯的诱惑》、《山上的小屋》、《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要内容及叙事技巧。

了解“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及特点;掌握并分析《烦恼人生》、《单位》、《风景》的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

(九)第九章颠覆性的另类叙事

主要内容: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经历了前一个十年的精英文化的理性思索,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个人化的颠覆性叙事成为了时尚。余华的苦难叙事、王朔的“痞子”叙事、张贤亮王小波的“性爱”叙事和陈染林白的“女性”叙事。

教学要求:

了解余华的苦难叙事方式和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技巧;掌握《活着》的主要内容、终极的生命悲剧意义和人与命运冲突的新历史观;掌握《许三观卖血记》直面生存困境的写实技巧。

了解王朔的“痞子”叙事特点;了解《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写情之纯;掌握《顽主》的颠覆性和叛逆性:调侃一切的待人论事态度、“补充体验”的功能和无限堆积重叠的语言模式。

了解张贤亮、王小波的“性爱”叙事目的是建立在对虚假、异化为特征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基础上的人性反思。了解张贤亮的“性爱三部曲”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掌握张贤亮、王小波“性爱”叙事中的现代寓言色彩。

了解 “女性”叙事的特点;了解陈染《私人生活》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十)第十章1990年代的文学现象和发展

主要内容:

1990年代开始的文学边缘化、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1993年深圳首届文稿拍卖会让文学成为了“商品”成为共识。“96现实主义冲击波”、网络文学的产生和高举欲望大旗的文学创作。

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从中心位置走向边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了解文学机制的市场化和文学风格的多元化特征。

了解“96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风格特点;掌握并分析《大厂》、《分享艰难》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点。

了解网络文学的产生及特点;掌握并分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

了解高举欲望大旗的“六十年作家”群和“七十年代作家”群产生的历史机缘和特点;了解“六十年代作家群”朱文、韩东、刁斗、李冯、邱华栋、毕飞宇的主要代表作;了解“七十年代作家群”卫慧、棉棉、余杰、谢有顺的主要代表作。

(十一)第十一章1990年代长篇小说的繁荣

主要内容:

1990年代开始,作家经历了数十年的艺术、技巧的积淀和主流意识的提倡,长篇小说的发展走向繁荣。从“陕军东征”到“中原突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贾平凹《废都》、阿来《尘埃落定》、铁凝《大浴女》、陈忠实《白鹿原》、王安忆《长恨歌》。

教学要求:

了解“陕军东征”和“中原突破”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了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了解贾平凹“四十情结”对《废都》产生的作用;掌握并分析《废都》的题名、“废都意识”和庄之蝶的形象。

了解阿来《尘埃落定》的主要内容、独特的叙述角度和情节安排;掌握并分析独特的文化景观。

了解铁凝的创作风格及成名作《哦,香雪》;了解《大浴女》主要内容和文本叙述方式。

了解陈忠实《白鹿原》的主要内容;掌握思想意蕴主题、“鏊子”的喻意、人物描写的两大突破、白嘉轩和黑娃形象分析。

了解王安忆的创作特色、“三恋”中“性”与《长恨歌》中“性”的异同;掌握《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城市民间史的书写方法和王琦瑶的形象。

(十二)第十二章 莫言《生死疲劳》

主要内容:

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高密东北乡”与莫言小说的题材模式;文学的寻根到魔幻;分析《生死疲劳》。

教学要求:

了解莫言获奖(茅奖、诺奖)辞的内容;掌握《生死疲劳》的基本内容;掌握《生死疲劳》的结构特点;掌握《生死疲劳》人物关系网的形成及其作用。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一)教材:《中国当代文学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二)图书馆:可以查寻相关参考资料,如:

1、《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中国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三)网络:百度一下:http://www.baidu.com

北大中文论坛:http://www.pkucn.com

课程教学网站:http://jqw53.2008red.com

教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wangjianqiang58

六、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七、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50%

期末闭卷考试占5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5767.html

更多阅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怎么写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校学生开启美好人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为加强和改进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大纲》精神及我校学生实际,

《中国近代文学史》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内容简介2009-11-03 09:08:26 简介:近现代文学史专家任访秋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是一部断代文学史,描述了1840年到1918年间文学的发展、演变及重要流派作家的创作概况。  本书依据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

《浪之歌》教学设计 浪之歌朗诵

《浪之歌》教学设计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胡良华【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散文诗的教学跟诗歌教学一样,一直是初中乃至高中、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难点。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另类,是艺术中的艺术,是文学艺术的源头,是人类智慧的巅峰之一

声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为网友一切从零开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