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最后的自由的一年,铭心难忘。那一年的寒假,我回到了爷爷奶奶家里,白天就做做功课,实则那些功课已然差不多做完,剩下的都是我喜欢的科目,夜里倚靠在床头看书。我记得是在看崇祯帝的传记,因为没有压力,所以也没有浮躁,一个字、一个字地浏览过去,看到崇祯帝为给帝国军队筹资金,不仅自己过着清贫简素的日子,还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一时陷入无奈和沉思。看到崇祯帝最后的日子,他是怎样杀死妻儿,连六岁的昭仁公主也被他挥剑斩杀。而他呢,又是怎样落魄地登上煤山,请求李自成军分食其尸,勿杀百姓一人。我还记得我那时候是哭得如何伤心,恨不得回到风云诡谲的1644,去助我大明王朝、去助我这有心强国的思宗,让他免于这悲凉的结局。夜深时分,我又会拿来复印的《翁同龢传》中关于德宗典学的一段来看,在心里想象那时的场景。这一切都是这样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才发生,然而,这已经过去了四年多了呀!
也正是在那个寒假,《长河东流》正放着。当时对这部电视剧也并非有什么兴趣,仅仅是随意看看,只觉得那沐国公和朱由榔十分帅气,余感全无。这次赶上高考之后无事可做的空档,想起这部片子,就重温了一遍,看到最后时已经热泪盈眶,只恨历史不能改写了。
首先,必须要说的,这部电视剧有不少虚构的成分,比如费娥,比如小璞子,比如玉娘,甚至我不相信沐国公竟然如此年轻,因为,如果我没记错,最后的沐国公(貌似应是黔国公?)沐天波在位有三十多年之久。而且很多情节也是荒诞不经,比如永历帝被劫、永历帝临死前万扶梓(王夫之)的救驾、小璞子深入虎穴等等。但是,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电视剧非常少,人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方兴未艾的清王朝身上,讲多尔衮的雄才、孝庄皇太后的贤明、顺治帝以及康熙帝的英武,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南明小朝廷。这部电视剧实在可贵。
皇汉主义者指责它是为清廷粉饰太平,因为它把清廷统治者塑造得太贤能,我却不那么看。王朝兴衰有其定数,清王朝之兴并非毫无来由。如果说,你看到清朝统治者“换身衣服就是共产党”一般正气凛然,也并不奇怪,因为这部电视剧在处理清朝的问题上还是要告诉我们,兴衰并非全为天意,还有人力左右其中。
其实我在这部电视剧中最喜欢的几个片段与军国大事无关,全是一些生活细节,但是,我觉得这些生活细节是最温馨的,也许,它们在洪大的历史中显得渺小,却是最贴近我们的。比如一处,费娥和她的四郎哥在斗草药,一向来沉默寡言的四郎居然与费娥戏谑嬉笑起来,费娥跑动时衣裙的线条非常好看。那种小儿女的情态比那些怒吼与厮杀更能控诉时代的残忍。还有一处是永历帝抱着小太子,皇后也在,一家三口,非常温馨。
另外,衣服也是我特别在意的。我很喜欢永历宫眷穿的衣服,像87版红楼梦一样的褙子,朴素而又真实,比起现今很多电视剧里的肩出飞檐、头顶天平的怪异装束顺眼多了。
我在看《长河东流》就好像在看《桃花扇》一样。可巧了,这讲的正是两段发生在同一时代的故事。费娥千里寻夫,我总希望她和朱由榔能早日相见,而读《桃花扇》的时候,我也总希望李香君能快点儿和侯生相见。但是,朱由榔最终没能再见到费娥,李香君和侯生相见后不久即双双遁入空门,可哀、可惜又可叹!
看到最后一点儿的时候,看到缅甸人是怎样欺难落难的永历君臣,最后又诱杀南明42臣(包括那年轻的沐国公),觉得非常气愤。联系到最近的国际局势,总有些蕞尔小国寻衅滋事,真觉得处在狼虎窝中,中华非自强无以立足。
最让人伤心的是李长生(貌似原型叫李定国)晚一步渡过盈水河,在一间间茅草屋中寻找永历帝及其遗臣,遍寻不到,一声声喊叫凄凉入骨,配上悲剧色彩浓厚的片尾曲,真是赚足了眼泪。还有后来永历帝和皇后、“太子”一袭丧服、共赴死难,皇帝那颀长的身段,风吹白衣,犹如遗世独立的仙人,皇后眼中也一无惧色,微笑随行。低头暗忖,他们的死与他们自己何干呢?不就是因为错生了这没落的朱家吗?假使永历帝不称帝,难道闯王和满清能放过他们吗?他们一切的错,就错在了出身不好,否则,永历帝和王皇后(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电视剧里的)都是贤人,何以沦落至此!封建时代的自大又自私的君主们都是这样残忍,为了对前朝斩尽杀绝,不管你是什么贤人,甚至不管你是不是无辜无罪的孩子,只要你是前朝遗脉,必死无疑!
看完电视剧后查了查百度百科,查到永历帝不善饮酒。这不善饮酒实在比那些醉梦杜康皇帝们要可爱得多了。你想,一个连酒都不怎么喝的皇帝离那些声色犬马的亡国之君该有多远?而最后,他又偏做了那亡国之君,悲凉谢世。还有那不甘辱死的王皇后、马太后,在舆中互掐而死,王皇后本欲早死,却因太后、皇帝俱在不忍离弃,如此贤后,结局可悲!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到永历帝殉国处,悼念这一段被光芒掩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