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谈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在博友“阿康”的博客中,看到了他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谈读书”一文,感到名家对读书的认识还是要比我辈要高出一筹,特选择其中的部分,转载与此,和大家共享。

一、读书与学校

1.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2.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

3.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

4.如果一个少年还没有着迷地爱上一本科学书籍,在“思考之室”里没有他最喜欢去翻阅图书的那个书架,那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他的心灵的那条小路。当少年在“思考之室”里读过几本书而体验到认识的乐趣以后,他才会在家里看书。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

5.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但是读书是要教给学生的。

二、读书与教师

1.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2.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4.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教师们把这件工作在时间上加以妥善分配。

5.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6.要使知识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必须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学生在读些什么,他在书籍的海洋里找到了哪些杂志和科普性的小册子和书籍。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以及要有目的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都应当在日后通过新的事实和现象加以反复地思考和理解。

  

7.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印在他的意识里。

三、读书与学生

1.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2.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3.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5.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6.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7.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

苏霍姆林斯基谈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

8.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16610.html

更多阅读

“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好读书 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名人读书名言精华第一部分: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美文共赏:《培根随笔·谈读书》

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事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

马云谈读书 马云说不看书的节目

马云:我确实是真心的今天来,我不是说假话,我书读的真不算多。我觉得做成功与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但是你成功了以后有没有读书就很有关系了。我看到很多人成功其实跟读书没有什么关系,但都很成功。但是成功人士他不读书他一定往下滑,而

朱光潜教你如何读书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答案

朱光潜教你如何读书2014-09-14 凤凰读书谈读书朱光潜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新东方·王强谈读书经典 新东方王强演讲视频

俞敏洪:与新东方一起“读书”http://business.sohu.com/[ 田一珊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大凡了解新东方的人都知道新东方的领导人中有一书痴,那就是其副校长王强,据说此人的家就是一座图书馆,也因此,他投入了他的大部分财力以及大部分的

声明:《苏霍姆林斯基谈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为网友别说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