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为获取各世家门阀大族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为夯实自己的权力,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一套颇具争议的官员选拔机制: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依据地方官员的评定来攫拔人才。而地方官员的考评依据主要有三个标准:家世、行状、定品。所谓家世,指的是出身;行状,则包括能力、才华、人品、相貌;定品,大意或许是品级高低,好比产品,可分为一等品、二等品、残次品,诸如此类。这种依事先设定好的条条框框录用人才的选拔制度,把候选人从上至下分为九个品级,并从高到低相应授予官职。按这种方法选拔出来的官员,家世出身尤为重要,人品学问倒在其次,你爹是谁基本上决定了你是谁,曹丕的这种“唯血统论”的做法实际上和其父曹操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官员选拔机制已经彻底分道扬镳。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两晋时期,已经形成定制。选官员先看家世、行状自不必说,定品则完全依赖家世出身,达官贵人、门阀巨族子弟自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可谓占尽先机,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吊诡局面,这种让人很有些窒息感的人才选拔机制最终彻底沦为门阀大族手中的工具,成为他们垄断政治资源的利器。当初由魏武帝曹操创立的唯才是举、量才使用、人尽其才的那套比较公平的官员选拔机制已被弃如敝履,最大限度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本意也几乎彻底丧失。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形成了极度僵化的世族政治制度,在这种由豪门世家把持一切的制度下,社会板结,阶层固化,身处中下层的寒门子弟无论多么努力,无论自身多么优秀,抑或是长相如何俊美,终因上升通道被世袭者堵死,无论咋样发狠都无法改变自身命运,更遑论改变自身低下的政治地位了。而世家大族子弟,即便腹内草莽,不学无术,或因长得歪瓜裂枣而位列九品,依然可以当上地方官甚至跻身朝中显宦序列,这样一来,官员的整体素质可想而知。史料记载,西晋时一位贵族子弟担任负责为朝廷养马的官儿,这厮上任那天,居然不认识马为何物,马儿奋蹄嘶鸣,他还以为自己遇见了老虎,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这荒诞一幕,让准备迎接新官上任的属下为之喷饭。这个看似奇葩的小故事,在彼时却真真实实发生过。
到东晋时,门阀巨族把持权柄,逐渐尾大不掉,最后甚至连至高无上的皇权都被士族压制,当时的好几位皇帝都是由几大家族联合拥立的,士族豪强的权势之大不难想见。九品中正制开了一个很恶劣的头,在门阀制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