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节前,远在外地读书的儿子,给其刚参加工作的表兄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除了谈生活和趣闻之外,还向其表兄郑重地推荐了几本书,希望他抽空读一读。在所推荐的书单里,其中就有章诒和女士与贺卫方先生的著作。这是我甚为欣慰的事情。因为,一个喜欢阅读的青年,无论他身处何方,走得多远,总是让人放心的。
贺卫方先生的著作我没有读过,只知道他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一位知名教授,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仿佛很活跃的样子。章诒和女士的著作倒是读过几部,不仅读过大陆版的,还读过港台版的,比如《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伶人往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刘氏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杨氏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最后的贵族》,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等。值得说明的是,《最后的贵族》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往事并不如烟》作底本,经章诒和女士重新修订,并恢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时删节了的个别字句,以繁体字重新印制发行的。
章诒和女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的父亲章伯钧先生,就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建国后,章伯钧先生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主席、国家交通部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也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当然,他也是在1958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反右”斗争中,首当其冲地受到非法折磨和残酷迫害的所谓“头号大右派”。那么,作为章伯钧先生的女儿,一生之中,也就无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天堂、地狱、人间”的独特的人生历程。少女时代,虽然她也历经了战乱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但是,生活在父母的视线之内,享受着来自家庭和诸多亲友们的暖暖温情与绵绵爱意,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为“天堂”时期;青年以至中年时期,先是因遭受株连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到四川川剧团艺术室工作,后来又因为在日记中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话语,从而得罪了第一夫人江青,遂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为现行反革命罪犯并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直至1979年秋天在其母亲的多次呼吁与上诉之下,经邓小平同志亲自过问,才被宣布无罪释放并回到北京母亲身边,是为“地狱”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她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直至2001年退休,是为“人间”时期。退休之后,开始写作,三年之后,《往事并不如烟》正式出版,一时洛阳纸贵,一版再版,好评如潮,影响巨大。
二
少女时代天堂般生活的幸福,青年以及中年时期地狱般悲怆与辛酸的遭遇,中晚年时期宁静而平凡的生活,一生之中,这种巨大的反差与非凡的经历,积聚成了丰厚多姿的写作素材。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白居易诗云:“回看血泪相和流”。可以说,章诒和女士所出版的每一部著作,无论是追忆往事的怀旧之作,或者是以十年狱中生活为蓝本的小说创作,阅读之后,都会令人感到心悸、心痛、心颤复又心酸。《往事并不如烟》收录六篇文章,除作者父母之外,共写了八位人物——史良、储安平、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康同璧及其女儿罗凤仪、聂绀弩、罗隆基——或贯通中西,引领时代;或学问淹博,识见卓群;或才华恣肆,倜傥风流;或出身贵胄,典雅华美;或志在安邦,国士自许;或深邃如海,德螚兼备;或心清如水,淡泊娴静;或性情孤傲,狷狂放达。但是,每一个人物又无不饱受磨难,命薄如纸,晚景凄凉,甚至死无葬所。虽然,文章写的多是这些人物的衣食住行以及酬对往来,由一幅幅生活的散片组成了时断时续的画卷,绝少涉及军国大事,也没有一以贯之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由于作者思考深刻,剪裁得当,笔触细腻,文思缜密,将这些绝代风华的人物的家国之爱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瞬息多变的时代风云绾合了起来,便构成了一组组悲壮的场景,一一读来,“发噱处令人喷饭,艰厄时使人鼻酸,深刻处让人心灵震撼,相濡以沫时又令人眼眶湿润。”(严家炎先生评语)既得史迁顿挫悲怆之遗风,又有迅翁沉郁辛辣之笔致,足以见出作者才情之充沛,境界之阔大。
旧式的家庭中,大户人家的闺秀,有哪一个不看戏不懂戏的呢?再加上作者本人就是戏曲院校科班出身,所以,看戏且懂戏,并与名伶多有交往,即在情理之中。在章诒和女士看来,“艺人,是奇特的一群,在创造灿烂的同时,也陷入卑贱。他们的种种表现和眼神都是与时代遭遇的直接反应。时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浊,将其托起或吞没。但有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去践履粉墨一生的意义和使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仅此一点,就令人动容。”(《伶人往事自序》)基于这样的理解与识见,她写作了《伶人往事》一书。又因为“这书是记录性的,是写给不看戏的人看,故着墨之处在于人,不在艺。”(引文同上)在这部书中,作者着重写了尚小云、言慧珠、杨宝忠、叶盛兰、叶盛长、奚啸伯、马连良、程砚秋等八位艺术大师,而涉及到的知名艺人则多大数十位。通过对这些艺术大师们的往事的记述,不仅勾勒出了中国京剧的滥觞、繁衍、发展、鼎盛、式微的基本过程,而且把各个流派的传承及其特色也叙说得清清楚楚,干枝分明,脉络清晰,简直就是一部内容厚重的京剧发展史。至于书中所记述的名伶趣闻、艺坛掌故及其人生际遇、离合悲欢等,特别是他们在历史发展的关节处和社会变化的转折点,在身体遭受着戕害和心灵忍受着磨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铮铮气节与可贵人格,读来尤其使人荡气回肠,久久难以释怀。读史以鉴今。中华民族的人文脉息的延续与传承,不仅仅在于“技”与“艺”的授受,更在于人格、品质、气节、胸襟等内在涵养的接力与弘扬。
章诒和女士有着十年的牢狱生活的经历。对于那个时期所遭受的非人的磨难与虐待,偶一回首,都会不寒而栗,锥心泣血。她根据狱中生活和狱友真实经历所创作的中篇小说《刘氏女》和《杨氏女》,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也是最普通的小人物的身上,挖掘出了渴望美好爱情、憧憬幸福生活的普通女子,在来自社会和命运的双重的捉弄之下,屡受摧残、愈勇愈挫、心灵扭曲、逐渐沉沦的全部过程,在作者娓娓道来、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涌动于文字底层的恰是汹涌翻滚的情感波涛;小说写的是这些女囚的命运,窥探与挖掘的则是她们的内心与灵魂。如果说《刘氏女》里,所写的女囚刘月影在没有爱与理解的两人世界里,由一位良善的女子而杀夫、肢解、装坛、入狱、赎罪……故事略显单一平直,人物还不够饱满,显示出首次创作小说的作者还有一丝局促与稚嫩的话,那么,在“情罪”系列小说之二《杨氏女》中,则通过对主人公杨芬芳与邻家青年何无极如樱花般美艳而短促的热恋、与军人刘庆生的无爱婚配,与指导员孙志新的野合等具体描述,展开了在苦恋与军婚之间,在性爱与强暴、炽热与冷涩之间的激烈冲突,最终酿成了一场通奸情杀的生死血案,酿成了一杯人生的苦酒。正如著者所说,在杨芬芳身上,爱情与婚姻始终是悖离的,她始终徘徊与挣扎在人性的真伪之间——她既是一位勇敢追求性爱的少女,又是一位怯懦被动的性奴;既有毫无顾忌地对性爱的渴望与担当,也有愚昧和屈从物欲与权势的自欺。这种曲折而跌宕的故事结构、多舛而悲酸的人物命运、矛盾而多变的性格特征,不仅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同时也昭示着作者小说创作水平的提高与艺术表现力的趋于成熟。记得看完《杨氏女》作品之后,一串热泪不禁溢出了眼角,顺着脸颊恣肆地流淌。这正是作品的伟大的艺术力量所致。
三
不能不说,在阅读章诒和的系列作品时,心清始终是沉郁的,仿佛暴风雨
来临之前的天空,低云层,高气压,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于是,在一段时间内,不敢随便触摸章诒和女士的著作。
尽管如此,出于对章诒和女士的敬重,2014年元旦期间,出差京华闲逛书店时,见有她与贺卫方先生合著的随笔集《四手联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出售,仍然情不自禁的购置了回来。阅读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书。且不必说该书的装帧和版式朴素典雅,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也不必说该书还是一部毛边本,边阅读,边裁切,大有纪念意义和参与创造的乐趣;但就该书的内容而言,两位作者隔空对话,谈风景,谈人物,谈艺术,谈文学,谈往事,谈时政……古往今来,纵横捭阖,文笔清新,语言雅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阅读起来也就轻松愉悦了许多,仅此,也值得购置和珍藏。于是,便想,厚重与深刻固然可以给人以思想的滋养与浸润,浅近与轻快也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浸润与陶冶,如夏日里一缕缕清凉的风,吹到人的身上,不仅有肌肤的享受,连心里头都会弥散着甜蜜蜜的味道。
不知道远在异乡读书的儿子,在阅读了章诒和女士的作品之后,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2014年2月18日凌晨2时,草于海岛椰城明斋。此时,再次凝视《最后的贵族》中所收录的章诒和女士的照片,从其明澈的眼睛与紧抿的嘴唇上,读出来的依然是她的倔强、刚毅、犀利与深邃,一如其作品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