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公费留学生
日期:2009-09-04来源:天维网编辑部
目前,中国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以自费的形式来外求学的,只有极少数的人是由国家资助公费读书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公费生?公费生的留学生活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本文将通过对部分公费生的采访,带大家一起走近新西兰的公费留学生的生活。
Vincent,24岁,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现就读于奥大机械系。(以下简称V)
记者:Vincent ,你好!因为现在我国的留学生基本都是自费来国外读书的,所以大家对公费生都有点好奇。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你是得到这个公费生机会的呢?
V:公费生其实是很多年前就流传下来的叫法,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体制和流程都有了很大变化。其实本质上我们和拿到大学奖学金的同学们本质上没有什么分别,只不过我们的奖学金不是来自大学,而是CSC(ChinaScholarshi Concil,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CSC)。
当时是CSC通过大学发布留学项目的信息,然后我们以个人的身份向奥大申请读博士学位的offer,拿到offer之后再向我们所在的大学申报,通过大学内部的筛选和审核,然后以奖学金申请人的身份向留学基金委员会申请奖学金,由CSC认定我们具有被资助的资格和条件之后,我们就以公派学生的身份来到新西兰了。
记者:介绍得很详尽啊,那有没有可以再这里多和我们分享的公派项目相关信息吗?
V:呵呵,其实我也是因为去年刚刚申请过来,所以多少知道一些。像我所在的是由CSC和奥大合作设立的联合奖学金项目。奥克兰大学同意免去就读博士阶段的学费,CSC资助我们在新西兰期间前48个月的生活费。听说除了和奥大之外,最近CSC和新西兰政府之间也建立了新的中新政府博士奖学金项目。
除了就读博士的学生可以有机会申请更加丰厚的奖学金之外,在国内的本科生也有机会争取到由政府资助的为期两年的公派交流资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记者:谢谢,那你是本科毕业就直接过来这边读博士的吗,压力大吗?
V:是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因为这边的教育体制和国内完全不一样,加上在本科阶段事实上基本没有实际的研究经验,所以没有Master的基础,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研究是很大的挑战。
很多朋友都知道奥大的博士以第一年是provisionalyear,具有一定得试读性质,在第一年中要完成事先制定好的工作目标,开题报告和研究框架,通过了所在系所的审核才能够继续进行下去,所以一切从头开始,任务还是很重的。
好在我的导师非常的好,而且始终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课题的方向和方法,从不会把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所以从另一个方面上说,给了我十分自由和宽广的选择空间。
记者: 重压之下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V:呵呵,重压谈不上,只是因为新挑战有时候会显得自信不足。在这边的生活相对比较单纯,因为PhD本身没有什么课,每天上午奔到办公室,对着电脑看资料,作报告,分析总结,然后晚上回家买菜烧饭。有点像上班族,朝九晚五,只是生活更简单,不太复杂。
记者:相比从前生活会觉得枯燥很多吧?
V:没有觉得枯燥那么严重,但是的确不如在国内自由随意。奥克兰是个非常舒适的城市,走在阳光和雨水里各有各的闲适心情,很舒服。当然也有少许不便地方,比如对来说,就失去了从前和朋友们在日落之后跑到大排档啤酒烧烤的乐趣,呵呵。但是总的来说生活更简单,人也会更专注,更安定。对于博士阶段的研究来说,也许这样的环境反而更适合稳稳当当坐下来搞好自己的项目。
记者:那就祝你的项目越来越顺利!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CURT(以下简称C)
1998-2002年,山东聊城大学, 英语专业
2002-2004年,山东某高中,英语老师
2004-2007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电影学硕士
2007-2008年,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电影学博士
2009- 奥克兰大学 FTVMS电影学博士
记者:Hi,Curt! 我看你的履历发现你是已经在国内读博士了,来这边是做交换生吗?
C:不是交换,是重新读博士。为了这个公费留学的机会,按照规定,需要退学。所以,我是把国内的博士给退掉了,来这边重头再来的,呵呵。
记者:看来这边的公费博士项目还真的事很有吸引力的,那能让你下决心做这么重大决定的动力是什么呢?
C:对我来说,这个机会的确是很有吸引力的。当时想出国,所以就报了,然后就取了。这个机会,有时候也是冥冥之中的,我也没有预料到的。呵呵,具体来说还是有这样几条理由吧:第一、英语写作和听说能力能得到提高;第二、学术水平有比较大的开阔,这里教中国电影的两位老师都很厉害;第三、还是想多经历一些东西吧。
记者:一般大家好像都觉得国家公派的专业都是一些偏理工类的专业,好像很少有艺术学的专业,你在申请的时候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C:呵呵,我好像一直没有觉得自己算是学艺术类的。可能因为我本科没有读电影学,正式接触电影学是从硕士开始的,但不过就是写论文,不停的写论文,貌似和艺术还真没有多大关系,加上我是弄这种制度方面的东西,就离审美之类的差得更远了。自己觉得自己是越来越不感性了,一点都不看出自己沾点艺术的仙气/气质,呵呵。
但说起我当年的报考,还真是挺顺利的。上大作为211学校,报了22个,好像录取了21个,有一个还是因为自己不想去了,呵呵,所以当年还是比较好走的。但是今年就不行了,很多人报名。我有个师弟,本来也打算跟我导师做研究的,但没有录取。现在是僧多粥少,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难了。不过好像国内的985高校,名额还是比较多的。
记者:那在国内的博士学业研究放弃了,课题也要随之更改吗?
C:是的,我在国内读电影学,做的是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现在做的是中国电影了。
记者:这还是挺有趣的现象的,在国内的时候研究外国,怎么出国了反倒研究回去了呢?
C:呵呵,也是机缘巧合。因为这边两位优秀的老师PaulClark和我现在的导师周学麟都是中国人,这个项目也很优秀。事实上,中国电影的东西我也一直在关注,但最为课题研究,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新的东西。加上这边的研究方法和国内不一样,还有英语的原因,所以各方面都是都很有压力的。
记者: 那以你在国内读过博士的经验来说,你觉得这边的研究风格与国内有什么不同呢?
C:还是蛮多不同的。国内一般情况下,会强调某个议题比较新,没有人研究过。电影史的话,会强调新的材料,新的研究路径。拿电影史来说,比如说我发现档案馆中有一批关于30年代的电影审查材料没有使用过而且比较多,那么我想写这个,国内的话基本上就通过了。
但是在这里,第一年,更注重的是你的argument和researchquestion。这个argument折腾了我差不多有3-4个月之久。这3-4个月内,有时候会一天16个小时想这个东西,围着办公室门前的小广场转。到最后,竟然在睡梦中,好像找到了,呵呵。似乎看来,这里强调的argument是一种论点性质的东西,一种判断性质的。
记者:这些东西听起来还真的就是很专业的,那重新开始一种研究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C:呵呵,辛苦是应该的。当时在国内权衡的时候,我已经意料到会吃苦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过说实话这个博士还是压力比较大的,来新西兰后也瘦了。
记者:会觉得在经济上有什么困难吗?国家为公费生提供的生活费够用吗?
C:原来在国内没过来的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也有些担忧,还因此在Skykiwi上发过帖询问过。现在过来了,觉得还是很够用的。我的生活很简单,所以还会有结余,不过省下来得钱也都让我花在买资料,从国内寄书上了,这些花钱蛮多。总体来说,生活的状况还是非常好的。加上这边的环境很好,空气很干净,人比较单纯,善良,然后生活节奏不是很快。都是我喜欢的。
记者:那会不会考虑以后就留在这里呢?
C:哈哈,博士毕业以后,可能要去读博后,日本或者美国的某个学校吧。但我现在还处于博士第一年的考察,10月份还有个presentation,我还需要全力应付这一年。所以,也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尤其是我把国内的博士退掉了,所以压力更大些。
记者:看来大家都很谨慎的,祝愿你们都能得平稳的度过第一年。
Jane,国内硕士毕业,博士在读,现就读于奥大电子计算机工程系,即将完成学业归国。(以下简称J)
记者:Jane,你好!我发现一种现象,之前采访的两位公费生的导师好像都是中国人,是说公派生的导师都是中国人吗?
J:其实不是的,像我的导师就是一位马来西亚老师,人非常的好。第一天到奥克兰是早晨6点,导师一家已经开车在机场外等了很久了,蛮感动的。而且据我所知,我们CSC的导师中各个国家的都有,还有很多是Kiwi。
记者:谢谢你的及时纠正,希望不要给大家带来误解。谈到误解,外界似乎总觉得公费生有点神秘,享有诸多便利。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谈谈真实的情况呢?
J:其实,公费生和自费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便利。除了在费用上国家对我们的支持之外,能称得上特别的便利就是我们一来到新西兰,就会加入到CSC的大家庭中,会有很多前辈帮助适应这边的生活。像我在这边租住的房子都是老师师兄提前帮忙办好的,真的很感谢他们。另外平时,我们也会经常聚会沟通,甚至结伴出游。能一来到异国他乡,就又这样亲切的“家人”,这对于我们公费生来讲的确是多得的非常福利。
记者:听起来真的不错,但似乎大家还总是会习惯性地认为公派生的生活会很单调一心向学。
J:呵呵,确实我们平时的生活也是蛮丰富的。除了科研方面会有很大的收获,还有很多预料之外的事情很帮助成长。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蛮幸运,在这一年里收获蛮多的:第一是科研上收获了不少;第二是幸运地在这里找到了人生重要的另一半;第三点也是我最看重的,就是认识了主,成为了基督徒。当然客观条件上来说,也可能是因为相较于读博士的公派生来说,我们联合培养的学生压力相对而言会好一些。
记者:联合培养可能大家并不熟悉,能不能请你解释下相关的信息呢?
J:国家公派分两种:第一种是攻读博士,国家提供生活费,个人申请免学费;第二种是联合培养,时间为1年或者2年,国家提供生活费,国外高校不需要注册也不要学费,完成研修计划,按期回国。公费计划签订了协议还需要回国后在国内服务至少2年后才可以离开中国,联合培养也是需要的。
J:没太多要求,要求的材料准备齐全就行,把研修报告要好好写好,然后来新西兰体检,没有问题基本就行了,不是很麻烦。
记者:那联合培养比较起来,你觉得这边的科研相对于国内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
J:第一,这边的起点比较高,像我主要是做理论论文,这里瞄定的期刊都是水平较高,要求也高;第二就是,老师很负责任,这个因人而异,不过很庆幸自己遇上了非常好的老板;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国际交流很多,思想碰撞产生新想法的机会很多。
记者:听说你好像马上就要回国了,能不能最后以你的经验为学弟学妹们提一些帮助意见呢?
J:好的,非常愿意。生活上,中国的东西真的很便宜,可以多带点;学习上,先了解清楚这边老师做的是什么再考虑要不要过来,否则转方向很花时间也不容易上手;另外,在这边查中文期刊不是很方便,如果可以从国内多带点会对以后的研究很有帮助。
记者:谢谢你的建议,也提前在这里预祝你一路平安!
J:谢谢!